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携手共建家园美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5-22 14:58
信息来源:
徜徉星城娄底,在惊叹它的繁华与壮观时,感受的是城市的环境清新与卫生文明:碧水蓝天,树木葱茏;街道整洁,车畅其流;市场规范,秩序井然……处处彰显着现代卫生文明城市特色!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打造美好家园,作为我市现代卫生文明城市建设的更高更新追求,正激励着全市人民激情跨越,奋力前行!
令人自豪的“入场券”
3月20日,我市正式通过省专家组的预考核,拿到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入场券”。
这是一张沉甸甸的令400多万娄底人民自豪的“入场券”。
3月17日至19日,省卫生厅副厅长林安弟率领的专家组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省预检考核。通过全面的考核验收,专家组认为我市创国卫10个必备条件全面具备。这10个必备条件是: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4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80%、34.90%和9.51平方米,居全省前列;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为90%以上;鼠、蚊、蟑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先后被评为“灭鼠先进市”、“灭蟑先进市”和“灭蚊先进市”;出台并实施了《娄底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近2年来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近2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经问卷调查,居民对城市卫生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3.9%。
专家组同时认为我市10项创卫工作基本达标——
爱卫组织管理坚强有力。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市直48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委员的市爱卫会,各委员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区爱卫会办公室机构具备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编制、人员、经费和工作条件,年度爱国卫生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管理规范,有力地保证了“创卫”工作的开展。
健康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市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为10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0.64%和87.34%。城市社区、机关单位,各级各类医院、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经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市、区各新闻媒体都开办健康教育专栏、专题,定期刊登、播报健康教育内容。城市街头、车站、广场、大型商场、市场、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都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以健康、活跃、丰富的宣传内容引导规范市民行为。城市居民和单位职工、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双率”都达到国家卫生城市要求标准。
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按照“扩城区、壮筋骨、抓配套、增亮点、强管理、提品位”方针,完成了26条新建道路、8条配套道路以及4条改造道路建设,娄底中心城区吉星、甘桂路网、孙水河南岸及防洪堤、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燕子岩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城建项目相继完成。对原有公园(广场)进行提质改造,新建了8个公园。开展了“河道改造”、“城乡清洁”、“夜景灯光”等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45.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8%。城区提质改造公厕125座,新建垃圾站8个,增设果皮箱3000多个。城市街道清扫保洁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做到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统管统运,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
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娄底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为95.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1.5分贝,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43%,近3年来未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无重大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案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
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全面达标。我市公共场所的监管实行分级监管、分级负责,监督覆盖率、从业人员体检率、培训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100%。“五小”门店通过集中整治、加强监管,基本符合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出厂水卫生合格率为100%,生活末梢水五项指标合格率达到99%以上。
食品安全监管成绩突出。建立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和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定了重大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工作规范,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督覆盖率为100%,餐饮业、集体食堂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9%,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工作制度健全,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上岗操作,小饮食卫生符合要求,生猪、牛、羊、禽类定点屠宰,无注水肉和病畜肉上市。
传染病防治工作卓有成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到规定标准,各级各类医院设有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专门部门和人员,建立了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低于2%,医疗废弃物、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计划免疫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为99.8%,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89%,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城市建成区3年来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也无院内感染死亡的重大事故发生。
病媒生物防制扎实推进。“四害”消杀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消杀措施科学、完善,“四害”密度多年来一直控制在国家标准内。社区和单位卫生效果明显。通过标本兼治,硬化、绿化、美化、净化相结合,各项卫生基础建设工程基本完成,90%以上社区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单位卫生一年一个新台阶。
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全面改观。全面启动背街小巷改造、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启动安置小区和弃管小区整治工作,对中心城区背街小巷实施“一硬化三配套”(道路硬化,环卫设施配套、路灯配套、简易下水道配套)改造,改造背街小巷203条,硬化道路23.61万平方米。整治城中村20个、城乡结合部9个,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创国卫“入场券”凝聚的是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让人难忘的“攻坚战”
