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林海涌春潮——崇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综述(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5-14 00:00
信息来源:
崇义是全国森林分类经营示范县,2004年,该县在全省率先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两年努力,该县实现还权于民,让利于民,林农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林改成效和经验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该县群山连绵,森林繁茂,但由于长期产权关系模糊,收入分配不合理,林业经营体制不完善,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原有的集体林区统一的“村办采育林场”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004年8月,该县被确立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党的富民政策在该县茫茫林海激起波澜。然而,减轻税费后,该县面临资金紧缺带来的种种难题,为此,该县拉开了林权改革的帷幕。
该县在林业改革中坚持富民为先。该县从2004年9月1日起,取消了8.4%的农特税、7%的乡村提留等10项税收及县乡村三级不合理收费项目。全县当年减免原木原竹税费3071万元,农民人年均增收199.4元。该县还对农民广泛宣传林改政策,印了4.2万份《致林农的一封信》发至农户,编排了一台文艺节目下乡村巡回演出,提高农民参加改革的积极性。
崇义县乡两级成立了专门的林权改革领导小组,通过近两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制定林改方案,结合竹乡实际,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该县以林业“三定”时核定的权属为基础,属村归村,属组归组,保持自留山、责任山稳定不变;将村集体统一经营体制改为以自留山、责任山分户经营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经营模式,把林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产品处置权交还给林农;集体山林的收益按3:7的比例分配,三成归村、组集体,七成分给林农。同时,该县还抽调千名干部组成126个林改工作组进驻村组抓林改。
该县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每个村在民意基础上初定方案,经乡镇和县林改办审定后,再征求村民的意见。铅厂镇铅厂村有全县最早兴办的村采育林场,该村在制定林改方案时,发动村民开了讨论会,最终在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实行分户经营,并把村集体尚在经营的9000多亩毛竹林短期内全部分给农户。该县在林改中共撤销了121个村办采育林场,结束了20年村办场集体统一经营的历史。
林改前已流转的山林利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该县按照省林改精神,将政策性减负形成利益的70%让给林农,规定凡在2004年9月1日前流转的山林,购买方都必须与山林所有者签订政策性让利协议,补交的政策性让利款三成归经营者,七成归林农。由此,全县20万亩已流转山林应补交政策性让利款74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80元。对国有林场44万亩协议林,该县也调整了利益分配,林改前每立方米杉木返山价21元,林改后提高到52.5元,年提高山价126万元。2005年1月1日起,该县将林业系统机关的380名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林业干部的后顾之忧。
林改是充满艰辛的,必须要有知难而上、不畏艰险的精神。2004年冬,林改外勘作业队为了抓进度、赶时间,冰天雪地冒着危险坚持上山作业;县林业局的一名青年干部刚刚结婚三天,就告别新婚的妻子,背上作业包投入工作。两年来,工作队共完成勘界勾图面积250多万亩。由于过去少数乡村林业“三定”时权属不明、有证无照、有照无证、重证重照、四至界址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林改的“拦路虎”,为此,县、乡林改办专门成立了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小组,两年来全县共调处林改纠纷800多起,调处山林争议396起,涉林案件下降了60%多。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目前全县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250多万亩山林全部进入了确权发证阶段。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559元,同比增长12.58%,2005年达2744元。全县最边远的乐洞乡拥有山林6.7万多亩,全部分户经营,龙归村西坑组村民何国新接过绿色林权证时,激动地说:“现在山定了权,树定了根,我们林农的心也定了下来,发展林业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该县群山连绵,森林繁茂,但由于长期产权关系模糊,收入分配不合理,林业经营体制不完善,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原有的集体林区统一的“村办采育林场”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004年8月,该县被确立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党的富民政策在该县茫茫林海激起波澜。然而,减轻税费后,该县面临资金紧缺带来的种种难题,为此,该县拉开了林权改革的帷幕。
该县在林业改革中坚持富民为先。该县从2004年9月1日起,取消了8.4%的农特税、7%的乡村提留等10项税收及县乡村三级不合理收费项目。全县当年减免原木原竹税费3071万元,农民人年均增收199.4元。该县还对农民广泛宣传林改政策,印了4.2万份《致林农的一封信》发至农户,编排了一台文艺节目下乡村巡回演出,提高农民参加改革的积极性。
崇义县乡两级成立了专门的林权改革领导小组,通过近两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制定林改方案,结合竹乡实际,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该县以林业“三定”时核定的权属为基础,属村归村,属组归组,保持自留山、责任山稳定不变;将村集体统一经营体制改为以自留山、责任山分户经营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经营模式,把林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产品处置权交还给林农;集体山林的收益按3:7的比例分配,三成归村、组集体,七成分给林农。同时,该县还抽调千名干部组成126个林改工作组进驻村组抓林改。
该县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每个村在民意基础上初定方案,经乡镇和县林改办审定后,再征求村民的意见。铅厂镇铅厂村有全县最早兴办的村采育林场,该村在制定林改方案时,发动村民开了讨论会,最终在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实行分户经营,并把村集体尚在经营的9000多亩毛竹林短期内全部分给农户。该县在林改中共撤销了121个村办采育林场,结束了20年村办场集体统一经营的历史。
林改前已流转的山林利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该县按照省林改精神,将政策性减负形成利益的70%让给林农,规定凡在2004年9月1日前流转的山林,购买方都必须与山林所有者签订政策性让利协议,补交的政策性让利款三成归经营者,七成归林农。由此,全县20万亩已流转山林应补交政策性让利款74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80元。对国有林场44万亩协议林,该县也调整了利益分配,林改前每立方米杉木返山价21元,林改后提高到52.5元,年提高山价126万元。2005年1月1日起,该县将林业系统机关的380名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林业干部的后顾之忧。
林改是充满艰辛的,必须要有知难而上、不畏艰险的精神。2004年冬,林改外勘作业队为了抓进度、赶时间,冰天雪地冒着危险坚持上山作业;县林业局的一名青年干部刚刚结婚三天,就告别新婚的妻子,背上作业包投入工作。两年来,工作队共完成勘界勾图面积250多万亩。由于过去少数乡村林业“三定”时权属不明、有证无照、有照无证、重证重照、四至界址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林改的“拦路虎”,为此,县、乡林改办专门成立了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小组,两年来全县共调处林改纠纷800多起,调处山林争议396起,涉林案件下降了60%多。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目前全县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250多万亩山林全部进入了确权发证阶段。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559元,同比增长12.58%,2005年达2744元。全县最边远的乐洞乡拥有山林6.7万多亩,全部分户经营,龙归村西坑组村民何国新接过绿色林权证时,激动地说:“现在山定了权,树定了根,我们林农的心也定了下来,发展林业生产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