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常德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调研与思考
一、常德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2区6县1市,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
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普查、全国第一次及第二次湿地普查、相关林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等科学考察,常德市已记录有脊椎动物464种,其中两栖类30种、爬行类50种、鸟类312种、哺乳类72种,有林麝、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有猕猴、黑熊、中华虎凤蝶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湖南省地方保护野生动物217种。全市已记录维管束植物3420种,隶属235科,蕨类植物39科92属367种,裸子植物9科23属39种,被子植物187科911属3014种,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钟萼木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鹅掌楸、连香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5种,省重点保护植物56种,列入CITES附录的植物87种。全市已记录有昆虫21目1062种、大型真菌2个亚门29科49属152种、鱼类10目20科140种。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强化资源调查监测。一是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2021年,组织完成了全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和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全面启动并有序推进,石门县作为全国“双重”规划武陵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项目区和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示范县,已率先开展外业调查。二是强化越冬候鸟保护。我市完成了2021年洞庭湖水鸟同步调查,联合环保NGO组织、湖南省护鸟营、湖南文理学院等大批志愿者开展候鸟巡护监测。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兽类、鸟类9项常规监测,发表科研论文8篇,编辑出版《壶瓶山鸟类图鉴》、《壶瓶山鱼类图鉴》,发现湖南动物新记录种5种、湖南植物新记录种3种,其中黑紫蛱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并拍摄到白颈长尾稚、红腹锦鸡、麋冠鹿、豹猫等珍稀动物照片影像。全市资源调查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二)进一步强化栖息地保护。我市共有6类、38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7.6万公顷,是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主阵地。一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集中解决了部分自然保护地内的基本农田、人工商品林、重大工程项目、人口密集村庄等调出的问题。二是完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累计发现整改涉林生态环境问题13个,先后完成了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围堤湖碎石场清理、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建设康养木屋和养殖牛舍问题整改、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2.25万亩欧美黑杨除萌和实验区内348亩欧美黑杨清理等工作。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先后实施20余个生态修复项目,有效修复退化湿地21.5万亩,修复水禽和鱼类适宜栖息地1.5万亩,恢复湿地植被面积1500公顷,修建鱼鸟博物馆1座、野外监测点2座、视频监控塔2个。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恢复高山湿地植被1处、恢复矿山迹地与工程建设植被87.6公顷,完成珍稀植物温室育苗大棚提质改造。全市栖息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进一步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2004年6种增加到1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52种增加到90种。与2004年相比,区内黑熊种群数量由40余头增长到80多头、猕猴由8群70多只扩大到15群970余只、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由10多只发展到147只。多次拍摄到林麝交配、树上觅食与栖息的珍贵影像,其数量达到252只。实施华南虎野化工程,先后完成了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与立项、华南虎猎物引种、基地建设项目设计、野化一区栖息地改造、猎物饲养区建设等工作。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种数从205种增长到226种,每年来此越冬的水鸟种群数量从2013年的1.3万余只增加到了3万多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种群数量稳定在50-60只。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独花兰数量稳定在50株左右,另发现有2株十分珍稀的雪峰山梭椤树。全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成效明显。
(四)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执法监管。一是扎实开展打击违规交易野生动物行动。建立了以市林业局、市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常德海关等8家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机制。“清风行动”期间,全市8部门累计出动执法车(船次)3571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5741人次,监督检查栖息地、人工繁育单位、农贸市场等各类场所12181处,查办案件57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66人,收缴野生动物607只(条、头、尾)、野生动物制品129件,收缴非法猎具渔具572个(张、台),有力震慑了乱捕滥猎、非法交易行为。二是加强野生动植物救护与监管。近年来,我市共对珙桐、伯乐树、长果安息香、巴东木莲、篦子三尖杉、连香树和伞花木7种168株国家重点保护区植物进行了迁地保护,生长状况优良。2021年,全市累计救助野生动物143次,其中鸟类118只、兽类22头(只)、其他动物3只(头、条)。办理野生动物非食用人工繁育、经营利用行政审批24起,对汉寿县野生动物园等重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和场所进行了督查督导,排除了安全隐患。三是坚持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全市5个国家级、2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严格执行监测信息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
