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旭:湖南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
资阳区地处湖南益阳、常德、岳阳三市交界处,前身为原县级益阳市,1994年撤市设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资阳历史悠久,自秦朝设置县制,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益阳市的母亲城。资阳曾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留下了关羽“单刀赴会”等广为人知的历史传说,保存着鲁肃堤、诸葛井等历史遗迹。资阳生态优良,有林地面积24.5万亩,森林覆盖率24.5%,共有湿地面积10058.7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1.2%。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县(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区)等荣誉称号。资阳发展迅速,近年来全区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第一。
一、试点建设主要成效
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资水尾闾,南洞庭湖之滨,距离益阳市中心城区7.5公里,主要包括我区境内的黄家湖、南门湖、甘溪港河的永兴——窑山口段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为2267.1公顷。自2011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我区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要求积极推进试点建设各项工作,目前,“机构稳定、正常建设”的近期目标全部实现,中期目标基本达到。
(一)水质越来越优。黄家湖作为湖南省十大淡水湖之一,是益阳市中心城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益阳城市后备水源地,生态功能非常突出。试点建设期间,我们加大了对黄家湖水体保护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较好地解决了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投资5730万元完成了黄家湖泵站建设,能够承担黄家湖区域防洪、除涝、灌溉、调水和供水重任,极大改善了黄家湖水质,近几年水质检测常年保持在国家Ⅲ类以上。
(二)环境越来越好。湿地生态恢复取得了很好成效,湿地公园保护保育区保持了自然状态,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干扰,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数量明显增加,经常能见到成群的水鸟和其他野生动物。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目前发现的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白尾鹞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菱、乌苏里狐尾藻等4种。
(三)景观越来越美。黄家湖湿地公园岸线和驳岸保持自然状态,没有受到人为破坏,蓝天碧水、草木葱茏,秀美纯朴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公园内广阔的湖泊风光,河流、稻田、湖岸竹丛、柳林、芦苇群落以及以白琵鹭、野鸭等为代表的湿地动物,构成了极具黄家湖特色的湿地景观。林间雀鸟相鸣,湖面水禽翻飞,水中游鱼嬉戏,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图画,彰显了公园较高的湿地景观价值和美学价值,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二、试点建设主要工作
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我区“美丽资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组织领导有效加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区四大家班子坚持经常性视察黄家湖保护建设工作。设立了正科级的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落实了编制、经费、人员,明确了职能职责,有效开展了保护管理。设置了湖乡情、曲尺湖、杨家围子3个湿地管理站,组建了近20人的保护巡护队伍,做好了湿地日常保洁。先后制定并颁布了《资阳区自然山体水体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湖南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资阳区森林禁伐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益阳市资阳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制度规定,实现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整治保护多措并举。切实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取缔非法洗砂、采砂,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与渔政执法,坚决取缔影响黄家湖水质的不法企业,先后关闭香铺仑再生纸厂等污染企业8家。开展畜禽污染治理,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启动了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争取黄家湖河湖连通工程建设项目,切实保障黄家湖水环境安全。投资500多万元对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较好地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黄家湖的问题。切实加强了原生植被和重点湿地守护。将黄家湖、南门湖及周边的碑石仑、赤江咀、许家坝等全部划为重点保护区域,由湿地公园管理处统一管理,并与周边村组签订保护协议,重点保护范围内禁止一切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确保湿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实施湿地公园及周边森林三年禁伐行动,全区7万多亩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两乱”行为。积极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开展了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等外来生物防控。
(三)恢复重建积极开展。在赤江咀等地开展退耕还湿、退田还湖40余公顷,进一步扩大了湿地面积。同时,通过生境改造湖乡情3000亩鱼塘,将其打造成了景观美丽、植物繁茂的人工湿地。在浩友湖岸、黄丝坝等地引种水生植物芦苇、蒲苇、昌蒲等大量种植亲水植物,特别是耐水树种杨柳、水杉等。对甘溪港洲滩杨树实施集中采伐,种植了适宜候鸟栖息觅食的水生植物。加强生态驳岸改造,增设生态浮岛作为鸟禽栖息地,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湿地生物资源日渐丰富。
(四)科研监测扎实推进。购置了监测巡护艇和望远镜等监测设施设备,精心安装了实时网络高清监测系统,向公众24小时不间断传送湿地公园监测情况和湿地美景。设置了水质监测点3个,土壤监测点3个,鸟类观测点5个,植物群落调查样点12个,确定两栖爬行类调查样带5条,全面构建了系统的立体监测与观测网络体系。同时,委托市环境监测站对水质进行监测,聘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湿地动植物等进行监测及本底调查,撰写完成了《黄家湖湿地公园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基于多源数据的森林入侵生物检测技术—以黄家湖湿地公园为例》等多篇科研论文,为公园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五)科普宣教切实加强。宣传设施不断完善,高标准打造了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建设了宣传步道、宣传长廊等宣传设施。在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大型宣传广告牌,设计制作了精美的湿地墙面宣传彩绘。编写了湿地教材和资料,设计发行了特色胸章、宣传折页、科普宣教手册,制作分发了宣传挂历、湿地保护倡议书。湿地宣传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对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了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网站和公众微信号;开展了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摄影大赛、湿地征文、湿地书法作品展、湿地知识进学校和流动湿地学校等主题宣传活动,拍摄了湿地保护公益视频和宣传片,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湿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合水利、交通、城建、农业综合开发、湿地生态补助等多种项目资金8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公园内给排水、供电、消防、通讯等功能设施。在湿地公园界限上竖置界碑10块,埋设界桩100个,公园规划范围边界清楚,试点建设期间公园范围没有发生改变。建成了香摇路等主次道路,拉通了入湖路,正在加快推进环湖公路建设,高标准完成了益沅公路的绿化美化,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和清洁能源工程,改善了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园内已拥有访客中心、停车场、厕所、垃圾箱等服务设施,且在交通路口设置了公园方位导向标识,重要地段安装了温馨提示牌等,很好地满足了游客需要。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下阶段,我区将严格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把公园建设成为多功能、开放型、综合性湿地生态旅游胜地。
(一)进一步推进公园建设。以“打造品牌,扩大影响”为目标,不断谋求公园建设新突破。整合水利、交通、城建、农业综合开发等资源,继续完善湿地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建设一批特色亲水平台、亲水步道,抓好园林景观、关键节点的建设工作。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湿地科普宣教博物馆,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不断扩大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努力将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益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南得天独厚、宜居宜游的湿地公园和天然氧吧。
(二)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加快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河湖连通工程,对所有入湖水系进行物理和生态过滤,截断黄家湖水质污染源,提高水资源质量。在赤江咀等地实施退耕还湿项目,全面实施生态清淤工程,继续加强水禽栖息地生态恢复,不断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科学合理修复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种监测设施设备,加强与专业团队合作,认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不断提升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继续把湿地公园建设列入全区重要议事日程,对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保障公园建设顺利开展。加强与湿地周边地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和建设中。同时,通过增加区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等方式,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坚持积极作为与科学务实相结合,调动各方有利因素,为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