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波:对资兴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04-14 08:42 信息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产业发展重要指示,进一步释放森林“宝库”发展潜能,大力推动我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掌握了资兴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探索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对策。

一、总体情况及工作成效

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省林业十强县(市)和重要的林业基地,全市拥有林地面积315.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7.04%,森林覆盖率达72.91%,活立木蓄积量为1298.96万立方米。近年来,资兴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林业经济发展活力,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90.04亿元,成为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1.油茶产业。全市现有油茶林26万亩,主要分布于州门司镇、兴宁镇、白廊镇、蓼江镇、三都镇等乡镇(街镇),其中面积万亩以上的有8个乡镇,以霜降籽、寒露籽为主栽品种。在近年来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市油茶产能、产值、资源培育方面均得到了长足发展,现有油茶专业合作社25家,从业人员0.42万人,年产茶油量2700吨以上,2024年油茶产业年总产值达3.4亿元。

2.竹木加工。全市楠竹面积40多万亩,立竹6400万株,年生产毛竹300多万根,竹笋年均产量1000万公斤。竹产品加工为凉席子、竹拉丝、竹筷、竹地板、竹炭等半成品或初级竹产品,竹笋以鲜笋和加工为笋干为主。2024年竹材产量3.79吨,产值达2.6亿元;木材产量7.42万立方米,产值达9962万元。

3.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东乡片林下种植养殖、南乡片森林旅游与林下种植养殖、西北片景观植物种植、中部养殖的发展格局,全市林下经济总规模达到123万亩,其中种植面积35万亩、养殖林地面积11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28万亩、采集林地面积50万亩。2024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达18.6965亿元,带动12万余人就业,有力促进了林区增效、林业增产和林农增收。

4.生态旅游与康养。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创建三都镇流华湾村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等5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依托自然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推进森林康养。资兴市滁口国有林场获评全省“十佳林场”“秀美林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等荣誉称号。资兴市天鹅山国有林场亦获评“秀美林场”称号,并于2018年、2021年、2024年荣获“国有林场质量管理十佳单位”荣誉称号。

5.花木产业。2024年全市培育花木种植基地2个,面积5400亩,主要有观赏苗木、盆栽植物类、鲜切花等类别,销售额达1.28亿元,花卉从业人员有1500人。

(二)主体培育成效显著

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和家庭式经营形式等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和打造一批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林业合作社。资兴市湘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资兴市老宝粮油专业合作社、资兴市唐家外婆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资兴市华兴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资兴市华兴木制品有限公司、资兴市釿斧家居有限公司等公司被评为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在2020年度郴州市“家乡味道·一乡一品”公益推广行动中,“唐家外婆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土鸡蛋、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仙坳金茶等产品均获得优胜奖。唐家外婆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荣获了“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

(三)政策引领强化保障

一是政策指导。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编制《资兴市油茶产业十年总体规划》《资兴市油茶产业十年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发展机制,引导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强化合力联动。全面落实林长制,结合林长巡林工作,不定期调研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广泛听取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调度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全面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举措,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林地有序流转,不断拓展林下经济空间。推动天鹅山、滁口、市森工林场3个国有林场参与集体林经营,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短板明显。一是油茶产业困境。油茶发展规划落实推进较困难,油茶资源质量提升难以持之以恒,发展油茶用地受限,基础设施建设不强,龙头企业缺失,精深加工能力薄弱,茶油精炼、衍生产品开发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竹木加工瓶颈。我市竹木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小作坊,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占比不足,产量不高,附加值偏低,经济效益不佳,大企业参与度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三是抗风险能力弱。由于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和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或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二)基础设施亟待升级。一是交通运输不便。林业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林区基础设施薄弱,存在油茶保供水、运输等设施不强,东部和南部乡镇毛竹林运输林道较少,交通不便等问题。二是灾后恢复重建难。2024年受“格美”台风影响,全市13个乡镇(街道)、国有林场、森工企业等单位均不同程度遭受了山洪、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林区道路大部分损毁,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对涉林企业和林农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竹木清理改造、林区道路修复等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

(三)市场拓展能力不足。一是品牌影响力不强。生态旅游客源依赖“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省外客群拓展缓慢。二是营销模式欠佳。电商营销渠道尚未完全打通,直播电商等新渠道开发滞后,线上销售占比低。三是同质化竞争严重。花木产业中低端苗木占比大,差异化产品供给不足,花木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四)要素保障存在缺口。一是资金制约。政府扶持资金有限,2019年以后政府对省级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发展没有任何扶持资金。2024年受台风“格美”影响,涉林企业更需要政府方面的扶持资金。二是人才短缺。涉林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深加工、电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缺口大,产业转型升级有瓶颈。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编制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划定油茶、楠竹等产业核心区,推动“一县一特”差异化发展,完善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引导各经营主体和林农发展油茶、楠竹、中药材、蜂蜜、林下养殖等产业。积极开发森林景观利用和森林康养等业态,形成了“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游”的综合发展模式,并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

(二)强化要素保障,聚焦服务优化。对接上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设立林业产业等补助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并做好相关项目用林用地保障。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对发展有潜力的油茶、楠竹、中药材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服务。支持企业在繁育、种植、研发、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分工细化和上下游产品紧密配合,延伸产业链条。

(三)塑造行业标杆,创特色品牌。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把林下特色产品、业态作为品牌、标杆培育对象,打造资兴林业产业特色品牌。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综合素质。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帮扶等措施,创新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积极推广油茶丰产、竹林高效经营等技术,提升林业产业经营企业整体素质,推动竹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品价值。同时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广无人机巡护等技术,实现资源监测、灾害预警等功能全覆盖。

(五)拓宽销售渠道,拓宽增收路径。紧紧抓住大健康产业背景下生态产品发展迎来的新机遇,积极指导各经营主体建立电商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网络,破解林业产品销售难题,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提升林产品销售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让林农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

谢波:对资兴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3363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