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守护全市人民“大水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生动揭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殷殷叮嘱“守护好一江碧水”;2020年8月8日,岳阳成为第5个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城市;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作出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岳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岳阳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将铁山库区列入全市九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岳阳县在比照市级功能区构架的基础上,将以铁山水库为中心的铁山库区岳阳县区域设置为重要水源涵养区,覆盖全县4个乡镇(公田镇、毛田镇、月田镇、张谷英镇)、52个行政村(居委会)、2个国有林场(大云山国有林场、相思山国有林场)。
一、铁山库区基本情况
铁山水库位于岳阳县东北部,总库容6.35亿立方米,正常库容5.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产水量3.67亿立方米,水岸线长328公里,水面面积44.47平方公里,集雨面积493平方公里。以铁山水库为中心的铁山库区,土地总面积为67.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7万亩,占库区总面积69.2%,松林面积近44.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94.9%;国家级公益林面积38.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7.3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6%;是国家一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铁山水库实现涵养、收集、净化水源的核心功能区,肩负全市百万人饮用水源供给,是全市人民的“大水缸”。近年来,铁山水库水源供给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除保障岳阳市区城市用水供应外,还需肩负极端天气期间岳、汨两县市农田灌溉生产性用水,供给任务愈加艰巨,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二、铁山库区生态建设成效
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县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岳阳县林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铁山库区的扩绿提质、管绿护绿、活绿用绿,写好“绿色文章”。
(一)森林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岳阳县将铁山库区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实行林业生态扶贫的主阵地,将90%营造林项目全部倾向铁山库区的生态建设,不断提升森林总量和质量,提升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的抗逆能力。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补植补造珍稀阔叶树种,调整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优化生态布局。累计争取各级财政投入0.8亿元,先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4000亩,人工新造林2.1万亩,防沙治沙3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生态功能精准提升5260亩,库区生态公益林补植补造项目3万亩,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工程项目0.2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8万亩。库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65.2%提高到2022年的67.76%,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固碳能力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其中防沙治沙作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县,8年时间共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发严重地区14万亩(铁山库区5万亩),完成荒山造林21万亩(铁山库区2.1万亩),新墙河流域注入洞庭湖的沙量减少29.6万吨,2017年被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二)生态安全屏障巩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及林地、林木管理都是铁山库区的生态安全底线工作,岳阳县执行最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红线守住绿色底线,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发展行之久远。一是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将库区80%以上的森林面积纳入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范围,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域,落实管护面积、人员和措施;发挥乡镇林业站前沿阵地作用,加强林地林木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制度和林木采伐限额计划;持续开展打击毁林专项行动、森林督查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严查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全面督促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其中关停铁山库区竹木加工企业11家);用好考核“指挥棒”,将铁山库区森林生态安全即纳入属地乡镇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县委督查巡察及乡镇党政主责领导干部年终述职重要内容,压实责任。二是加强森林“两防”,严格按照国家防控防治的总方针,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实基层基础建设;近几年来,铁山库区境内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2018年至2021年,投入松材线虫病防治经费1674.65万元,除治病死(濒死、枯死、因灾致死)松树26255株,除治疫情小班192个,除治面积10748.9亩;开展其它病虫害防治面积17.5万亩,防治率达98%。
(三)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依托铁山库区森林资源优势,释放生态红利,增强库区群众“获得感”。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补偿资金发放到位率100%,累计为库区群众发放生态补偿资金0.5亿元;二是壮大林下产业经济,推广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油茶、竹笋加工及林下种植、养殖等绿色产业,培育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家,林下产业经济面积达1.2万亩,产值达1.5亿,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让绿色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契机,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切实加强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思山公园建设;2021年,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科普文化教育基地和省级秀美林场。
三、存在的问题
铁山库区森林生态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铁山库区作为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公益林占比高,保护管理制度严格,加之岸线加工企业的全面关停、集雨区全范围控建,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发展矛盾突出。二是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2018年,受周边市、县区疫区影响,铁山库区发生了松材线虫病,期间还大规模爆发了思茅松毛虫等病虫害,给铁山库区的森林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三是森林防火任务艰巨。库区山林绵延,一旦发生火灾极难扑灭,特别湖北通城及本市区毗邻的临湘、平江的越界森林火灾,对铁山库区境内的森林防火构成了严重威胁。四是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库区生态资源不缺绿量,但缺绿质,生态系统固碳、水源涵养等能力有待提升,加之库区林相单一,马尾松纯林面积达32.8万亩,林种结构简单,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较弱,亟待采取营林措施,优化林种结构,提质森林质量。
四、加快铁山库区绿色发展的思路
2022年,市委书记、市总林长曹普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铁山库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谢群,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邱虹先后到铁山库区开展巡林,期间反复强调保护好铁山库区的生态环境。作为解题之人,林业部门必须统筹推进保护和协同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要绿了土地、又要富了农民。
(一)推深做实林长制。建立完善的林长制工作体系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制度,实现森林资源“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铁山库区是市、县林长制管理体系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按照林长制工作要求,已全面构建网格化责任体系,设立县级功能区林长2名,联系乡镇县级林长4名,乡级林长57名,村级林长104名,有52个涉林行政村(居委会),共聘请护林员113名、监管员56名、执法员21名。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发挥“一长三员”网格化管护作用,加大巡林、监管及打击力度,聚焦“三防、三护”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任务,确保铁山库区森林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源安全。
(二)要在增绿提质上做文章,要补齐在森林面积大而不优、总体质量不高等短板,坚持把森林提质融入铁山库区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突出抓好森林抚育经营和林分结构改造,增强森林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要抓好沿线交通要道生态廊道建设,抓好部分祼露山地及镇、村景观廊道等绿化提质,抓好松材线虫重点区域树种更替、混交改造等工程,全面做好“扩量”、“融合”、“提质”的文章,不断为库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空间,为铁山库区森林资源筑牢安全屏障。
(三)要在“用绿”上见实效。要结合岳阳县委、县政府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推动林下种植、养殖及竹笋、艾叶、高山茶等绿色生态产业链式发展,拓展林下面积和产业效益;以大云山国家森林旅游为重点,盘活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生态旅游,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森林旅游景点,真正将全县的生态优势转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四)要在管绿护绿上下功夫。强化绿色监管,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的有关机构和制度。严格污染排放、强化污染责任;严守森林、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严厉查处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森林防火等林业灾害和生态风险防范;切实抓好古树名木保护,巩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果;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形成林草生态资源保护共抓、共管、共治的工作合力。
(作者系岳阳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