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富:实施生态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慈利县生态扶贫现状与思考
慈利县属省重点贫困县和省重点林区县,全县林地面积3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53%,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农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慈利县立足生态优势,将生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精准施策发力,狠抓生态富民,有效助推了全县林农脱贫致富。
一、生态扶贫主要举措
(一)实施营林工程利民。以造林绿化为基础,先后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德合作造林、森林抚育、造林补贴、退耕还林等营林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近三年来,全县完成营造林4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32万亩、封山育林14.6万亩、森林经营17.4万亩,同时以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推进了“创森”六大工程建设,全县绿化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2014年至2016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共发放退耕还林补助3973万元,涉及356个村,惠及贫困人口1.8万人;共发放造林补贴和森林抚育补贴697万元,涉及51个村,惠及贫困人口0.43万人。
(二)实施生态补偿惠民。以保护森林为目标,全面推进了森林禁伐减伐,严格落实了生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保护等生态补偿措施。2014年至2016年,通过一卡通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8156万余元,涉及352个村,其中建档立卡扶贫户0.91万人。2016年开始实施天商品然林保护工程,共发放天然商品林保护补助资金596万元,涉及292个村,其中建档立卡扶贫户1.56万人。2016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扶贫户中聘请292名生态护林员,共发放护林员误工补助29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0.1万人。
(三)实施绿色产业富民。以产业富民为抓手,充分发挥行业职能,推动全县林业绿色产业发展。一是念好“山字经”。利用山林自然资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千方百计增加林农收入。截止目前全县发展林业专业大户30户,家庭林场15个,林农专业合作社90家,每年援助扶持资金300万元。二是种上“健康药”。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种植传统,大力推广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发展林下养殖,全县累计种植以杜仲为主的三木药材8万亩、其他中药材5万亩,对贫困户覆盖面达60%。三是守住“摇钱树”。林业收入历来是我县贫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全县严格控制占用林地开发,保住“绿色银行”。发展种植油茶5万亩,针对部分贫困户采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油茶产业基地,实行集体带动脱贫。同时鼓励和引导林农通过林地流转获得收益。四是打响“旅游牌”。依托森林资源和乡村景色,借助青山绿水,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全县推出了四十八寨、红岩岭等15条乡村户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了禾田居山谷、杨家坪土家村寨、南山桃源等一批“土家风格、美丽乡村”升级版,提高了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收入。同时,计划将部分精准扶贫整合资金用于奖补贫困村发展绿色产业。
二、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一)吸引力不够,经济效益未凸显。目前全县林业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一是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二是林业项目补助资金偏低,如油茶项目每亩一次性补贴仅200元,森林抚育每亩补助100元,林农对林业项目建设的兴趣不大。三是技术服务有欠缺,我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林业科技推广经费预算不足,导致服务指导力度不够。同时林农对生态脱贫的认知度不强,思想比较保守,需要多次上门指导服务。油茶等产业发展技术要求高,见效慢,盛产之前,林农多是守着“绿色银行”受着穷。四是主导产业收益小,发展珍稀高效树种意识不强,林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偏低。
(二)劳动力匮乏,发展生产较困难。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越来越严重,部分丧失劳动力者逐年增加,导致农村发展生产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多,占劳动力的60%以上,这是农村劳动力匮乏的主要原因。二是部分丧失劳动力人口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水源和土地污染严重,食品安全受到影响,导致农村大病、怪病倍增,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全县精准扶贫结对户80%以上贫困原因为因病致贫,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带动力不强,脱贫致富欠后劲。村支两委和村民的素质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县农村村级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不怕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贫困农村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就算国家政策再优惠,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再多,也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益,贫困村也很难摆脱贫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瓶颈”。同时,贫困村普遍存在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限,产业发展示范带动效能不足、引领不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依托我县生态环境优良、农林产品品质好、富含硒元素等优势,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林业产业,确保农民增收有相对稳定来源。一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挖掘我县木本油料产业资源,发挥好我县油茶、油桐等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优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杜仲产业。依托“杜仲之乡”品牌,鼓励和带动贫困户发展杜仲种植、品种改良,重点发展杜仲雄花和杜仲籽,提高产量和品质,加大对杜仲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增值和价值链延伸。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加快林下经济培育和发展,形成以林下资源开发为重点,林下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为补充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带动林区群众增收脱贫。四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积极搭建种苗信息和服务平台,实行林业重点项目合同育苗,引导、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实现产业增收。五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资源优势,探索森林养生体验基地和森林康养中心、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带动发展旅游服务、餐饮商贸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创新机制,改进生产方式。改进传统林业生产方式,实施林业品牌战略,提升林产品总量和质量,真正实现林业增产、林农增收、群众脱贫。一是要促进和加快集约化经营。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必须要大力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在现有特色基地的基础上推进特色板块建设,抓好同类品种跨村、跨乡镇、跨县市的基地连结,最终在全县形成一批有质量、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养殖大镇、大村、大户。二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新型经营组织与扶贫产业的有效对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立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扩张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实力,加快产品质量标准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整合中药材、茶叶、畜产品、特色蔬菜、精品粮油、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劳务产业,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确保贫困群众实现产业扶贫。
(三)项目带动,推进惠民工程。一是继续推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相结合,把握好政策,使用好资金,努力拓宽林业领域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聘用有劳动能力、责任心强的担任护林员,提高报酬待遇,实现群众脱贫与营林管护的双赢。二是进一步做好生态效益补偿,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全力保障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兑现落实到户到人,增加林区贫困群众政策性收入。三是深化林业改革增收。继续稳步推进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将改革重点对象向贫困户倾斜,优先安排工程项目,规范林地流转,加强技术指导,多方面增加林地产出效益。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通过政策性保险的托底,确保贫困群众不减收、能增收。四是推行生态效益的“五子登科”山地生态治理模式,即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新模式,包括特色林果发展模式、生态畜牧发展模式、林药结合模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等,确保生态脆弱区域贫困人口在项目建设成功后收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