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守护绿水青山托起民生稳稳的幸福
(湖南林业)
湘西南腹地,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天地之间。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是中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如今正在全力冲刺力争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园设立名单并正式挂牌。
国家公园有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但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更不是人为设定的禁区。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1300余平方公里,涉及2市4县17个乡镇,如何在守护自然瑰宝的同时,让世世代代依山而居的百姓触摸到幸福的脉搏?
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周建宏表示,“我们的工作围绕‘联动大共建,共谋大项目,合力大宣传,助推大民生’展开,助推大民生是落脚点。生活在国家公园的老百姓收入一定要提高,幸福感一定要增强,享受到国家公园的发展成果,国家公园的建设才更有意义。”
日前,记者走进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探访居民与试点的平衡之道,保护和发展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从猎户到护林人:古老生存智慧的现代转身
三月的春光正好。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草木蔓发,山河灿烂,壮美如画。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刺破云雾,朱鹮清脆的鸣叫声打破宁静,唤醒沉睡的村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
邵阳市崇山峻岭,山峒密布,溪涧纵横,是各种山禽野兽藏身的好场所。生活在山区里的村民靠山吃山,有打猎狩猎的传统习惯。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内,既有浅色型豹猫,也有移居在这里的朱鹮。据统计,在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8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54种,堪称野生动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还保护了林麝、中华秋沙鸭等濒危野生动物和资源冷杉、大黄花虾脊兰等珍稀植物及其群落。引导曾经的猎户从狩猎转向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义非凡。
2019年7月,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次拍到林麝的清晰影像。
作为一种小型食草动物,林麝在自然界中的天敌仍然众多,再加上栖息地的不断破碎化以及偷猎者的虎视眈眈,这个物种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因此,在湖南发现野生林麝显得尤为重要。
林麝的发现离不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户。
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对从事打猎的村民进行筛选,并通过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到护林员队伍中。家住城步县白毛坪镇黄伞村沈文主是其中之一。
沈文主家里从祖爷辈开始狩猎,至今已上百年,自己也是打猎高手,对山上环境以及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了然于胸。被纳入护林员后,上山巡查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练就的一身打猎本领有了用武之地。捕捉到林麝身影的红外相机正是他由他架设。
“他可以根据被啃过的树叶的高度、动物脚印痕迹和粪便等判断野生动物的身高、体重,所以不会盲目选择地点架设红外相机。”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综合执法支队副队长罗海华介绍,“沈文主以前在深山定居,下山后一边务农一边当护林员,每年约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可以说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据悉,仅在城步崀山片区像沈文主一样从猎人转变为护林员的多达20多人,组建了一个由“金盆洗手”的老猎户组成的基层护林员网络。
目前,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设立了包括护林员、安保、保洁等各类公益岗位近2000个,基本上为当地居民。还通过国家公园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进一步为当地居民提升收入。
从“故土难离”到“诗意栖居”:生态移民的幸福迁徙
在南山大草原的蓝天白云映衬下,位于城步县长安营镇建家坪生态移民小区的一栋栋仿石头城草原风情民居熠熠生辉。2022年,18户92名居民告别条件艰苦的木头房,搬进现代化新居开启幸福生活。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锺永华见证了这个小区拔地而起的全过程。
18户村民来自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核心保护区。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依然有部分居民不愿意离开赖以生存的熟悉环境。为此,锺永华经常上山入户做宣传、做动员。由于安置条件优厚,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与18户村民谈妥了移民安置。
“生态移民实行集中安置方式进行搬迁安置,结合特色小镇和秀美村庄建设,对安置地点实行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达到拎包入住条件,而且房产手续齐全,住进来的村民都很满意。”锺永华介绍。
