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12-27 11:39 信息来源:

  湖南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西南面,总面积16.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3.9万公顷、缓冲区6.1万公顷、实验区6.8万公顷。1997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2年2月被批准加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广阔的湖泊星罗棋布地分散着118个生态类型多样的湖洲和岛屿,具有“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自然特色。过水性湖泊的典型特征使其成为了各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区内湖洲众多、河汊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生态类型多样的湖泊湿地、一望无际的水域湖洲、星罗棋布的湖汊岛屿生长着863种湿地植物,孕育着164种鸟类、114种鱼类、29种爬行类和8种两栖类。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6种,它们分别是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南洞庭湖必将成为一个人、鸟、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湖泊湿地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保护区的历史
  南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西南,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孕育、保存了大量的珍稀生物物种,因而被誉为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湿地生物宝库。
  洞庭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曾长期占据着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位置,素有“天下水”之称,由于长江和湘、资、沅、澧夹带的泥沙首先在此滞汇沉积,湖盆逐渐垫高,加之不断围垦,湖面逐渐被割裂为东、西、南三片明水区。到了七十年代, 湖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位置发生了动摇,湖面已经小于长江下游的鄱阳湖,退居第二位。伴随着淤积和围垦,湖区农业、工业和人口逐渐繁盛,洞庭湖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湿地生物资源逐渐减少,一些曾经繁盛的物种如白颧、白头鹤、黑鹤、中华秋沙鸭、大鸨、胭脂鱼等渐趋稀少乃至绝迹。
  保护洞庭湖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已逐渐成为人们治理洞庭湖和长江的共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1年3月,沅江市人民政府以沅政发[1991]2号文件批准,建立了县级洞庭湖鸟类自然保护区,下设漉湖、东南湖、卤马湖、万子湖四个保护站。1997年7月湘政办函[1997]172号批准建立益阳市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2月,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组织和中国政府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至此,全球200个最重要生态区洞庭湖湿地的三个重要组成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及西洞庭湖都加入了《湿地公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湖泊分成三个国际重要湿地来进行保护,而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是洞庭湖腹地,连接整个洞庭湖湿地生态走廊的桥梁。南洞庭湖湿地由于自然、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而斌于它独特的生态国际重要地位。所以,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 img src="6702209/images/c2f989c110a44116a2f3f836be6f08f4.jpg"/>

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67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