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众望: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引领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8-08-17 16:31 信息来源: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时隔半年,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出“我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生态”一词42次,出现“绿色”一词15次。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社会将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方向。作为一名林业人,我认为要在所有绿色发展的行业系统中做好实践者、引领者的角色。武陵源区是张家界的核心景区,作为旅游区的林业人,我们更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做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引领者这个角色。

  一、武陵源区林业发展现状

  武陵源区国土面积397.5平方公里,辖2乡4街道、33个村(社区),总人口约6.2万人。辖区内有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3个国有林场、4个乡(街道)办林场;有4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杨家界为县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拥有林地面积35002.1公顷,占国土地总面积的88.1%,活立木蓄积量达334364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5.32%,林木绿化率85.45%。全区拥有生态公益林面积为34917.9公顷,一、二、三级生态公益林地分别为19283.9公顷、97.5公顷、14842.9公顷,其它占693.6公顷。拥有柑桔、葛根、猕猴桃、茶叶、葡萄、黄桃、核桃、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地450公顷;全区有园林绿化公司1家、从事园林事业的个体户11家,用于绿化的花卉苗木近200公顷;有木竹加工经营企业37家。

  二、武陵源区林业发展优势

  (一)有良好的旅游形势。武陵源区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首批5A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多项金字招牌,旅游业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经统计,2017年度一次进山旅游人数达到480多万,全年实现旅游接待26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9.6亿元。

  (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武陵源区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均匀,气候适宜,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经调查统计,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有珙桐等35种。境内自然植被中,维管束植物有192科689属1611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藤类植物38科77属215种,裸子植物5科7属12种,被子植物149科605属1384种。国家保护植物40种,其中Ⅰ级保护10种,Ⅱ级保护30种。100年以上古树名木有31002株,300年以上的有483株,挂牌保护192株。境内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2目58科149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豹、云豹、黄腹角雉;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5种:猕猴、穿山甲、水獭、林麝、红腹角雉、红腹锦鸡、大鲵等,其中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三)有特殊的发展区情。武陵源区国土面积小(397.5平方公里)、人口少(约6.2万),人均财政收入高。但由于建区晚(于1988年成立),历史包袱少,且广大人民群众以从事旅游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旅游服务等行业为主,易于接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念、新思想,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活跃、愿望强烈。

  (四)有专门的法规保障。2001年,省人大通过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11年进行了修正并通过,从法规层面上做出了很详细的规定,让资源保护有法有据。此后,武陵源区编制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对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等分类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划。加上多年深入广泛的宣传与执法,让资源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五)有机构改革方向指引。2018年,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的实施,将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以及海洋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全部划归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管理,林草部门对山、林、草、湖、海等自然资源保护的职能归口管理,责权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法定保障。

  三、武陵源区森林发展新趋势

  (一)森林旅游在拓展。武陵源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旅游产业在做强,森林旅游的理念深化,旅游项目在不断拓展:举办了山顶翼装飞行、山地实景林间山地车越野赛、激流回旋及比赛、酷跑、乡村音乐季、高台高尔夫等新的项目赛事。发展了“五号山谷”、“镜立方”等一批具有良好口碑及影响力的度假民宿客栈。出现了采山笋、采青蒿、捡板栗、赏花海、泡温泉、吃土家年夜饭等一批新型旅游业态。森林旅游的内涵日益丰富、市场不断拓宽、效益持续增长,核心地位得到不断巩固。

  (二)森林产品在丰富。建区前,武陵源区的森林主要以供应农户建房木材、薪炭燃料为主。随着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加强,林下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森林产品不断丰富:出现了林下种植天麻、七叶一枝花;培育了山竹笋、雷竹笋,葛根、粽叶、青蒿以及野生的猕猴桃、樱桃、八月瓜、小桨果、毛竹、枞菌、鸡肉菌等一批林产品走入市场,深得市民、游客的青睐。罗汉果、尾生、杜仲等中药材种植,藤本、大月季、乌桕、楠木、映山红、小棕树、观赏柚树等本土名优花卉苗木培育,林间自然养蜜蜂、养石蛙及大鲵(娃娃鱼)的保护培育相继出现,并呈现不等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新的林产品不断丰富和壮大,为旅游市场增添了不少的元素符号。

  (三)森林康养在起步。目前武陵源区有公益性养老院4家、社会型养老院1家,正在积极筹办的森林康养基地2家。森林生态与养老、康养产业相结合及健康、疗养、康复与森林旅游相结合的森林康养业正在起步,逐步满足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疗养的需求。探索和发展集居住、观光、休闲、疗养、医疗、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推出一批新型的康养产品,将成为我区新的发展趋势。

