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雁:衡阳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首次系统提出了森林“四库”思想。习近平森林“四库”思想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森林的多重效益与价值,既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固碳储碳等的生态重要性,又蕴藏着将林产品、碳汇等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强大动能,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积极作用。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也具有重要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竹产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生态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竹林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衡阳县概况
衡阳县位于南岳衡山之南,湘江中游,地处“衡阳盆地”北沿,东、北、西三面峰峦环绕,南部低平,中部丘陵起伏,平町相间,地貌主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四种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境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雨量适中。
(二)竹资源情况
衡阳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人口123万,土地面积383.83万亩,林业用地202.8万亩,有活立木蓄积256.2万立方米,立竹6990.8万根,森林覆盖率达47.68%,其中竹林地34.8万亩,占林地面积17.2%。根据“十二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衡阳县森林总碳储量233.85万吨,其中竹林地75.39万吨,占森林总碳储量的32.24%,是碳储量的重要来源。
(三)竹产业发展情况
2021年,在衡阳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被列入全县“十四五”期间23项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衡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工作,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激活生产要素,提高竹产业综合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竹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竹产品加工企业28家,加工能力50万吨,已初步形成了以竹胶板、竹席、竹帘、竹筷、竹签、竹炭、竹架板等产品为主导的竹产业,在全县GDP比重稳步上升。
二是产业龙头培育初具规模。全县已有涉及竹产业的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衡阳市天天见梳篦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喜牛”牌竹胶板畅销大江南北,衡阳县筹舒牌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星筷、拉丝筷、工艺筷及凉席子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衡阳县鑫鑫竹业有限公司以推广应用楠竹复壮技术、培育大径竹,为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渔民海产品养殖培育胸围41cm以上、长度13-16m规格的大径竹,同时开展小径竹、篙竹综合加工利用,现已初具规模,年产值可达二千万元,已成功申报“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兰镇的石荷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鲜笋和干笋畅销全国各地,今年已成功向省林业局申报创建“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22年,全县竹产业年产值约为5亿元,其中第一产值约2.5亿元,第二产值约1.8亿元,第三产值约为1.2亿元,从业人员约1万余人。
二、衡阳县竹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衡阳县竹林面积增加3471公顷,增幅为17.4%,竹林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竹资源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竹林经营手段落后,除采笋伐竹外,基本没有其他经营培育手段,任凭它自然生长,从而使得竹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毛竹丰产林和基地建设欠完善,缺乏机械化和规模化,毛竹集材道少,采伐运输效率低;抵御风险灾害能力低,例如,2022年夏秋连旱导致部分毛竹枯死,一方面增加火灾风险,另一方面,孕笋期缺水导致今年出笋数量和新竹数量少,影响后续出材量。
(二)竹产品加工利用水平不高。目前衡阳县竹加工企业以竹材销售和竹制品初加工为主,竹产品加工利用规模小而分散,初加工产品主要是筷子、竹筒、板材等,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品种较为单一,资源浪费较严重,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
(三)竹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竹产业的科技投入滞后,无法完全摆脱产业建设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魔咒”,大型竹基地没有建立,竹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竹林复合经营程度低,竹林生态位利用不充分;竹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欠缺,竹农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动能低。
(四)竹产业开发进展不平衡。竹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产业与产业、地域与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无论是产业发展的数量还是质量,与周边兄弟县市来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竹产业发展展望
为实现竹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综合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县域竹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强化竹资源管理
1.竹林资源保护与恢复。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造林补植等措施,增加和改善竹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竹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防止和控制竹林病虫害、火灾、采伐过度等威胁,维护和恢复竹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2.竹林资源利用与更新。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采伐制度和技术规范,实现成熟材实时采伐,避免老化材占用空间,提高竹材利用率和附加值,同时促进竹笋生长和新梢更新,保持竹林生长活力和更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生物循环。
(二)健全竹产业链
1.创新竹林复合生态经济模式。以“竹+N”复合经营模式为主要形式,利用竹林下层空间种植中草药、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利用竹叶喂养家禽家畜,利用竹株培育食用菌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来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生态系统。
2.深挖全竹产业链价值。以全竹利用为目标,以重组竹、竹家具、竹编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等为主要产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的竹制品,提高竹材的利用率和价值,延长竹材的碳封存时间,减少对木材等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促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3.融合发展竹文化与生态旅游。以竹林资源为生态基础,结合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开展竹林旅游、竹文创、竹教育等产业,打造集购物、食宿、娱乐、旅游商品开发为一体的特色竹旅游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对竹林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三)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对竹林“四库”建设的宣传力度和推广范围,提高社会各界对竹林“四库”理念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组织开展竹林“四库”建设的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活动,提高竹农和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对竹林“四库”建设的信心和能力;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竹林产业是一种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的绿色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2021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竹林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衡阳县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发展大有可。下一步,我县将从保护培育、加工利用、创新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提升竹林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