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红: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境内,主要包括汨罗江干流汨罗段及其周边区域,湿地公园长43.6公里,宽0.1至1.5公里,规划总面积2954.1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812.24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38″~113°10′6″,北纬28°47′19″~29°3′59″涉及白塘乡、归义镇、新市镇、屈子祠镇。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一)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多样性或生态功能表现非常突出
1、生态系统典型性。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紧邻国际重要湿地洞庭湖,湿地类型以河流、谷地和河滩为主。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三大湿地类以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4个湿地型。其中河流湿地面积2095.31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4.5%,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0.9%;湖泊湿地面积453.06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6.1%,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5.3%;沼泽湿地面积263.87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9.4%,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9%。是中亚热带江河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区过渡区域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2、生态系统独特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汨罗市境内的汨罗江干流为主体,汨罗江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汨罗江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汨罗江属长江流域南洞庭湖水系,是洞庭湖九大注水河流之一,是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汨罗江流域面积5543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水系总集水面积的2.12%。汨罗江流域年均来水总量为44.56亿立方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水量的1.53%。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良好,湿地生态演替过程完整,周边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区域内植被得到良好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浑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两大生态系统互相作用,在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生态功能表现非常突出。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中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文化。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随着屈原的“惊天一跃”,汨罗江也被学者文人形象的比喻成了湘楚文化的源头,汨罗江畔古老的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如今汨罗江畔的端午文化,已经成为一台民族文化的交响曲,是汨罗市人民文化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内生态景观魅力独特,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而且还能有效满足湿地公园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并为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用水和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二)湿地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分布,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生物物种多样性。据统计,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物种多样性高,共有种子植物576种,隶属于365属、121科;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16科、355属、565种。除栽培以及外来逸生植物以外,该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13种,隶属于323属、108科。
2、珍稀、濒危、特有物种。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在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08种,隶属于30目74科,其种数为湖南已知脊椎动物总数的26.1%。其中鱼类有5目13科52种,种数占湖南已知鱼类的30.2%;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其种数为湖南已知两栖动物的17.7%;爬行动物有3目8科20种,其种数为湖南已知爬行动物的22.0%;鸟类有15目41科113种,其种数为湖南已知鸟类的29.5%;哺乳动物有5目8科12种,其种数为湖南已知哺乳动物的13.4%。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占湖南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34.3%;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0种,占总数的27.8%;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和鸟类和兽类达114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20种;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为濒危级别的物种有7种。
(三)保育区保持自然状态,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干扰
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湿地特征显著、岸线形态自然、优美、植被景观秀丽、观赏性强。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良好,湿地生态演替过程完整,周边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区域内植被得到良好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浑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两大生态系统互相作用,在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该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湿地景观魅力独特。构建了以丰富的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镶嵌互补的风景资源体系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标准》(GB/T 18972-2003),我们对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旅游资源7主类10亚类17个基本型27处旅游资源单体。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形成以汨罗江宽广、清澈的水文景观为主体,以丰富的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镶嵌互补,其风景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水蓝、山绿、境幽,水天一色、山水交融;寺古、游特,文化悠远,追求时尚;秀丽的湿地风光与不事雕琢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清新、灵秀、奇特、多样,蕴含着动与静的妩媚神韵。湿地公园是山水交融的典范,汨罗江宽阔的水面,汨罗江蜿蜒的风景,河岸线曲折连绵,由于季节性落差大,汨罗江河道两岸草滩极为宽广,水草丰美,另外江心洲众多,形成山水环抱的独特景观。其山水景观可概况为“江面宽广,帆影点点,泛舟于江中,似入画卷”;春季,满山翠绿;夏日,白鹭成群;秋天,红叶点缀;冬时,白雪皑皑,美景尽收眼底。秀水为青山增添了一丝妩媚,青山则为秀水增加了几分雄浑,山水结合相得益彰,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五)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通过保护与恢复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在健康的水平,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多样性或生态功能表现非常突出;湿地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珍稀、濒危或较大种群数量特有物种分布。保育区保持自然状态,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干扰。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