  (四)森林科普在深化。张家界已连续举办18届“森保节”,让森林文化深入人心;推出了“森林文化科普游”,使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保护森林的意义;制作了《梦萦张家界》、《魅力湘西》等反映环保和生态的文艺作品,让生态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设立在核心景区内的自然博物馆,以文字资料、图片、视频、标本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自然遗产地的科学知识、讲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意义。我区作为一个自然的天堂、物种的宝库,承载的不仅仅旅游,更有责任和义务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种的类型、地位等知识普及出去。

  四、武陵源区林业发展新思路

  (一)拓宽自然遗产保护经费渠道,树立保护优于发展的理念。突出宣传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在生态环境中特色地位,不断教育公众:武陵源自然遗产地是全人类的瑰宝,将来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序,一旦破坏将是不可逆转的。要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要采取各种渠道,打破目前保护经费来源单一的局面,改变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现状。向上争取保护经费,面向全社会接受捐赠,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发起树木领养之类的保护活动。年度认领10万株大树,筹措保护经费2亿,用以遗产地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及人为活动影响的修复及野生动物的保护。

  (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发挥旅游在扶贫、富民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在生态扶贫、富民增收中的作用发挥,发展一批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旅游线路、培育一批旅游从业人员。

  1、围绕森林生态,大力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乡村民宿、房车、帐蓬营地、悬崖酒店、天空泳池、传统小吃;森林运动;森林康养、果园酒庄、产品加工作坊等。

  2、打造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线路: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依托自然风景观光的优势,延伸采摘(竹笋、菌类、鸽子花、野果)游;延伸山间林道采蜜、听鸟、喂猕猴、喂鱼游戏线路;延伸科考(野生红豆杉、珙桐、梭椤、龙虾花等)、探险(宝峰寺、红石寺、云台寺、朝天观、宝峰寺等遗迹)、怀古(老院子、土家天井建筑、西兰卡普作坊)游、民俗生活(榨油坊、豆腐坊、打滋粑、花灯、阳戏、三梆鼓、嫁娶、祭祀)游。

  3、搞好职业培训,造就一批森林旅游职业人。深入开展导游、司机、民宿经营、民俗文化传承、保健、砂石画、铬画、旅游行业服务等群体的技能培训,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依托旅游农产品和市场优势,发展“互联网+森林食品”。武陵源区有发展天然的森林食品优势:如葛根、蜂蜜、山笋、野菌、野果、棕叶、蒿草、药材、娃娃鱼、石蛙等。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食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已成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通过与生态资源相关开发单位合作,整合区域森林食品资源,搭建林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互联网+森林食品”,设立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森林食品直营旗舰店,通过网站、商场和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结合实体体验店,全力开展宣传和推广、销售,满足广大市民、游客追求森林食品的需求。

  (四)发展本土优势花卉苗木,为推进城市立面绿化提供保障。随着我区城市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花卉及绿化苗木产业也应同步跟进。目前,我区以丹桂、香樟、银杏等乡土特色树种为主的花卉及绿化苗木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但珙桐、梭椤、蕨类植物、乌桕、楠木、梨树、观光柚树、藤本类、草木类、盆栽等培育的规模小,不能满足单位、家庭绿化及花境小品、城市立面绿化的需求。一是通过观光园区示范带动转型升级发展。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合作社+村+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绿化苗木及花卉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使产业发展上规模,生产管理上水平,林农增收上幅度,带动产业发展。二是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引领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出本地森林旅游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有特色的乡土树种,把花卉产业的发展同林农增收、生态保护、家庭绿化、花镜小品、城镇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三是发展观光旅游打造绿色生态。要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充分挖掘绿化苗木及花卉产业的休闲、观光、生态功能,把绿化苗木及花卉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一个品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五)回收利用废旧木料,提升特色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废旧木材通常是指在木材生产、 加工、 使用过程中形成的陈旧或废弃的木料和木制品,如林木采伐过程中剩余的枝桠材、园林绿化过程中淘汰的老朽树木以及修剪的枝桠、旧房拆卸过程中产生的废旧木质建材、丢弃的旧家具、冰冻等自然灾害毁坏的树木等等。实施废旧木材再生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我区城镇化建设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消费量逐年攀升,废旧木材回收利用可挖掘的潜力很大。一是建立废旧木材回收加工厂,对建筑木料、 废旧木家具、 一次性木制品和木制包装物的回收加工,实行税收优惠。二是鼓励客栈回收废旧木材粗加工后进行装修,建立原生态的特色客栈。三是调整木材采伐机制,规定采伐木材的单位或户,必须处理剩余的枝桠或送加工厂。四是建立区(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废旧木材回收利用体系,引导城乡居民实行垃圾分类。五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营造民众参与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的社会氛围,宣传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的典型。通过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缓解木材资源压力、环境压力,提高民众认识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资源优势, 积极支持和参与到废旧木材再生利用产业化上来。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二者相辅相成,既统一又对立。作为新时代的林业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注重对自然资源的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邓众望: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引领者

667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