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关于构建新宁县国家石漠化公园的调研
新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8828.9公顷,占全县总面积72.3%。森林覆盖率68.65%。今年,中国共产党新宁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旅游立县、生态优先、产业互融、民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并决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我县立足实际,充分挖掘集中分布的喀斯特资源,着力构建新宁县国家石漠公园。
一、新宁县石漠化公园现状
2011年新宁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资料显示,全县岩溶地区总面积132739.2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7.2%,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0754.8公顷。
拟建的新宁县国家石漠化公园规划面积911.4公顷,分为万塘、水庙、回龙三个片区。万塘片区面积511.0公顷,范围涉及万塘村、茶田村、大湾村和水庙镇江坪村、伞家冲村;水庙片区面积263.9公顷,范围涉及水庙镇山塘新村;回龙寺片区涉及回龙寺镇风神洞村。石漠公园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根据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86科、547属、902种;分布有石灰岩专有种、准专有种、适宜种等特色植物共计51科、94属、132种,如灰岩润楠、青檀、齿叶黄皮、绒毛钓樟、烟管荚蒾、吊石苣苔等,还有宽脉唇柱苣苔等稀有物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共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7目72科186种,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石漠公园的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石漠公园分三片镶嵌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崀山”、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新宁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周边,石漠公园内的景观类型与崀山、舜皇山、夫夷江境内的景观类型完全不同,是新宁县实现全域旅游的旅游资源的有力补充。因此,石漠公园建设,是为更好保护以崀山、舜皇山、夫夷江为中心的周边区域生态安全,构建新宁全县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网络,探索我国国家石漠公园建设、管理与经营的发展模式的需要;也是建设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石漠化公园的重要意义
(一)石漠化公园是崀山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
新宁境内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景观以丹霞和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的峰、峦、谷景观为主。崀山风景名胜区有山有水却少洞,水庙的玉女岩溶洞就完全弥补了这一缺陷。爬山爬累了,太阳晒厌了,漂流也漂疲了,游客们可去探探洞。它神秘幽深、百折千回,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有享誉“人间名洞何其多、唯有回龙有风神”的“风神洞”溶洞景观群,有被美国学者描述为“地下森林”的“燕子岩”天坑景观等;“玉女”石像,头挽高髻、蜂腰肥臀、婀娜多姿,“玉女湖”中,阴河无源无终。出得洞来可览蜿蜒群山、修竹茂林、淙淙山泉;朱家坪石林竹笋般的各种怪石林立,绚丽多姿,石林石巷宛延幽深,惊险刺激,林中休闲赏石,让人心旷神怡。
(二)石漠化公园可以带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近年来,石漠化公园作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点,带动了新宁县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农业观光庄、园达21个(其中位于石漠化公园区域的高达30%),经营面积5000亩,总投资额10714万元。农家乐467家,年接待游达53.5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10765万元,以农业增收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农业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统一,成为新宁县农业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崀山旅游的重要补充。
(三)建立石漠化公园可以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树立样板
石漠化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区域经济的贫困,石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互相交织,恶性循环,目前我县土地石漠化已经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宁是个石漠化灾害严重的地区,全县岩溶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而且石漠化土地正在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全县岩溶地区总面积132739.2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7.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30754.8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23.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14.1%;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53900.6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40.6%,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9.2%。
在石漠化公园区域内,涉及两个万塘、水庙两个乡镇,总人口近6万,石漠化土地1.67公顷。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广种薄收,根本保证不了群众的基本口粮,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构建石漠化公园,开展石漠化治理,全面部署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项目,使生态治理与农户生产方式升级结合,实行扶贫开发。建设和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统筹生态治理、扶贫开发和农业开发,建设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经济,兼顾生态修复和农户增收,讲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树立治理样板,创建示范工程,为今后全县大规模的治理石漠化积累经验。
三、新宁县构建石漠化公园的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主体,加强领导
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管理与运行模式。进一步理清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定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石漠化公园特色品牌,将石漠化公园项目纳入县域重点项目,建议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协调,林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建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突出林业主体,协调农业、水利、扶贫、国土等部门,整合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突出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按照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人工造林、生态修复、基本农田建设、小水利建设、乡村公路建设、科技兴农、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土地整治、农村能源建设、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为原则。
(二)突出重点,加强规划
通过构建石漠化公园,修编石漠化治理规划。认真组织修编适合我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特点的石漠化治理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严格坚持“治理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原则,结合崀山旅游“一体两翼”生态绿心打造,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编制石漠化公园建设规划,要与《新宁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农林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全面治理、分期实施、有序开发、重点突破,增强旅游功能。在规划中突出石漠化公园这个重点区域特色,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旅游目标群体的需要。以旅游的发展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质,形成石漠化公园旅游发展新布局。
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态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山、水、林、田、路、畜牧、交通、能源等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三生”(生活、生产、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为核心,从而实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突出特色,丰富项目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构建石漠化公园尤其如此,因而要根据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使石漠化公园区域的特色更加鲜明。
1.突出不同季节特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诗句中说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对于石漠化公园区域农业来说,按照生态原则,经营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休闲农业。各个时期均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石漠化公园区域内“可览”、“可游”、“可赏”、“可食”、“可玩”,达到终年游客不断的目的。
2.突出不同地域特色。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与新农村建设环境相协调、有品牌效应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如利用玉女岩山青、洞幽、石奇、神灵、莲茂,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生态环境,开设“深幽探险之旅”,建立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让旅游者在游乐的同时增长知识,得到一次全面、深刻的游乐体验,以此带动周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3.突出新宁的产业特色。着眼“大农业”,发展石漠化公园区域生态产业,使生态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文化,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和农业县,林业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全县已形成脐橙年产120 万担的规模,年养殖生猪100万头、牛1万头、羊15万头、梅花鹿500头,还有药材、生漆、白蜡、松脂、桐油、茶叶等特色农林产品。以及绞股蓝、高山云雾茶、瑶家打油茶、食泉酒、猪血豆腐丸、蕨粑、糯米糍粑、苡米等地方土特产品,也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资源。因此利用丰富的农业和林业资源开发石漠化公园区域内休闲农业旅游,培育和加工具有资源优势的水果、茶叶、油茶、中药材对于加快石漠化公园区域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4.突出文化特色。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石漠化公园,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与现代生态观、现代旅游发展趋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结合。深入挖掘出新宁本地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休闲农业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高水平利用。均可以依托人文景观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将其发展成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休闲旅游区。
根据我县石漠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大力发展我县地方特色林农产业。大力宣传,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把建设石漠化公园、开展石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如在公园区域岩石裸露地比重大,植被稀少地区,通过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等措施,通过“栽针、留灌、补阔”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交通方便,离居民点较近的地方,重点发展经济林(果木)、薪炭林等,使荒山秃岭变成果园和灌木林地,加快推进公园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亮化乡村,提高乡村生活水平。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外来游客及本地群众的生活增添便利。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和公园景观工程,满足游客需求。如打造可供游人欣赏田园风光的漫步骑行绿道、休闲道等。正确引导、规划和扶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将各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增收。另外在公园内建设石漠化治理对比区等,多方位开发出一批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教育科研以及疗养为体的生态旅游项目。成还可定期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瓜果采摘节、特色文化传统节日提升石漠化公园区域的背景文化,设计精品线路,突出每一线路的特点,做亮点纷呈的满汉全席,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