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玺:涟源市油茶产业发展之我见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3-07-01 17:43
信息来源:
近年来,随着油茶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它在全省农村经济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油等加工原料的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大大促进了农民对油茶林资源培育的积极性。而我市在2009年被列为全国一百个重点示范油茶基地之一,这为我市的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自2009年起,全市新造油茶面积已达34000多亩,在原有油茶面积基础上增长了36.6%。目前,我市的油茶产地主要分布在金石镇、水洞底镇、杨市镇、七星街镇、安平镇、六亩塘镇、龙塘镇以及荷塘镇。其中,金石镇、水洞底镇是主要的茶油生产基地。总的来说,我市油茶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在油茶种植方面还是加工生产以及市场推广方面,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苗种繁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省林业厅批准,我市在桥头河镇建立了一个定点油茶苗培育基地,每年可出圃200万株;2010年在包围山林场建立了一个定点油茶采穗圃,今年已可向市场供应芽80万个。其次,实行林权放开,基地建设初见成效。过去,我市的油茶林多归村组集体所有,群众经营积极性不高,管理比较粗放,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在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全市新造与改造的油茶林面积快速增加。从2009年至今,共增油茶林面积34000多亩,尤其是祥兴公司等林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油茶种植面积和茶油加工产量均在上涨。第三,油茶精深加工水平有所提高。近年来,全市围绕提升茶油的加工水平,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引进和整合重组,涌现出了祥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产值较高的油茶加工企业,实现了加工工艺从传统的作坊式土榨向机榨和浸提方式转变,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二、 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 自然环境优势。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平日照1664.9小时,总辐射量106.7千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1℃,雨季、旱季十分明显,4---6月多雨,7--9月多旱。土壤结构为: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占57.97%,其次是砂岩,占25.99%,变质岩占5.55%,红岩占0.31%,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占10.18%。成土母质以石灰岩,砂岩风化物为主,形成9个土类。山地土壤类型为红壤(91.2%),黄壤(3.2%),黄棕壤(0.8%),红色灰土(2.0%),黑色石灰土(0.6%)和紫色土(2.2%)。这一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油茶的生长。
(二) 区域交通优势。我市交通比较发达,全市县级以上公路总里程710公里,总铁路里程98公里,湘黔铁路复线和在建的沪昆高铁横贯东西途经市城区横跨中南部,是连通中西部省份的重要枢纽干线,公路有国道207线、省道210线、涟溆线、娄涟高等级公路、宁涟线等贯穿全境,娄新高速和二广高速、娄长高速分别由东向西、由北而南贯穿全境,总里程达102公里,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
(三) 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市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 1951年建县,1987年撤县建市。辖1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1897平方公里,总人口116.8万。其中农村人口99.2万,占总人口的84.9%,劳动力资源充足。
(四)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①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油茶林面积在13万亩以上,其中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4个。②企业加工能力得到加强。③油茶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油茶的药用、功能产品逐渐得到开发,油茶的茶粕、茶籽壳综合利用技术得到提高。
三、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劣势
从我市的发展状况看,虽然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也成长了如祥兴公司等一批加工企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单产低。在我市现有的油茶林中,绝大多数是低产林,其品种混杂,垦覆率低,植株老化,多为人种、天养或天种。天养、野生、半野生的生产方式使得平均亩产茶油仅4公斤左右,只有正常产量的1/8左右。有的甚至产量更低,农户懒于采收,单产低决定着产业收益低下,导致老油茶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现存老油茶资源效益低下,对老油茶的弃耕现象较为严重。
