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承包者有望告别流汗又流泪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10-13 00:00
【字体: 大 中 小】
西装革履去治山,破衣烂衫回家转。这是流行在河北太行山区众多荒山承包大户中的一句口头禅。
众多的承包荒山、荒地的造林大户们,纷纷遭遇后续资金、产业政策和林业税费等方面的困扰,让他们有心包山,无力治绿。
董杰,原是河北省易县生产资料公司的总经理,因供销行业不景气,于1998年下岗回家,拿出几十年的积蓄,加上东挪西借的80多万元,加入到荒山承包大户的行列。他在本县碚山镇向阳村承包了3000亩荒山,种植了梨、枣、柿子等经济林。如今,栽树、修水塔、打井,已耗干了他的全部积蓄。
老董有些悲观地说:“我的工程真想搞大,难的就是资金。水利配套还差七八万,如果加上水、电、路三通一平,至少还得300多万。我有信心把荒山治理好,就是没有钱。国家的工程投入标准太低了,一亩地才100块钱,我每亩地要搞好,没有1000块钱肯定不行。”
如今的老董,捉襟见肘,进退两难。
和老董一样面临困境的承包荒山大户还有许多,资金成了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牛臣磊,唐县高昌镇北放水村的一名包山大户。2003年,他和朋友联合承包了1000亩荒山,投入不下百万,效果已开始有了一点点。
他激动地说:“我们不缺力气,不缺激情,有林业专家指导,也不缺技术。过去担心政策有变,现在林改了,手中有了林权证,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干了。今年,我又承包了1600亩荒山,现在缺的就是资金。听电视里讲林权证能抵押贷款了,我们可盼着呢。”
许多承包荒山大户,正在经受着方方面面的考验。
易县安各庄乡近坡村村民佟士新因为承包荒山,妻子承受不了贫困离他而去。龙王庙村的承包者,有好几家都卖了房子,搬到山上去住。
涿鹿县第一建筑公司退休职工薛在海,在这些人中最为典型。2002年,他与季家寺村签订合同,承包荒山22亩。他在山坡上盖了28间房,把家搬到了山上。6年来,他累计投资50多万元,植树4000多棵。他还先后出资2.7万多元,资助教育事业和贫困学生。但如今,他家贫如洗,依然在治山。
易县林业局张云生说:“承包大户最缺的是资金和政策扶持,我们希望他们不要失去信心,不要让承包者流汗又流泪。”他希望,国家要出台利好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现在每亩生态公益林5元的补助标准太低了,要是提高几十元,并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就可以保障治山的后续资金链。
专家学者、林业职工、众多的荒山承包者,还普遍提到一个问题:林业税费。
国家出台了助农政策,农民种植农作物国家有补贴,并且免除农业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也有免税政策。农民每种一亩地,国家投入不少于70元。林业虽然属于大农业范畴,但林业产业化却没有与农业产业化一样的税费政策,砍伐木材还要征收12%的育林基金。增值税、育林基金等占到了木材销售额的15%以上。农民种出来一条檩子,收获的却只有一条椽子。
在平原县采访时,承包荒地造林者还有了一层新的困惑。
永清县龙虎庄乡前营村承包大户王绍云种植了100亩速生杨,与农民签订了10年承包合同。目前,树已经进入轮伐期,承包期也快到了,却没有采伐限额。“省里给我们的砍伐限额太少了,如果承包到期后我不能签续包合同,树又砍不了,管护难度会越来越大。”
霸州市的大户张双震在信安镇高桥村承包了3000亩林地。他说:“当初县里没人承包秃渠、秃路,我第一个承包,政府许诺可以砍。可现在, 的树要收益了,却受到限额的制约。”
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胶合板集散地文安县,大搞林板一体化,种植了大量速生杨。2010年前,全县将有9.8万亩树木进入轮伐期,平均每年采伐量都在30万立方米,而河北省每年下达给该县的采伐指标仅为1.1万立方米。当初在沙荒地上热火朝天植树的农民,如今面对采伐限额,开始等待和观望。
像文安一样,采伐限额已成为制约平原商品林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
我们欣喜地获悉,国家林业局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进行森林经营调研,分类经营指日可待。
