郭文智:湖南新化林下“生金”实现绿富双赢
发展林下经济是全面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生态价值转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持续巩固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依托山区资源优势,深耕林下经济“方寸地”,将林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林下“小空间”孕育出富民增收“大产业”。
一、主要做法
我县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整合林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展林下空间、释放林下效益,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竞相繁荣的生动格局。
(一)因势利导探索林下经济“新”路径。一是在做好顶层设计中“领题”。科学确定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制定出台了《新化县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意见》《促进新化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新化县促进黄精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新化县黄精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2)》《新化魔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等系列文件,不断拓展林下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林下资源从“沉睡”中“醒来”,变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禀赋”。二是在抓好因地制宜中“破题”。依托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药材种类,不断深挖生态潜力,量体裁衣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截至2024年底,全县林下利用面积达152.6万亩,总产值达到50.21亿元(其中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26.3万亩,实现产值26.5亿元;林下养殖利用面积34.15万亩,实现年产值10.22亿元;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67.5万亩,实现产值4.62亿元;森林景观休闲利用面积46.5万亩,实现年产值8.87亿元),从事林下经济农户达23万人,人均年收入达16500元,成就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多赢局面。三是在强化要素保障中“答题”。推深做实林长制的同时,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来做优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特色林药、林果、林菜模式,不断壮大黄精、魔芋、中药材、茶叶、天麻、灵芝等林下产业以及楠竹产业,从财政资金、金融保险、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黄精产业发展;近10年累计申报省级林业产业项目11个,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600余万元。
(二)立足禀赋培育林下空间“新”动能。一是培育龙头强“链”。坚持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林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新化绿源农林、天龙山农林、颐朴源黄精科技、湘鑫农业和半山峰农林等5家林下经济典型代表企业,凭借黄精、魔芋种植和加工迅速发展壮大,相继成为全国黄精和魔芋产业中有影响力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二是联农带农融“链”。坚持以利益联结“联”农、龙头企业“带”农、稳岗就业“护”农,技术培训“助”农,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富”与“美”的双向奔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累计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3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7个,形成了林下种植为主,林下养殖为辅,结合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综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林下经济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达1565家,经营基地总数达327家。三是招商引资固“链”。围绕现代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目标,着眼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需求,认真谋划、编制、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社会贡献大、带动性强的特色林业产业项目,并将其纳入县“2+13”产业链招商图谱,逐步摆脱靠资源禀赋“卖原料”的被动局面,让更多绿色优质林下产品擦亮名片、走出林区。2023年10月引进的湖南竹源科技年产100万片竹滑板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将达1亿元;2024年12月引进的湖南喜上云竹18万吨楠竹绿色循环项目,总投资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个,9月下旬可正常投产,年产值可达1.8亿元,将成为全国建设规模最大、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楠竹“炭-竹”综合利用生产企业。
(三)打造IP书写林下效益“新”答卷。一是创新赋能产业IP。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研结合,先后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省农科院、浙江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国家林业行业标准黄精》制定在我县启动,多花黄精林下栽培与种子繁育技术入选国家“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多花黄精高效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获2024年第十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成功研发“林下魔芋盆栽技术”并获国家专利,《杉木林下魔芋容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在古台山林场建立了2000亩容器魔芋栽培种植示范基地;全国黄精行业首家科技小院落户新化,槎溪镇油坪溪村入选科技部100个科技示范村。二是聚力打造品牌IP。在坐标中找准定位,在路径中明晰方位,积极参加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第九届“湘九味”中药材论坛、第五届九九黄精节文化活动、第五届中国黄精产业博览会、新化黄精走进大湾区推介会。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新化黄精”“新化魔芋”地理标志品牌,累计注册“天龙峰”“渠江薄片”等38个商标,“颐朴源”等品牌获中国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奉家山九蒸九晒黄精”“湘鑫农嫂”等多个产品先后获得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健康知时节》等栏目专篇推介“新化黄精”,有力提升了“新化林下”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三是产融增效融合IP。深入挖掘县域千年“古”色、革命“红”色、山水“绿”色、产业“特”色,探索“林业+节会经济”“林业+森林旅游”等多元发展模式,依托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三联峒景区等旅游景区,创新开展以周末度假、特色农家餐饮娱乐、林事体验和采摘活动为主的森林旅游,连续两年举办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全县森林景观休闲利用面积达46.5万亩、年产值达8.87亿元。我县炉观兴发兔业产业园和古台山湘鑫农业魔芋产业园成为周末休闲观光、研学体验,农旅融合型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二、问题分析
我县林下经济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森林规模和经营程度不高、社会资本投资参与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深,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缺乏优势企业和品牌带动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群策群力,围绕林下种、产、销各重点环节,在政策引领、资金扶持、选种培育、项目实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一)市场竞争激烈,比较优势偏弱。新化林下产品如黄精、魔芋等,在品种和品质上与其他产区大致相同,同质化严重,缺乏定价权。同时,我县深加工企业较少,大多仍停留在产品初加工状态,缺乏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产业集约化发展。此外,产品需求和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缺乏相应风险评估机制,抗风险能力较弱,亟待通过差异化发展和市场策略调整来提升竞争力。
(二)资金保障承压,产业短板突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受益群体是林农,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企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由于林下产业周期长、见效慢,种养大户存在认识不深、发展意愿不强等问题,导致投资参与林下经济的热情并不高。目前多是以农户家庭种养为主,订单、合同生产暂未形成气候,林下经济禀赋优势难以高效转化。
(三)整体水平较低,发展动能不足。我县从事林下经济种养的人群以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依靠传统的方法开展林下经济种养作业,缺乏科学的种养方法和病虫害及疫病、瘟病防治处理能力,导致种养成本高、产出效益差,产品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三、发展对策
下一步,我县将稳步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挖掘自身生态优势和林下空间潜力,推动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完善规划布局,彰显新化特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引导优势本土林下特色优势品种集聚,强力打造具有新化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
(二)强化科技支撑,厚植竞争优势。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全产业链攻关,着力突破一批技术卡点和重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与发展优势转化应用。
(三)深挖本土优势,加大品牌力度。深入挖掘本土优势,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积极引导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扶持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企业和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