(五)进一步强化松材线虫病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制定攻坚方案。将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纳入林长制考核,市委书记、副市长均作出指示批示,组织编制了《常德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二是规范除治方法,科学开展防控。2021年,全市投入防治资金1200.3万元,完成松材线虫病年度枯死松木除治和秋季普查任务,累计清理枯死松树78846株,飞机施药防治媒介昆虫松褐天牛面积4.94万亩次,打孔注药保护松树5208株,鼎城区、安乡县被评定为全省松材线虫病除治优秀单位。三是抓实源头管理,严格检疫执法。2021年,全市首次推广使用松材线虫云管家智能监管平台,加强旁站式监督,共录入二维码监管信息7.25万条,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期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22人次,组织联合检查14次,检查涉木企业257家,检查木材1.45万m³,发放宣传资料6189份,查处违法调运、收购案件4起。全市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投入相对不足。国家层面,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偏少偏小,特别是相对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项目投入,对比较为明显。国家层面投入少,地方配套带动也相应较弱,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比较普遍,制约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推进难。一是基层队伍弱、人员人才匮乏。全市9个区县市林业局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站9个,人员23人,都是与生防站合并设置,无专职人员。3个县甚至与生防站、湿地股、自然保护地股4个股室合并设置,同时承担野保、森防、保护地、湿地等多项职责,人少事多矛盾非常突出。全市7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均系加挂牌子设置,均无机构编制。同时,森林公安转隶后,野生动植物执法保护力量大为削弱,执法监管难度加大。乡镇则更为匮乏,林业站混编入农业综合站,大多数就1人,工作落实落地非常困难。二是基层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落后。基层野生动植物保护缺乏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方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加之缺乏项目支撑,设施设备老旧,缺乏有效保护手段,很难适应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比如,常德市本级加上辖管的9个区县市局,没有一个标准救护站,救护工作基本靠保护科、股负责,既不专业、救护效率也低。即使是挂设在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救护站,现代化、专业性也不强。三是法治建设和政策体系滞后。一些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和落实落地,不符合保护与管理的工作实际。如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分级管理、野生动物展演等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三)野生动物致害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调查,2020年全市发生野生动物损毁农作物、林木等各类致害事件544起,致害受灾面积达273.8万亩,涉及126个乡(镇)、2313个村,致害动物主要是野猪、猪獾和各种鸟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5000万元。动物与民争粮现象日益突出,个别地方还出现了野猪伤人现象。老百姓怨声载道,热线、舆情不断高涨。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补偿政策,致害补偿工作难以落地。2019年起,我市在石门县尝试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责任保险”试点,总保费50万元,获得理赔14.4万元,成效不明显。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工作统筹与项目投入。建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与编制配置顶层设计、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统筹、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化平台研发与应用、野生动物救护站点设立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等。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引导和带动各级各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提质量、上水平。结合“十四五”规划,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库,对具有重大意义、操作性强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项目实施。
(二)强化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建设。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但基础数据长期未进行调查更新。建议专项支持我省生物多样性(如植物、动物、大型真菌、苔藓、地衣等)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全面系统调查研究,查清资源家底。围绕我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和敏感区域,建设各类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研究站,进一步拓宽生物多样性科学监测研究网络,常态化开展观测研究,系统化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从而为后续评估、预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科技支撑,探索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应用,如人工智能的物种识别技术、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可视化技术,释放创新活力,促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好发展。
(三)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共享。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资源数量大、共享水平低,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和共享数据平台的搭建是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建议以国家、省项目为牵引,将无人机、卫星低空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等新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结合,加速推进生物多样性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成果,加强矢量化、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省级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遗传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实现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即时共享、可视化呈现和深度挖掘,为生物多样性决策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提供支撑。
(四)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与防控。鉴于约70%的人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严重威胁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建议统筹开展重点疫源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所携带病原微生物本底调查,探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跨种传播的生态学路径和关键因子,研发切断跨物种传播的关键技术、疫病早期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
(五)加快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建议加大加快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政策研究,尽快制定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明确补偿细则。
(作者系常德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