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胜:宁乡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油茶是我国独特的油料树种,资源丰富,综合利用的产业链长,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栽培油茶不仅能增加绿化面积,保持水土,同时还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积极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茶油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经济及保健、生态价值,是世界上极为稀少、珍贵的植物食用油之一,有通经、活络、驱风、止痛、消炎抗炎、祛痰、止咳、杀菌、杀虫等特殊功效。为了确保我国木本油料的安全,从2006年起国家对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扶持。我县借此契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坚持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大力引进推广油茶林建设的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提高现代油茶丰产示范林建设的科技含量,引进并推广了油茶杂交新品、QS系类、A系类、种子系类等油茶丰产品种60多个,2011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油茶重点县,从而谱写了宁乡油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一、宁乡油茶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宁乡县1958年共垦复油茶林3586.67hm2,当时油茶产业生产规模小、效益差。1980年起,国家在唐市、枫木桥、东务山、喻家坳、煤炭坝等16个乡投资建设保水、保土、保肥油茶基地,到1990年共保存8660hm2,(宁乡县志,1995),这是宁乡县油茶产业恢复、扩大的过程。1996年,宁乡县油茶面积为4908.67 hm2(宁乡县八五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1996)。2003年10月,宁乡县油茶林面积为3066.67hm2(宁乡县十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2003)。从1990年到2003年,油茶林面积逐年下降,但油茶林并没有被破坏,而是被马尾松、樟树等乔木覆盖,大部分油茶林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2002年,宁乡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9年,共栽植油茶林274.67hm2。从2003年起,宁乡县油茶项目造林26.67hm2/年,已连续造林5年,加面上造林,油茶造林共计334 hm2。从2004年起,每年抚育低改油茶林超过100hm2,4年低改油茶林共计473.33hm2。2009年,全县出现了油茶生产热潮,到2010年,全县2年新造油茶林达1333.33 hm2;到2014年,新造油茶达4000hm2以上,新造油茶面积并逐年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1992年,夏铎铺镇林场建设了1个6.67 hm2的油茶采穗圃,共收集优良油茶品种39个,现采穗圃保存良好。截至目前,我县重点打造了四个万亩油茶乡镇,注册了多个本地油茶品牌,打造了多条产业链,其中喻家坳乡就和本土上市公司加加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油茶加工企业的建成和投产为油茶种植业发展准备了条件。宁乡县现有油茶种植面积7333.33hm2,其中正在经营生产3733.33hm2以上。
二、宁乡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宁乡县油茶林面积大,资源丰富,有过高产的历史,但后来由于疏于管理,经营粗放,导致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老化、产量下降。
(一)经营理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低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大部分林农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天种天养”,生产沿袭原始的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种植技术,对油茶林抚育不到位,不采茶籽就不进山,甚至有一些林农放弃了采摘,没有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
(二)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
宁乡县原有油茶林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导致品种退化,树势衰弱严重,单产低且不稳定,球果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长期粗放管理,大面积油茶林荒芜、老化、品种混杂,病虫害和火灾频发,导致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
(三)原有体制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由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责任山承包制,对责任山实施平均分配,导致本来面积就不大的油茶林被分到了千家万户,每户只有几株或十几株油茶树,给林农的经营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大部分林农放弃了管理,任其自生自灭。
(四)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油茶产业在林业生产中属于高投入、见效快、受益时间长的产业。油茶的造林成本是其它用材林造成本的3倍以上,管理上要求精耕细作,由于投入较高使得部分林农望而却步,导致油茶产业发展缓慢。
三、宁乡油茶产业发展的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油茶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宁乡县油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完全能够建设成优势特色产业,按全县的统一规划,2025年我县油茶产业将达到13333 hm2。
(一)政策潜力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油料产业的发展,出台了较多相关的具体政策。如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200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油茶产业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张春贤书记、周强省长陪同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考察油茶产业,并在浏阳市考察时明确表示,要继续加大油茶产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二)资源潜力
