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美景成为农民永恒的财源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8-02 15:05
信息来源:
【背景】
与望城区光明村结缘,也是机缘巧合。2008年秋天,金洲大道通车后的一个周末,我自己驾车,与几位同学沿金洲大道游览观光。途经光明村时,我们被光明村的良好生态和优美风景所吸引,便到一户农家探访,交谈中了解到,这个8平方公里、3500人的村庄还很贫穷落后:人均8分田,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不到长沙农村人均水平的2/3。我想,能否以金洲大道通车为契机,利用光明村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致富农民呢?经过前期调研,2009年初,我主动联点光明村,开始探索光明村新农村建设之路。3年过去,光明村已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人均年收入到了1.3万元。但光明村的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如何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我又来到光明村调研。
【调研】
7月29日是星期天,也是入夏以来最炎热的一天,太阳高照,热浪扑面。
8时20分,我到达光明村。
蓝天白云下,光明村如一幅画卷,白墙黛瓦,明 风格的乡村民居错落有致,青山碧水间,花红柳绿,给炎炎夏日带来丝丝清凉。
走到村口,我一眼就认出了穿红衣、打花伞的温秀莲。我主动跟她打招呼,她有点惊讶。我说:“上次油菜花开时,我到了你家,你正在晒咸菜,还记得不?”
“记得,记得,我要送点咸菜给你,你还跟我客气!”50多岁的温秀莲直爽开朗,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家里4亩5分田,租给村上种葡萄,一亩一年租得1350元,老公在家门口打工,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喂点鸡鸭,种点小菜,日子还蛮好过。”温秀莲滔滔不绝的叙述中,透着幸福与满足。
正与温秀莲聊着,村民吴学礼、潘建伟跑过来,要我到他们家里喝茶去。老吴和老潘,与我同属虎,也是老朋友了。
老潘办了个农家乐,叫“香樟园”,刚刚装修一新。前面的水塘可以垂钓,后山的游道可以步行骑车,屋前花坛匝地,屋后果蔬飘香。
我问老潘:“你的香樟园,可以容纳多少游客?”
“一次可以接待50至80人。”
乡村旅游关键是吸引城里人来消费。“城里人爱讲究,屋子要收拾干净。”我边看边对老潘说。
老潘告诉我,村上有25家农家乐,来的游客也不少,但都是吃餐饭、照个相就走了。
如何把“匆匆游”变成“一日游”甚至是“两日游”,是乡村旅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走了个圈,找到了村支书黄铁辉,他正领着村民们挖土修路。
看着村民们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我问:“为什么顶着这么大的太阳挖土,不怕热啊?”
黄铁辉说:“这是大伙自愿干的,9月份全国乡村旅游节在望城召开,光明村是参观点,这条路要拓宽!”
我再次来到村民夏雨生的家。夏雨生,是我结缘光明村的“第一人”。3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光明村,当时老夏正在为“苦瓜”没销路发愁。引发我利用光明村的生态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帮农民致富的想法。今天见我来访,老夏很高兴。他家房子已改造一新,儿子还买了小汽车。老夏说:“见笑了,当时不知道你是市长,你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咧!”
这时,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紧紧抓住我的手,给我背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赞美光明村的长诗。老人叫易杰世,他一口气背了10多分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光明村变化的喜悦,对党和政府的感激,还有对我的溢美之词。我既受鼓励,又深感不安。
来到全省首家土地经营合作社,社员们正忙得不亦乐乎。社员文范桃告诉我,80元一篮的无公害蔬菜,22元/斤的黑珍珠葡萄城里人抢着要。6000亩蔬菜、水果和水产,可为光明村人均增收4000元!
在光明村调研途中,我看到一个自行车队来这采风,其中还有两个外国人……
中午11时30分,我来到黄泥铺村。
光明村的变化让邻村黄泥铺村羡慕不已。他们借鉴光明村模式,自力更生,开发“乡村游泳”等项目,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旅游休闲。
午饭后,梨树下,我与光明村及周边几个村的支部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支书们你言我语,争先发言,言谈里充满真知灼见。
带着发展中的问题和村民的期盼,我召集交通、国土、农业、水务、林业、旅游等市直部门负责人举行现场办公会。
夕阳西下,离开光明村,我在想,长沙近郊农村,乡村美景,应成为农民永恒的财源!