“入场券”标志着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又迈出十分关键的一步,为我市实现“创卫”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入场券”的背后,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攻坚战”。
2010年,市委、市政府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度出发,提出“三个创建”工作目标,加快创建进程。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上来,以启动全市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四年行动计划为标志,全面打响“创卫”总体攻坚战。
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突破口,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工程”、“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成立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5个专业组,由市委一名正厅级干部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3名副秘书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合署办公,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15个专业组分别由11个部门牵头负责。娄星区、娄底经济开发区及办事处、单位、部门均设立“创卫“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全市一盘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创卫”组织领导体系。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市“创卫办”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329个记分点分解到牵头单位、创卫成员单位、213家城区单位,由责任单位承担创建任务,市创卫办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区、各部门进一步量化细化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创卫工作层层负责、项项落实,形成全社会参与、各部门负责的工作格局。市里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对“创卫”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抓落实,经常深入“创卫”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落实“创卫”经费。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更是扑下身子抓落实、抓协调、抓督促,全心全力搞“创卫”,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多次听取“创卫”工作汇报,经常巡查、视察在“创卫”一线。全市上下形成各级领导带头、广大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强化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创建卫生城市是一场告别愚昧、走向文明、诀别旧俗、倡导新风的深刻社会革命,是一场动员市民全面参与、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的高标准爱国卫生运动。我市自始至终把宣传引导摆在重要位置,全力营造创建氛围,广泛发动参与力量。群众动员深度化。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单位层层召开“创卫”动员大会,统一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形成“创卫”共识。2012年7月19日,我市召开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市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出席会议,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同步直播,各县市区、乡镇设立分会场,将会议精神直接传达到基层和生产一线。随后,县、乡、村又层层召开动员会议,将市委、市政府抓创建的决心和措施传达到每一个村(居)民小组和群众,使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社会宣传多样化。城区各交通要道和市民广场树起大型户外广告牌,主要街道两旁架设灯柱广告,城区各单位、各社区悬挂标语,制作宣传橱窗,车站、广场、集贸市场、宾馆、酒店、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标语,打出电子广告,公交车、出租车制作宣传牌、宣传横幅或电子广告,所有建筑工地围挡刷上标语口号。免费向市民发放《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等宣传资料20多万份,发送各类公益短信50多万条,在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全面推广使用创建宣传集团彩铃。利用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等活动,组织各单位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公交车、出租车等处张贴禁烟标志,取缔建成区内所有烟草广告,在卫生、教育系统率先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新闻宣传立体化。全市新闻媒体成立专门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在《娄底日报》、《娄底晚报》、娄底电视台等8家市级媒体开设宣传专栏,开辟《创卫大家谈》,设立新闻曝光台,播放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全天候报道和宣传创建工作。各网媒开辟专题窗口,在各网站首页标出“三个创建”内容,设立网民交流参与栏目,举行网友见面会,正面引导,强势宣传。2010年以来,市级媒体已累计刊播 1780 期,发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态报道1074篇,网友累计点击健康教育网站达300万余人次。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引导,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强化城市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我市紧紧围绕“扩容提质”、“北扩南移”发展战略,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建设理念,强化规划调控和引导,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使娄底逐步成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布局更趋合理、规模快速扩大、形象不断提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0至2012年,娄底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7.3亿元。潭邵连接线改扩建工程、孙水大桥扩建工程、吉星路、甘桂路、三元街、斗牛路、燕子岩生活垃圾填埋场、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珠山公园、涟水河风光带、孙水河风光带等一大批重点城建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内环线、孙水河沿河路段截污干管、清潭截污干管等重点项目基本完成。湘中大道、乐坪西街、火车站广场等主次干道和广场路面大修8.2万平方米,维修改造人行道板3.8万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近2万米,清理雨水口和污水井6000余座。对娄底中心城区26处交通岛、35条街道进行了增花提质或补植增绿,完成了潭邵连接线、早元游园、珠山公园等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45.15万平方米。投入近5000万元的背街小巷改造、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安置小区整治和弃管小区整治全面完成。投入500万元的125座社会公厕提质改造全面完成。投入600多万元新安装分类果皮箱1200个,新购置洒水车、洗扫车、垃圾收集车15台。投入近4000万元实施城区夜景亮化工程建设,中心城区三纵五横、重要节点、重点场所和所有临街建筑物全面亮化,城市夜晚处处流光溢彩,路灯亮化率达到99.6%。
