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感言带着感情抓林改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8-19 00:00 信息来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对江西来说,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2/3的人口在山区农村,2/3的县(市、区)是重点林业县,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山区,林业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我2004年到江西省林业厅任厅长。上任伊始,有这样一件事,让我深受震撼,也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在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有一位农民叫徐京发,从1981年起,他带领当地农民垦荒造林,20年来共造林11万亩,为社会创造财富上亿元,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还代表中国农民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日纪念大会,获优秀林农奖。
  就是这样一个造林模范,因劳累过度患上重症,守着几十万亩林子却拿不出钱来治病!我在想,如果徐京发当年不选择造林,他的日子一定会好过一些。
  这种设想让我痛心,更让我深思:这样的现状、这样的机制,群众哪来的造林积极性?
  为什么守着金山银山,群众生活还那么苦?
  归根到底,是因为江西山林归属、权责及利益分配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江西85%的山林是集体山林,基本上由村组集体统一经营,产权没有落实到户;林木税费负担占整个销价的56%,沉重的税费负担挫伤了林农积极性;林业产业发展慢,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全省林业系统还负债达35亿元。
  近些年来,江西林业也尝试过局部的一些改革,但胆子还不够大,劲还不够足,步子还不够快。2004年,我们组织人员到浙江、福建考察,到全省所有的集体林区开展调研后,越来越觉得林权改革是江西林业持久、稳定发展的唯一出路。现在并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敢不敢改、快改还是慢改的问题。我们的共识是:早改早主动,慢改会被动,不改无出路。
  江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召开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和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实行林权制度改革,打响了江西林权改革攻坚战。从2004年9月起,在7个林业重点县先行试点,到2005年4月全省全面铺开。
  林改启动,解开了思想上存在已久的疙瘩,但肩上的担子却是沉甸甸的。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林改中,我们动员了千家万户,调动了千军万马,踏遍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我们始终坚信:只要秉着执政为民的理念,带着对群众的浓厚感情来推动改革,做到彻底还权让利于民,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事实证明,这场改革是成功的,成效是显著的,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林业本身,它不但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而且对于如何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许多有意义的启示。
  如今的赣鄱大地,处处显现林改的生机;在山区角落,随时可见林农的惬意笑颜。江西的林权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得山青竹翠满眼绿。(江西省林业厅厅长 刘礼祖)
  
< img src=""/>

厅长感言带着感情抓林改

669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