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革:实施封山育林 建设美丽攸县——攸县封山育林三年经验推介
自2013年启动封山育林以来,攸县制定并实施《攸县封山育林工程总体规划(2013-2033)》《关于全县实行封山育林的决定》,成立封山育林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村组、到人、到山头,全面深入推进封山育林工作,建设美丽攸县,取得了较好成效。三年来,初步实现了林木绿化率、营林管护率、林地经营效益“三提升”,资源消耗量、火灾受害率、林业案件发生率“三下降”,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三增长”。到2015年末全县林地面积252.24万亩,森林蓄积量39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72%,林木绿化率达到59.17%,较三年前分别增长0.45% 、16.49%、0.34%和0.5%。工作中注重念好“封、造、管、育、护”五字经:
一、封:做严字文章。
一是严格禁伐。出台了《攸县封山育林工作实施方案》、《攸县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攸县林政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落实“十个不砍”,即:(1)主干道路两旁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可视范围内的林木不砍;(2)树龄未达到28年的林木不砍;(3)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不砍;(4)经查实属于为了砍伐林木而人为故意放火的火烧材不砍;(5)上年度采伐迹地未更新或迹地更新不合格的,或发生重大滥伐林木案件的不砍;(6)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非抚育、非更新性质采伐的不砍;(7)石山裸露地、险坡地以及容易发生崩蹋、滑坡等地质灾害地的林木不砍;(8)征占用林地未经审批的林木不砍;(9)山林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提交的伐区作业设计文件不符合技术规程或伐区调查文件、申请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不砍;(10)发生大面积严重森林病虫害未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的不砍。
二是严控指标。严格林木采伐指标审批,按照“采伐人申请、乡镇林业站现场勘查把关、林业部门集体审议、报分管县长审批、再到政务中心公示”的程序分配指标。封山育林前,全县每年集体林木采伐量在4.5万立方米左右,封育后,每年采伐量仅1万立方米左右,是原来的1/4。黄丰桥国有林场的商品林采伐量也逐年减少,由2012年的2.6万立方米降至2015年的2.2万立方米,三年来累计减少林木采伐量0.6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消耗得到严格控制。
三是严厉整治。加强对木竹加工和经营的市场管理,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严把准入门槛,每年组织2次以上木材市场专项清理整治,取缔耗材大、低产出、非法木材市场和非法经营加工点,采取关、停、并、转、改等方式,逐步淘汰散、小、差、粗等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加工企业,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依法关停经营加工企业55家,整改木材市场11家,审核竹木经营加工户220家,较2012年减少100家。
二、造:用奖扶推动。
一是项目投入促造林。通过项目投入的奖扶方式,落实免费供苗、林权流转、技术服务等政策,加大宣传发动,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加大造林投入。三年来,全县落实涉林惠农项目资金10678.58万元,其中退耕还林2342.19万元、生态公益林3526.89万元、造林补贴473万元、森林抚育857.5万元、长防林项目540万元,木材储备项目460万元,油茶项目资金2359万元,珍稀树种项目120万元。项目虽然不能全覆盖,但通过项目扶持,充分调动了全县营造林积极性,吸引民间资金投入造林,先后培植1000亩以上造林绿化大户30余户,500亩以上近210户,造林专业合作社11个。
二是绿色基金绿通道。加快主干道路绿化步伐,大力整治可视范围内的裸露山地,努力建设百里绿色长廊。自2014年开始,发动全县34个部门单位出资260万元,建立“攸县绿色基金”,在平汝高速两旁创建“劳模林”、“共青林”、“巾帼林”、“长寿林”等示范林基地34处,营造针阔混交林3100余亩,打造攸州高速一号工程。同时,每年从封山育林专项资金中拿出50—100万元,作为绿色基金奖扶乡镇道路双边三公里绿化。由县绿化办会同城乡同治办联合考核验收,按0.5-1万元/公里的标准兑现奖励。三年来累计完成通道绿化466公里,一条条绿色风景线穿越村间田畴,扮靓了攸县城乡。