强化专项整治,攻克重点难点。深入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全面开展以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交通宣教工作,举行大型宣传活动5次,发放文明交通手册等资料4万多份。疏理拓宽了9个经常堵车的重点交通路口,在商业繁华路段和学校门前科学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根据车流实际情况有效进行引导分流,交通拥堵现象有效缓解。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百日文明劝导”活动,市、区2000多名机关干部走上街头,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进行交通劝导,较好地扭转了行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整治。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筑渣土管理办法》、《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关于倡导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城区公共秩序的通告》、《关于对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行为实行严管重罚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城区管理秩序。开展社区环境卫生“百日整治”活动,处置积存垃圾5650余吨,清除“脏、乱、差”。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活动,拆除固定违法建筑105处,违规棚点及雨棚2865处,违规破旧招牌2321块,扭转了乱搭乱建现象。开展取缔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取缔了城区所有临时马路市场、夜宵摊市,28个临时马路市场摊点按照“就近安置”的原则,全部转入附近集贸市场内经营,28个夜宵摊市按照“五统一原则”,实行统一安置、规范管理。与此同时,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户外广告、“牛皮癣”、高出路缘石泥土清整等专项整治,实施“穿衣戴帽打粉”工程、拆迁美化工程、环卫保洁提质工程等等。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由原来的19小时延长至22.5小时,坚持每天“两扫三洗”、“日扫日清”,中心城区市容市貌持续好转。深入开展“五小行业”整治。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娄底中心城区“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娄底市公共场所分级管理规定》,对150平方米以下的小食品业、床位30张以下的小住宿业、经营场所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小美容美发业、经营场所面积150平方米以下的小洗浴业和经营场所面积200平方米以下的小文化娱乐业开展集中整治,五小行业卫生状况有了质的提升。深入开展农贸市场整治。制定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和城区农贸市场环境整治考评办法,规范农贸市场管理。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两年来共计投入近亿元,对娄底城区18个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2个过渡性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50个生鲜直销点也基本完成。目前各市场已基本达到了道路平坦明亮、卫生设施完善、划行归市经营、清扫保洁及时的要求。
强化督查考评,实行重奖重罚。我市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列入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政府绩效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坚持公开公正,强化督查考评,形成了以实干论英雄、以考评论优劣、以奖惩促工作的推进机制。建章立制。相继出台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三个创建”工作奖惩办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关于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预检中对责任单位严格兑现奖惩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使创卫督查考评工作有章可循。真督实办。建立市级对区级、区级对办事处、市创卫办对创卫成员单位、专业组牵头单位对专业组成员单位的多层督查网络,定期、不定期开展对标督查、重点督查和专题督查活动。对督查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实行公开交办和督办,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定期回访制度,确保件件落实,特别是针对省创卫专家组、省城市卫生检查组指出的问题,逐条分解,跟踪督查,限期整改,确保问题全部解决。严格奖惩。严格按照“月考核、季评比、半年讲评、年终总评”的考核安排,有序推进考核评比工作,每月在市内主流媒体、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上公示考核结果,每季度按考评结果兑现奖惩。强有力的督查考评和严格的奖惩措施,使我市“创卫”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态势。
“创卫”攻坚战,体现的是全市各级的自信与坚毅、协同与和谐,倾注着全市上下的心血!
催人奋进的“持久战”
“我们要以省级考核验收为契机,以考核验收组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指导,认真领会、深入研究、坚决落实、全面整改,以更大的努力,更高的热情,向国家卫生城市发起冲刺……”3月19日晚,在“娄底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会”上,市委书记龚武生的讲话慷慨激昂。
“全市上下要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勇气,攻坚克难,坚决确保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4月19日,市长易鹏飞在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克难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把娄底真正打造成为环境美好、市容整洁的现代化文明城市,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舒适。我们决不能为拿牌子而拿牌子,最关键的是要长期坚持,着力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把市民的生活习惯转变好,把我市的良好形象维护好……”在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上,市领导与市直部门领导形成共识。
这是一场催人奋进的“创卫”“持久战”。6、7月份,国家爱卫会将对我市“创卫”工作进行最后验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自此,市委、市政府严格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按照省专家组所指出的问题和建议,再加压力、再鼓干劲、再强措施。市创卫办将专家组提出的60条意见和建议,按职能和职责要求分解到各责任单位,突出农贸市场整治、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五小”行业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市容市貌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再抓落实。并加强督促考核,市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督查考核工作贯穿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做到一级督查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特别加大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突击检查和明查暗访力度,通过强化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落实整改。同时,严格追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委书记龚武生、市长易鹏飞等领导多次深入娄底城区农贸市场、五小行业和城中村等地明查暗访,提出要求,督查指导整改,为“创卫”工作传递正能量。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度要求,进一步分解任务抓落实……
携手共建家园美。让娄底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这是民之所盼、施政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