我们更欣喜地发现,各地在林改的同时,也在关注着诸如资金、税费和限额等一些影响林业发展的问题。林改配套政策,更多利林的好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众多的承包荒山、荒地的造林大户们,纷纷遭遇后续资金、产业政策和林业税费等方面的困扰,让他们有心包山,无力治绿。
董杰,原是河北省易县生产资料公司的总经理,因供销行业不景气,于1998年下岗回家,拿出几十年的积蓄,加上东挪西借的80多万元,加入到荒山承包大户的行列。他在本县碚山镇向阳村承包了3000亩荒山,种植了梨、枣、柿子等经济林。如今,栽树、修水塔、打井,已耗干了他的全部积蓄。
老董有些悲观地说:“我的工程真想搞大,难的就是资金。水利配套还差七八万,如果加上水、电、路三通一平,至少还得300多万。我有信心把荒山治理好,就是没有钱。国家的工程投入标准太低了,一亩地才100块钱,我每亩地要搞好,没有1000块钱肯定不行。”
如今的老董,捉襟见肘,进退两难。
和老董一样面临困境的承包荒山大户还有许多,资金成了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牛臣磊,唐县高昌镇北放水村的一名包山大户。2003年,他和朋友联合承包了1000亩荒山,投入不下百万,效果已开始有了一点点。
他激动地说:“我们不缺力气,不缺激情,有林业专家指导,也不缺技术。过去担心政策有变,现在林改了,手中有了林权证,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干了。今年,我又承包了1600亩荒山,现在缺的就是资金。听电视里讲林权证能抵押贷款了,我们可盼着呢。”
许多承包荒山大户,正在经受着方方面面的考验。
易县安各庄乡近坡村村民佟士新因为承包荒山,妻子承受不了贫困离他而去。龙王庙村的承包者,有好几家都卖了房子,搬到山上去住。
涿鹿县第一建筑公司退休职工薛在海,在这些人中最为典型。2002年,他与季家寺村签订合同,承包荒山22亩。他在山坡上盖了28间房,把家搬到了山上。6年来,他累计投资50多万元,植树4000多棵。他还先后出资2.7万多元,资助教育事业和贫困学生。但如今,他家贫如洗,依然在治山。
易县林业局张云生说:“承包大户最缺的是资金和政策扶持,我们希望他们不要失去信心,不要让承包者流汗又流泪。”他希望,国家要出台利好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现在每亩生态公益林5元的补助标准太低了,要是提高几十元,并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就可以保障治山的后续资金链。
专家学者、林业职工、众多的荒山承包者,还普遍提到一个问题:林业税费。
国家出台了助农政策,农民种植农作物国家有补贴,并且免除农业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也有免税政策。农民每种一亩地,国家投入不少于70元。林业虽然属于大农业范畴,但林业产业化却没有与农业产业化一样的税费政策,砍伐木材还要征收12%的育林基金。增值税、育林基金等占到了木材销售额的15%以上。农民种出来一条檩子,收获的却只有一条椽子。
在平原县采访时,承包荒地造林者还有了一层新的困惑。
永清县龙虎庄乡前营村承包大户王绍云种植了100亩速生杨,与农民签订了10年承包合同。目前,树已经进入轮伐期,承包期也快到了,却没有采伐限额。“省里给我们的砍伐限额太少了,如果承包到期后我不能签续包合同,树又砍不了,管护难度会越来越大。”
霸州市的大户张双震在信安镇高桥村承包了3000亩林地。他说:“当初县里没人承包秃渠、秃路,我第一个承包,政府许诺可以砍。可现在, 的树要收益了,却受到限额的制约。”
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胶合板集散地文安县,大搞林板一体化,种植了大量速生杨。2010年前,全县将有9.8万亩树木进入轮伐期,平均每年采伐量都在30万立方米,而河北省每年下达给该县的采伐指标仅为1.1万立方米。当初在沙荒地上热火朝天植树的农民,如今面对采伐限额,开始等待和观望。
像文安一样,采伐限额已成为制约平原商品林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
我们欣喜地获悉,国家林业局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进行森林经营调研,分类经营指日可待。
我们更欣喜地发现,各地在林改的同时,也在关注着诸如资金、税费和限额等一些影响林业发展的问题。林改配套政策,更多利林的好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