【感悟】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积极参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干了群众想干的事,干出了群众受益的事。路径对了,群众才有积极性,才会积极参与。热情与信心,这是用钱买不来的。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是可学习、可移植、可复制的。下一步要提质、扩面、连片,发挥光明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将光明村与周边的黄泥铺、金峙、大塘、胜和等5个村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特别是要坚持生态立村、立乡、立镇,千方百计保护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田园风光,这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前提,是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
与望城区光明村结缘,也是机缘巧合。2008年秋天,金洲大道通车后的一个周末,我自己驾车,与几位同学沿金洲大道游览观光。途经光明村时,我们被光明村的良好生态和优美风景所吸引,便到一户农家探访,交谈中了解到,这个8平方公里、3500人的村庄还很贫穷落后:人均8分田,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不到长沙农村人均水平的2/3。我想,能否以金洲大道通车为契机,利用光明村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致富农民呢?经过前期调研,2009年初,我主动联点光明村,开始探索光明村新农村建设之路。3年过去,光明村已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人均年收入到了1.3万元。但光明村的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如何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我又来到光明村调研。
【调研】
7月29日是星期天,也是入夏以来最炎热的一天,太阳高照,热浪扑面。
8时20分,我到达光明村。
蓝天白云下,光明村如一幅画卷,白墙黛瓦,明 风格的乡村民居错落有致,青山碧水间,花红柳绿,给炎炎夏日带来丝丝清凉。
走到村口,我一眼就认出了穿红衣、打花伞的温秀莲。我主动跟她打招呼,她有点惊讶。我说:“上次油菜花开时,我到了你家,你正在晒咸菜,还记得不?”
“记得,记得,我要送点咸菜给你,你还跟我客气!”50多岁的温秀莲直爽开朗,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家里4亩5分田,租给村上种葡萄,一亩一年租得1350元,老公在家门口打工,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喂点鸡鸭,种点小菜,日子还蛮好过。”温秀莲滔滔不绝的叙述中,透着幸福与满足。
正与温秀莲聊着,村民吴学礼、潘建伟跑过来,要我到他们家里喝茶去。老吴和老潘,与我同属虎,也是老朋友了。
老潘办了个农家乐,叫“香樟园”,刚刚装修一新。前面的水塘可以垂钓,后山的游道可以步行骑车,屋前花坛匝地,屋后果蔬飘香。
我问老潘:“你的香樟园,可以容纳多少游客?”
“一次可以接待50至80人。”
乡村旅游关键是吸引城里人来消费。“城里人爱讲究,屋子要收拾干净。”我边看边对老潘说。
老潘告诉我,村上有25家农家乐,来的游客也不少,但都是吃餐饭、照个相就走了。
如何把“匆匆游”变成“一日游”甚至是“两日游”,是乡村旅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走了个圈,找到了村支书黄铁辉,他正领着村民们挖土修路。
看着村民们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我问:“为什么顶着这么大的太阳挖土,不怕热啊?”
黄铁辉说:“这是大伙自愿干的,9月份全国乡村旅游节在望城召开,光明村是参观点,这条路要拓宽!”
我再次来到村民夏雨生的家。夏雨生,是我结缘光明村的“第一人”。3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光明村,当时老夏正在为“苦瓜”没销路发愁。引发我利用光明村的生态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帮农民致富的想法。今天见我来访,老夏很高兴。他家房子已改造一新,儿子还买了小汽车。老夏说:“见笑了,当时不知道你是市长,你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咧!”
这时,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紧紧抓住我的手,给我背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赞美光明村的长诗。老人叫易杰世,他一口气背了10多分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光明村变化的喜悦,对党和政府的感激,还有对我的溢美之词。我既受鼓励,又深感不安。
来到全省首家土地经营合作社,社员们正忙得不亦乐乎。社员文范桃告诉我,80元一篮的无公害蔬菜,22元/斤的黑珍珠葡萄城里人抢着要。6000亩蔬菜、水果和水产,可为光明村人均增收4000元!
在光明村调研途中,我看到一个自行车队来这采风,其中还有两个外国人……
中午11时30分,我来到黄泥铺村。
光明村的变化让邻村黄泥铺村羡慕不已。他们借鉴光明村模式,自力更生,开发“乡村游泳”等项目,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旅游休闲。
午饭后,梨树下,我与光明村及周边几个村的支部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支书们你言我语,争先发言,言谈里充满真知灼见。
带着发展中的问题和村民的期盼,我召集交通、国土、农业、水务、林业、旅游等市直部门负责人举行现场办公会。
夕阳西下,离开光明村,我在想,长沙近郊农村,乡村美景,应成为农民永恒的财源!
【感悟】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积极参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干了群众想干的事,干出了群众受益的事。路径对了,群众才有积极性,才会积极参与。热情与信心,这是用钱买不来的。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是可学习、可移植、可复制的。下一步要提质、扩面、连片,发挥光明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将光明村与周边的黄泥铺、金峙、大塘、胜和等5个村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特别是要坚持生态立村、立乡、立镇,千方百计保护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田园风光,这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前提,是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