(二)商品率低。目前油茶生产经营基本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单家独户分散经营,长期疏于管理,良种和丰产栽培的意识不强。且大多农户以保证家庭食用为主,自给自足,形成的油茶商品量很低,也造成茶油生产企业原材料缺乏,制约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规模效益的实现。
(三)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市目前虽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加工企业,但大多规模偏小,投人不足,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特别是高等级的保健茶油开发、化妆品茶油开发等综合利用水平上还十分低,不能产生高附加值。
(四)油茶产业链还有待完善。当前,我市的油茶生产大部分还是分户经营,公司化运作的油茶生产基地比重不高,其林地、林权的稳定性差和流转难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加工企业缺少技改能力与投入,普遍实力不强,新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不响,辐射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等问题突出。油茶产业产生规模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我市油茶产业发展建议
(一) 积极探索油茶造林新模式,保障油茶资源的稳步拓展。一是龙头企业租地造林模式。企业为了保证油茶籽的原料供给,实现均衡化生产,大都自营一部分林地。一般采取由企业向拥有油茶林地经营权的农民、集体或国有单位租赁油茶林地,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新造林(或更新改造)和经营,按年度向土地出租户支付地租。二是企业与农户合作造林模式,按照土地质量,农户以油茶林地使用权所占股份为25% -30%,企业出资方占70%~75%,收益按股份比例分成。农民参加基地建设的各项劳务,同样由企业付给劳务费。三是油茶订单期货发展模式。即由企业根据生产的需要,年初与油茶种植农户和油茶专业合作组织直接签订原料供应合同,油茶种植户或合作组织按合同向企业供应原料。四是专业合作组织联合造林模式。湖南省永州的耒阳、祁阳等油茶重点县,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开展油茶造林和低改。这种模式,改变了一家一户单一造林的状况,易于形成规模效应,经营管理水平极大提高, 油茶产出效益成倍增长。五是大户承包造林模式。大户承包造林模式也是近年来湖南省新涌现出的一种造林模式。六是一家一户造林经营模式。
(二)重视油茶栽培技术推广, 加快现存低产油茶林的改造步伐。一是推行工程管理 ,坚持分类指导。油茶林分要实行分类管理分别对待,对立地条件好、林相整齐、经营水平较高,亩平均产油5公斤以上的一类林,以及立地条件较好,经营水平一般,亩平均产油3—5公斤的二类林,主要采取深挖垦复、开竹节沟、修枝亮脚、病虫防治、合理施肥等综合措施加以改造,提高单产;对立地条件一般,林分老化、衰败,长期荒芜,亩平均产油2—3公斤的三类林,实施良种更新;对立地条件差,或长期与其它树种混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亩平产油2公斤以下的四类林分,可考虑整体更新改造。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油茶开发升级。我市各级推广机构应坚持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学术研讨会、专业讲座等形式,为油茶主产区举办技术培训班。实践证明,油茶良种的应用,对提高油茶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经营方式,不同品种家系、不同无性系的产量相差甚远。经过品种鉴定委员会认定的油茶良种,其产量稳定,增产潜力大。目前保有的油茶林,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现象相当严重,采用高接换冠技术,使用优良采穗圃的穗条进行品种改良,并辅以垦复施肥,能够迅速的恢复树势取得经济效益。在榨油加工技术方面,配套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榨油生产线,以及油茶附加产品的生产线,能进一步提高油茶的附加效益,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三) 加强政策支持,建设重点油茶基地。一是统一使用良种。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油茶产业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良种壮苗和适地适树适品种。如果未把住良种培育使用关,使用了非良种苗木上山造林,7-8年后达不到应有的产量,将给企业和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各地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良种在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把良种壮苗生产作为油茶产业发展最根本、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来抓,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统一生产操作规程和统一油茶园管理。在基地的整地、排水、除草、修剪、复垦等做到统一安排。三是统一投入品使用和供应。为加强基地投入品的管理,油茶生长特性,防病虫害时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即开沟排水、修剪、除草、垦复,不使用绿色食品禁用农药,严格按绿色油茶种植操作规程来执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防止土壤因施肥过量或不当而遭到破坏。四是统一田间管理。油茶主要生长丘陵山地,管理以稀疏林补植和按季节垦复为主,防治水土流失和加强森林防火也是重要工作。五是统一收获。油茶要按规定、按季节即时采摘,不能提前,也不能推迟。即在时间上统筹安排,不允许农户不按季节采摘,提高产油品质和产量。收获时,对接企业与农户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