三是重点投入解难题。为破解林业产业发展难点,充分利用项目支撑、财政补贴、社会投入等方式,加大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五边”造林,“三难地”造林,发展油茶、楠竹、花卉、用材林、珍稀树种等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三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44万亩,义务植树640余万株,其中“五边”造林近2万亩,油茶造林3.95万亩。先后建立油茶产业示范园20万亩,其中天华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莲塘坳镇创建油茶丰产林基地6000亩;建立园林苗圃示范园5万亩,红旺园林、云田花卉、美禾花木等花卉企业纷纷落户攸县,带动了农民致富; 建立“三难地”造林示范园1000亩,其中石羊塘镇政府投入40万元,完成“三难地”造林580亩,破解紫色页岩造林难题;建立楠竹产业示范基地27万亩,扶持莲塘坳下田村发展高效楠竹林1.4万亩;在黄丰桥国有林场建立珍稀树种及林下改培示范基地1万亩。引进松本企业进驻攸县工业园,正在启动建设松林基地20万亩,以松脂为基本原料深加工生产冰片和食用树脂,为攸县林业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林业三大效益逐步凸显。
三、管:以联动共抓。
一是部门联动管资。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对林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林地审批作为国土用地的前置条件,先审批后动土;对木材一律实行凭证采伐运输,对松脂采割实行备案制,严格按技术规程采割。各乡镇(街道)主动担当,积极配合,落实有效管护措施,维护正常的林政管理秩序。切实加强涉林惠农资金管理。按照 “严管钱、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县监察、财政、经管、林业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在项目验收上林业部门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予验收。验收合格后,经林业局、财政局主管局长、局长审核,再呈县政府主管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审签,由县财政通过“一卡通”统一拨付到各造林户,开展资金专项清理,县监察、经管参与监督,做到资金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二是股室联动管造。根据封山育林总体规划,我县对东部山区以封为主,丘陵地区以造为主,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林业部门营林股、油茶办、种苗站、林调队、计财股、林业站等相关股室分别把好造林设计的“预审关”、计划下达的“分配关”、造林绿化的“验收关”、资金拨付的“审核关”,做到项目任务分配、实施及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相互监督,杜绝毁林造林、暗箱操作、套取项目资金等现象发生,确保造林绿化质量和项目实施成效。6月底,我县营造林工作经验在全省营造林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得到省厅领导肯定。
三是警民联动治乱。健全村规民约,设立举报电话,发动全社会管林护林,大力开展了木材市场清理、野生植物清理、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清理工作;开展了大学生护鸟营活动,鼓励市民爱鸟护鸟,开展野生动物放生;对非法采挖的活立木,一经发现一律没收。森林公安唱主角,与林业站,执法中队、乡镇林管站加大执法力度,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各项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乱侵滥占等毁林犯罪行为。三年来,查处林业行政案件671件,侦破刑事案件79起,切实保护了生态安全。
四是县乡联动考评。将封山育林工作纳入全县城乡同治考核范畴,量化考核评分细则,林业局与城乡同治办定期督查,按季考核,通报排名,兑现奖惩。林业局出台绩酬挂钩与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组织对机关股室、基层单位的营造林、森林防火、行政执法、森林防火等工作进行“月考、季考”,绩酬挂钩动真来硬。县人大通过 “百问百评”专项评议和专题调研活动,力促封山育林工作。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年封山育林工作考核情况,每年拿出20余万元重奖一、二、三等乡镇,评选了“十佳造林模范”、“十佳护林标兵”,创树典型,表彰先进,有力促进封山育林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
四、育:借科技提升。