为促进搬迁的小区居民住得舒心、住得安心,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千方百计为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如今的移民小区里,牧民变工人,猎户成导游,昔日的木楞房变成了网红民宿,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村民兰方凤告诉记者,曾经在山上养牛为生,一度担心搬迁后失去生活来源。而如今,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自己在收费站谋得了一份工作,妻子也在离家不远的南山牧业公司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每到夏天,避暑胜地南山大草原酒店一房难求,兰方凤便将家里闲置的房间出租,每年能增加3万元以上收入。
建家坪生态移民小区只是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完成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207户940人生态搬迁,剩余112户384人分区分类搬迁,不愿搬迁的,尊重人口自然衰减规律,过渡期内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情况下,允许修缮生产生活以及供水设施,保留生活必需的少量种植、放牧、养殖活动。
生态移民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重要措施。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搬迁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幸福篇章。
从“生态佳”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在绥宁县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源头山,38株长苞铁杉傲立挺拔。它们平均树龄500年,林冠毗连,遮天蔽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处长苞铁杉群落,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的长苞铁杉古树群。得益于古树奇观以及高达95%的森林覆盖率,黄桑吸引大量游客来休闲度假。暑假旅游旺季,铁杉群附近的民宿游客爆满,上堡古国等旅游景点也人气爆棚。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聚集了大量知名的旅游景点。这里有崀山、南山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江峡谷、东安舜皇山2个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旅游观光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如何找到平衡点?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有51.8%是核心保护区,剩余的是一般控制区。在一般控制区,我们允许并且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民宿、林下经济、生态种植等产业。”周建宏说,“真正实现‘两山’理论的转化,就是生态的价值的实现。不能让老百姓和企业守着金山银山还过苦日子。”
让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富民产业,也是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区内文旅融合力度更强,定期举办中国·崀山脐橙文化旅游节、舜皇山野茶节、城步山歌节等文旅活动,助力特色生态产业品牌做大做强。目前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内游憩农家乐达到200余家、从业居民3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
为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趋势也更加明显。
蔚蓝天穹下,23万亩翠绿草山上,黑白奶牛悠然散步,这里是享有“中国第一牧场”“南方的呼伦贝尔”美誉的南山牧场,诞生了享誉全国的奶业品牌商标南山牧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南山牧业有迫切的扩大生产需求。
“我们向主管部门反映了发展制约的问题,经过沟通争取到建规模化养殖小区的许可。”湖南南山牧业副总经理肖海龙介绍,“集中养殖效益更高。现在第一个规模化养殖小区正在建设中,投入使用后每天可以增加10吨鲜奶奶源供应量。”
“以前南山是国家级风景区,严格管控开发区域。而被纳入国家公园后,可以划出一块5平方公里左右的天窗进行开发建设。”曾经在规划局工作过的钟永华进一步解释,“这块面积相当于一个县城的城区面积,发展旅游、康养产业有更大的空间。”
在城步峒茶龙头企业湖南白云湖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将城步峒茶打造成世界茶叶的红宝石”的标语非常醒目,这是创始人肖敦旺心中的梦想。
城步峒茶系第四纪冰川期幸存的古老茶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茶树资源。但长期以来,城步峒茶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面临着峒茶面积萎缩、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对成片的古峒茶树进行砍伐,现在20亩以上成片峒茶园已不多见。在管理上,有的茶园为提高产量施化肥、打除草剂,产品质量降低。”肖敦旺忧心地说。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消息传来后,让肖敦旺颇为兴奋。在他看来,国家公园对生态有更严苛的要求,古树将得到更有力的保护,与城步按照“两山”理念打造“中国峒茶之都”的理念不谋而合,未来国家公园的品牌效应也将让“中国峒茶之都”名号更响亮。在当地政府和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支持下,城步3万亩峒茶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被盘活,全产业链带动数万名群众持续创收。
据了解,目前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正积极引导绿色产业和农业观光产业发展,已经发展专业合作社10家。发展林下种养,带领区内及周边社去发展茶叶基地5000亩、水果基地1000亩、药材基地1000亩,新增养蜂20000箱,辖区内居民收入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