(一)保护措施已很好落实,生态系统或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明显改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
湿地公园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要求和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2008年11月,汨罗市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保护汨罗江保卫母亲河的决议》;同年12月,汨罗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保护汨罗江保卫母亲河的通告》, 2009年2月,汨罗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汨罗江河道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并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打击毁湿开垦等破坏湿地资源行动、河道专项整治活动、水利局 “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开湿地公园环境整治、候鸟保护“百日专项行动”、绿色环保志愿行动、“爱鸟护鸟 我们在行动”“爱鸟周”活动等保护专项与行动。
在汨罗江干流受采砂破坏较严重的区域,以恢复和重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通过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完整的生态河岸带和生态缓冲带,营造良好的生态廊道和生态多样的河岸带景观,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汨罗江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同时,在居民点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排入河流的入口附近,进行以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为主导的“生态过滤型”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完善河滨生态缓冲系统,减少进入汨罗江的污染物,提高生态缓冲带的净化能力。
通过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使得公园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野生动物种类或数量明显增加。
(二)湿地用水能得到充分保障;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水岸及景观保持自然状态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汨罗江常年水质维持在Ⅱ类水,汨罗江除总氮超标为Ⅲ类水,其它指标均达到Ⅱ类水标准。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水量充足,湿地用水能得到充分保障。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内部水岸基本为自然水岸,保持了自然状态。
三、湿地合理利用与社区关系协调
(一)湿地利用方式完全符合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能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经济等多种功能有效发挥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休闲及旅游产品设置等利用方式完全遵循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原则,公园内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群落、湿地丰富的动物资源、独立的远离都市喧嚣的近自然生态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
通过建设了水生生物宣教长廊,湿地文化长廊、鸟类宣教长廊和湿地公约、协定宣传墙、树木标牌和树种文化牌等项目设施,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健康休闲的场所与设施。
通过管理局的调研指导工作、走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惑、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公园生态利用的效率,使得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经济等多种效益都得到有效发挥。
(二)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社区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并从中获得相应利益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加大了对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了社区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丰富和提升了湿地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和光荣职责。
湿地公园通过接纳社区居民在公园就业,参与公园的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社区关系,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目前,公园园区内巡护、保安、保洁等工作基本以接纳周边社区居民为主,建立了良好的社区关系。
(三)湿地利用方式充分考虑或结合了湿地美学价值和人文遗产价值的保护、挖掘与利用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湿地的美学价值和地方历史人文遗产资源,使其成为了区域内重要的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
开放的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汨罗市、岳阳市、湖南省大、中、小学生们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人们可以学到有关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参与公园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加生态环保意识,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科普、宣传作用。湿地的美学价值和人文遗产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挖掘与利用。
四、整体建设水平与示范作用
(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通过保护与恢复建设,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在健康的水平,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多样性,生态功能表现非常突出;湿地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珍稀、濒危和较大种群数量特有物种分布。通过监测,新发现了中华攀雀14只、银鸥1只,2016年1月27日做的动物监测中,共监测到50余种鸟类,其中有秋沙鸭6只、朱颈鸠4只等等。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
湿地公园建设依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进行科学保护与恢复,保护措施已很好落实,生态系统或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湿地用水能得到充分保障,主体水质不低于国家Ⅲ类标准。水岸及景观保持自然状态。湿地恢复工程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无外来有害物种进入。
(三)具有长期稳定的湿地公园管理能力
目前,公园规划范围边界清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管理权属关系明确,并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已建专门管理机构,人员稳定、专业设备较齐全,工作经费有保障;已制订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完善规章制度,并且已得到很好执行。保护管理设施建设符合总体规划,能够满足保护管理工作要求。
(四)具备比较完善的湿地科研监测能力
湿地公园通过国家与地方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与科学研究单位、大学的合作,已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湿地保护管理科研项目,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帮助已经显现。已配备较完善监测设施,建立监测站点,开展相应调查监测工作,建立较完备技术档案,全面掌握湿地本底情况,调查监测结果对湿地保护有明显作用。
(五)湿地合理利用及与社区关系协调
湿地公园主要采取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的方式进行利用,湿地利用方式充分考虑了湿地美学价值和人文遗产价值的保护、挖掘与利用。湿地利用方式完全符合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能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经济等多种功能有效发挥。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洞庭湖流域的汨罗江流域,湿地公园通过水岸修复和恢复、湿地生态滤场建设、污染治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建设,将把汨罗江流域打造结构完善、功能协同的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将有效减少进入洞庭湖区的泥沙和污染物,保障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并为整个洞庭湖流域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治理树立示范,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