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众望:武陵源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8-07 11:16 信息来源:

  一、基本现状

  武陵源区总面积39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17.2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11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范围除了武陵源区外,还包括永定、桑植等区域,另有9个自然保护地完全位于武陵源辖区范围,含世界级2个即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2个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省级4个即张家界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黄龙洞生态广场水利风景区;县级1个即杨家界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武陵源区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保护工作,目前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管理机构设置情况。2000年,武陵源区成立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工作。2015年机构改革,成立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辖黄石寨、金鞭溪、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袁家界、琵琶溪、瑶子寨8个景区管委会,负责国家森林公园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张家界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张管局资源保护科管理,索溪峪、天子山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由张管局对应的管委会管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由原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大鲵救护中心管理。黄龙洞生态广场水利风景区由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管理。
  (二)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为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地质地貌、自然水系、文物古迹、珍稀动物、森林植被等风景名胜资源,2005年,经国务院研究,建设部批复了湖南省《关于审批〈武陵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的请示》,由北京大学编制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成为指导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因规划即将到期,目前武陵源区已委托同济大学进行修编,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委托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1-2020年),指导世界地质公园保护与发展。此后,陆续完成了林业、旅游、环保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项目改造提质情况。近年来,武陵源区大力推进核心景区“六大”提质升级工程,先后完成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百龙天梯改造升级,建成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完成了袁家界、吴家峪、天子山、杨家界、梓木岗等5个游客服务中心,提质改造了袁家界、黄石寨游步道,开通了空中田园观光游览线,提质改造景区旅游厕所32个,建成通车武陵山大道、杨家界大道、环景区公路南线。
  (四)生态旅游发展情况。武陵源以旅游建区,以旅游兴区。旅游业是全区人民赖以生活的 “金饭碗”。近年来,武陵源们内强管理与服务,外促宣传与营销,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三年来,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79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8亿元。特别是武陵源们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了中湖旅游风情度假小镇、天子山民族旅游特色小镇、协合乡村旅游小镇,建成了抗金岩、龙尾巴、泗南峪等10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五号山谷、回家的孩子、水木潇湘、镜立方、大庸秘境等一批特色民宿,2018年,乡村旅游接待规模达到221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2.98亿元。
  (五)促进社区发展情况。全区共33个村(社区),依托于全区旅游发展,很多社区都分享了旅游发展的红利,如黄龙路、宝峰路、吴家峪、龙尾巴、张家界、野溪铺、杨家界、泗南峪、天子山等社区地处自然保护核心区域,居民从事旅游业为主,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黄龙路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高达394万元。2016年,武陵源区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整区脱贫。
  (六)保护与发展协调情况。近年来,武陵源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一直以来,武陵源区将森林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抓,始终坚持“三个不变”:严格保护森林的工作方针不变,保护森林的工作力度不变,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决心不变。立严规,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让生态保护有法可依。下严令,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通告》,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武陵源核心景区实行禁伐的通告》《2018年武陵源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考核办法》《武陵源区实施“禁伐减伐”三年行动方案》《关于防治松材线虫的禁令》。出实效,张家界国有林场自1958年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其余核心自然保护地自建区以来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完成了森林督查96个问题(核查属实23个问题)的整改和绿盾2017、绿盾2018自然保护地问题其中41个问题的整改;对保护地6万多亩松林实施了直升机洒药防治,基本控制了中湖松材线虫病病区的蔓延势头;猎捕、贩卖、经营野生动物的现象日益减少。
  2. 实施景区移民搬迁。为保护好核心景区生态资源,维护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始性,武陵源区拟对景区内2321户7229人分期迁出。当前正在实施袁家界、天子山景区移民搬迁,涉及333户1262人、房屋10.6万平方米,目前完成155户搬迁协议签订、95户房屋拆除工作。
  3. 完成重点项目课题。一是完成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2017年武陵源区与亚太遗产中心签订协议共同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示范研究项目,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现场培训、问卷调查,研究成果已经出台,并通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在国际上分享中国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果。二是完成了动植物多样性编目。武陵源区委托中南林科大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编目研究,首次完成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以来的动植物普查。现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322种,较1992年申遗时记录增加了2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林麝等4种国一级、大鲵等33种国二级)、210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85种被列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有维管植物202科813属1944种,较1992年申遗时增加了644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74种、收录《中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22种、《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20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28种。本次编目研究较之1992年申遗时所记录动植物种类均有较大的增长,发现了湖南新纪录种白线树蛙以及特有种张家界金腰和张家界山黑豆,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自然保护地区域存在交叉重叠,四至边界不清,没有实地落界,没有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的总体规划。
  (四)管理体制不顺。在11个自然保护地中,张管局承担着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6个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区林业部门的自然保护地工作在职责上存在交叉,也没有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多头管理依旧存在。
  三、建议及对策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以《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为指导,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武陵源生态系统、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
  (一)坚持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创新管理、明确责任、地方特色的原则,确保自然保护地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该保护的地方严格保护,做到应保尽保;聚焦历史遗留问题,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分类施策,全面推进优化整合工作,做到建立健全“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个牌子”和政事分开、事企分离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实行政府总负责、林业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和先进管理水平,将绝版的武陵源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与国际自然保护体系对接,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二)明确工作目标。建立以武陵源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编制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启动武陵源区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完成武陵源区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完成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2021年初步建成以武陵源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25年,显著提高武陵源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管理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三)调整工作思路。对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中涉及武陵源区域进行调整,与保留(或新组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重叠的区域纳入其进行管理,其他与武陵源行政区域重叠部分调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继续按原规划进行管理。采取新组建国家公园或成立自然公园其中一种方式:
  1.组建国家公园。取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新组建的国家公园将以张家界地貌作为保护主体,在确定保护范围的同时兼顾现存的居民点(如野溪铺清风峡、锣鼓塔、龙尾巴等)和亟待建设的民生工程(清风峡水库、天子山水库、宝峰山等),将保护价值低的区域予以调出,将周边区域保护价值较高区域予以纳入,具体面积以最终勘界结果为准。一是根据《总体规划》,在风景名胜区核心区217.2km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总面积约205km²。把原核心区也基本纳入了武陵源绝大部分张家界地貌,使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保护。二是以现有五个门票站之内的区域为基础,集中武陵源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的部分,做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成立自然公园。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一是保留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97.5km²,取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二是取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保留并扩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其面积与新组建武陵源国家公园(黄龙洞区域除外),总面积约203km²。
  (四)管理机构体制。整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组建武陵源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管理局和旅游营运公司,实行管理与经营分离。为了更有效的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在保护的同时兼顾民生问题,建议新组建的武陵源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管理局与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同承担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社会参与和科研宣教等职责。
  (五)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张管局及发改、财政、人社、编办、自然资源、林业、交通、生态环境、农业、水利、文旅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区林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加强对优化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过程中,由省、市财政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确保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邓众望:武陵源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

948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