宁乡县属南方油茶中心产区,大多数是低山丘陵,适宜种植和发展油茶产业。同时,油茶具有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对自然灾害有较强抵抗力、不与粮棉等其他农作物争地的特点,现有油茶林经过提纯、复壮、嫁接和品改,茶油产量可由22.5-30kg/hm2提高到750kg/hm2以上,且较其他农作物成本低、用工少,优势明显。若建成1.33万hm2油茶丰产林,年产油量可达到1万吨,按每50元/kg折算,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此外,宁乡县油农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栽培经验,科技人员掌握了的良种选育的基本方法,通过精细抚育管理,产量将大幅度提高。
(三)产业化开发潜力
油茶全身都是宝。茶油是食用植物油脂中的上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医药原材料;茶籽枯饼深加工提取的茶皂素,可制作高蛋白饲料、生物杀虫剂和机床的抛光粉等;茶壳能提取糠醛、栲胶和木糖醇等,可开发多种产品,产业化开展前景良好。宁乡县以现有种植规模,在抓好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上,搞好精深加工,可以打造一个十亿元的产业。
(四)市场潜力
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严重不足,每年缺口相当大,需要大量进口。当今世界,开发木本食用油已成为解决食用油的主要渠道和发展趋势,不少国家已基本实现食用油木本化,而我国木本食用油人均消费量仅为0.1kg。茶油作为木本食用油主要品种,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四、加快宁乡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油作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植物油料之一,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受市场欢迎、人们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软黄金”。立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把握有利机遇,做大做强宁乡县油茶产业,实行战略性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把油茶产业发展作为丘岗山地产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工作安排;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与工作目标,出台扶助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指导和服务油茶产业发展。按照全省“三产”(产业带、产业群、产业链)布局的理念,优化油茶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在宁乡到桃江、宁乡到娄底省道319国道沿线建立油茶产业带,在喻家坳乡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合理投入才能取得相应回报的观念,纠正过去的粗放经营和“露水财”思想。
(二)搞活经营机制
抓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巩固完善油茶山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严禁毁油茶林开发其它经济作物。通过推行承包、租赁、拍卖、转让、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活化林地使用权,加快油茶林和油茶山使用权的合理有效流转,鼓励山地使用权流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大户,推进规模经营,提高油茶林经营效益,吸引社会多种经营主体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三)提高科技含量
在推进油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重视油茶良种和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因地制宜,把使用优质良种放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的首要位置,对现有劣质林分“换血”,实行品种更新改造,全面淘汰产量、出籽率、出油率低且抗病能力差的品种,保留产量、出籽率、出油率高且抗病能力强的油茶杂交良种,充分利用现有良种采穗圃和不断引进优良新品种,建立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苗木,不断推进油茶品种改良。坚持示范引路,在重点产区建立政府支持的良种更新示范林基地、低产改造示范林基地等,带动油农科学生产、经营和管理。坚持分类经营,以油茶林单位面积株数、立地条件、优良品种类型和产量等指标为依据,对油茶林进行科学分类,集约经营。其中,低产林改造推广撩壕整地、施肥、病虫防治等营林措施,提高油茶单产;新造林、更新林等,严格高标准整地、良种壮苗造林和精耕细作。同时,坚持精深加工,扶持油茶加工企业采取冷榨技术和精炼工艺,提高茶油及其附产品品质。
(四)加大资金投入
在丘岗山地产业综合开发中,建立油茶发展专项基金,为油茶产业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加大项目投入的整合力度,结合长防林、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展油茶产业。整合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使资金投入向油茶产业倾斜。扩大信贷投入,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对油茶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机制,实行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油茶产业,提高油茶经营和投资效益。
(五)打造品质品牌
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引进、培植和扶持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油茶业,促使油茶籽等资源向加工龙头企业聚集,推进油茶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打造油茶产品品牌。引导和鼓励农户加盟以企业为龙头的油茶产业化组织,按照标准化进行油茶林基地建设和管理,使企业与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系起来,达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