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麋鹿保护事业取得三大主要成就
(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
10月24日—25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布局“十五五”麋鹿及生态保护的工作任务及规划,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以“全球视角下的麋鹿保护与鹿类生态恢复: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围绕麋鹿回归祖国40年来的保护成果与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来自全球主要鹿类动物分布区域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参会。
在视频致辞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拉赞·穆巴拉克表示:“麋鹿重引进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物种重引入范例,IUCN将其誉为‘野生动物重引进的中国范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提供了生动实践。”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阿斯特丽德·肖梅克表示:“麋鹿保护成就体现了持之以恒的科学努力与国际协作,是对‘昆蒙框架’目标的重要贡献。”
40年来,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麋鹿保护网络,麋鹿保护事业取得三大主要成就。一是麋鹿数量发生了重大飞跃,由最初77只扩展到1.5万只,数量增长200倍。二是迁地种群发展成效显著,麋鹿种群通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向全国扩散,40年来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麋鹿繁殖种群,分布在27个省(区、市)95个县(市)。三是野生种群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在江苏、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内蒙古等地成功建立了6个野生种群,野生麋鹿数量超6000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