一是加强技普服务。强化了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经常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服务等活动,把培训现场从会议室搬到了田间山头,手把手传教林业实用技术,提高林农生产操作技术水平,提振各产业大户的发展林业的信心。三年来,先后组织举办油茶芽苗砧嫁接、油茶丰产栽培、楠竹丰产栽培、森林防火知识、资源林政管理知识等各类林业专业技术培训20余期,参训人员达到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3万份,全县科学营造林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重视科技育苗。种苗是营林的基础。我县重视科技繁育林木种苗,在丫江桥、上云桥等乡镇,建立定点育苗基地200亩,每年繁育油茶、松、杉、木荷等造林苗木近600万株。油茶苗按照“四证一签”、“四定三清”的要求,切实加强油茶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点生产、定向供应。其他苗木注重种源纯正和种子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坚持科学育苗,培育优质状苗,确保造林成活率。自2015年开始,投入项目资金594万元,在林科所建立杉木三代种子园,借助项目资金,始终把良种繁育推广摆在第一位。
三是坚持科学营林。三分造七分管,我县根据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将森林抚育工作摆在资源培育的重要位置,以优化质量为重点,通过中幼林间伐、低产林改造、林下改培等方式,提升林分质量。三年来累计完成中幼林抚育60万亩、油茶低改16万亩、楠竹低改20万亩,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提高,林种结构不断优化。如在黄丰桥国有林场漕泊分场建立的东坡林下改培基地274亩,多次间伐后保留亩平杉木株数40株,平均胸径24厘米,树高18米。2014年林下栽植楠木和红豆杉160株/亩,现长势良好,平均树高 1.2 米以上,保存率达到99.8%。这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对恢复地力、提高林地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五、护:建安防网络。
一是健全制度,建责任网络。完善县、乡、村、组四级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防火“五包”责任制,开展“三大一落实”活动,健全完善了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防火保证金、督查考核等管理制度,以及《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防火责任定岗定人管理,纳入绩酬考核,按季奖罚兑现,确保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全力抓的工作机制,构筑完善了可防可控的森林防火网络责任体系。
二是广泛告知,建宣传网络。以固定宣传牌、群发短信、媒体防火专栏、宣传车、打铜锣、喊喇叭、村村通广播等形式,多方位开展防火宣传活动,全面提高全民防火意识。特别是在元旦、春节、两会、清明、中元节等特护时期的特护节点和高火险天气期间,县防火办做到每日群发一条短信、通报一次火情、督查一次值班,日报一次平安。近年来,共制作固定封山育林宣传牌224块,防火宣传牌650块;每年发放《禁火令》20万份,发送防火短信15万条,出动宣传车420多台次。配备铜锣、喇叭279个,全县安装村村通广播300多个,通过循环播放防火音频,时刻提醒村民严控野外用火。
三是完善队伍,建人防网络。出台了《攸县封山育林护林员管理规范》,全县配备村级专职护林员279人,乡镇组建半专业扑火队伍24支近200人,县成立专业扑火队伍2支71人,建立武警森林灭火救援攸县中队和县人武部森林灭火应急排各1支,共有专业队员51人。每年落实护林员工作经费170万元和防火设备采购经费50万元,先后添置风力灭火机400台。同时,每年组织全县森林防火培训2期、应急分队森林灭火骨干集训和武警官兵扑火安全教育培训各1期,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县护林防火队伍的稳定及应急能力的提升,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四是夯实基础,建生态防线。加强生物防护林带建设是夯实防火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项目扶持和政策引导,明确将防火隔离带建设同步纳入造林项目进行检查验收。近年来,我县投入200万元,加大木荷等防火树种繁育,先后在黄丰桥国有林场和鸾山、黄丰桥、酒埠江等重点防火乡镇建成生物防火隔离带300公里,今年又新完成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100多公里。同时,正在抓紧建设“攸县森林防火指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能极大提高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处置能力。
封山育林20年,是攸县坚持“生态立县”理念,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大势所趋、现实所迫、群众所盼,更是发展所需。只要不忘初心,长期坚持,才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森林资源,建设美丽家园,打造天蓝、山青、水绿生态攸州,为子孙后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