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的界碑——中国林权制度改革纪实 (2)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8-20 00:00
信息来源:
没有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农村改革是不全面的、不彻底的、不完善的。必须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以全面解放和发展整个农村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贾治邦
走向山林的脚步
各界向山林投来关注的目光。
2006年3月,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带领一个调研组深入江西山区进行调研后,写出了题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的调研报告,报告长达2万余字,全面总结了江西林权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林权改革的几点建议。中央有关领导阅后亲自批示贾治邦局长参阅。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新清等50余名教授、博士和硕士组成课题组,历时一年时间,专门对福建集体林权改革“永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范围涉及永安市和南平市的306户农户、12个农村中小学、18个乡村医院、19个木材加工企业、2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个农村信用社及永安的林业要素市场,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他们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认为,“林权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2006年3月至4月,国家林业局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单位组成9个联合调查组,就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专题调研。调研涉及17个省33个地市50个县,调研组直接入户,同林农面对面座谈。9个调研组提出61条建议和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位高层领导不无高兴地说,这“61条”都是“干货”,很有价值。
从“高峰论坛”到“井冈山会议”
2006年5月13日至14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在福建举办。举办单位: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出席并讲话,贾治邦做了题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几点启示》的主题讲话。
福建,中国最早进行林权改革的省份,论坛在此举办,别有意味。
林改初期,省里意见并不一致,反对的声音也不小。“谁能保证不出乱子,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2002年,闽江水库区七万多村民“闹事”,惊动中南海。作为工作组成员的黄建兴(当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发现,二十多个村庄中,惟独一个村庄平静如水。他很纳闷。村长告诉他,原来这个村庄1999年就把林子分了。“每年收入五六千元,那有时间闹!”村长的话对他震动很大。想不到的是,三个月后,他调任省林业厅任厅长。厅长的椅子还没有坐热,在武平他就把集体的山林给分了。他用武平的试点成功经验说服了当时的省长卢展工,卢展工说:“这是个好事!”于是,全省的林权改革便推开了。然而,对福建的林权改革,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始终没有正面表态。虽然有省领导的支持,可黄建兴的心里还是没有底。2006年1月13日至16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上任后的第一次外出调研就来到福建。贾治邦局长查林情访农户,认真调研后认为:“福建的林权改革是完全正确的,国家林业局全力支持。”在座谈会上,听了贾治邦局长的讲话,黄建兴泪流满面……
中国的论坛不少-——这个论坛,那个论坛……而对林农来说,最有实际意义的却是这个关于山林的高峰论坛。很多林农观看了当晚的电视新闻。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对自己和自己的那片山林最有价值的信息。
从红色到绿色。井冈山,是一座总能给人更多启示的山。
“千山竹,万山水,抬头不见天,一眼望不到边……”著名作家袁鹰写过一篇散文《井冈翠竹》,曾入选中学课本。毛竹又名楠竹,是我国特有的乔木科植物。每当细雨连绵的春天,走进井冈山的山林,便处处可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情景,甚至还可以听到嫩竹拔节长高的响声。
2006年8月24日至25日,全国集体林权制 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出林权改革要坚持“农民得实惠”和“生态受保护”两条基本准则,正确处理好集体与农民、管理与放活两大关系,紧紧把握“林权界定”和“农民决策”两个环节,抓好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
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无疑为中国林权制度改革定了基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对中国林权制度改革“有影响力”的人物出席了这次会议。贾治邦局长在会上做了总结讲话。福建、辽宁、江西三省副省长分别介绍本省林权改革情况。会议讨论了《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考察了江西遂川和泰和两县的林权制度改革情况。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在这里最早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写出了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昨天和今天都与山林有着重要的联系。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带领军民挑粮食、运弹药的扁担就是用竹子做成的。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五里横排埋竹钉”,军民正是利用毛竹削成尖尖的竹钉,埋在山间路旁,使敌人进退两难,不敢贸然进攻……就是在井冈山脚下的三湾村,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支部建在连上。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从此,党对军队有了绝对的领导权。
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的变革,大都始于农村,始于土地和山林。毛泽东遇到挫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井冈山——“大不了,我还回井冈山打游击。”
井冈山的山林,有一种特殊的灵性吗?。
改革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山林的问题,不改革就永远不能解决。
“井冈山会议”后,各地出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林改的现象。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张文岳,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都亲自调研、亲自部署,把林权改革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来抓。建立了工作机制,落实了领导责任,规范了操作程序。最先收获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是福建,紧随其后的是江西和辽宁。闽人、赣人和辽宁人在收获着果实的同时,也收获着喜悦。到2007年6月底,福建、江西和辽宁已基本完成了以确权发证为核心的林业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深化配套改革——即以建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作为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龙头”工程,抓好林业政策服务、科技服务和融资服务,构建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新型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保障体系和组织支撑体系,巩固成果,确保各项配套措施落到实处。云南、安徽、河北和山东四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天津、内蒙古、吉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在80多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完成承包到户的林地约五亿多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两成以上,显现出巨大的效益。林权改革得民心,顺民意,深受农民欢迎。江西崇义县大山深处有一位叫陈芳栋的老人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明晰产权利如旭日腾云起
下联:放活经营财似春潮带雨来
横批:党恩浩荡
----贾治邦
走向山林的脚步
各界向山林投来关注的目光。
2006年3月,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带领一个调研组深入江西山区进行调研后,写出了题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的调研报告,报告长达2万余字,全面总结了江西林权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林权改革的几点建议。中央有关领导阅后亲自批示贾治邦局长参阅。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新清等50余名教授、博士和硕士组成课题组,历时一年时间,专门对福建集体林权改革“永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范围涉及永安市和南平市的306户农户、12个农村中小学、18个乡村医院、19个木材加工企业、2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个农村信用社及永安的林业要素市场,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他们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认为,“林权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2006年3月至4月,国家林业局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单位组成9个联合调查组,就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专题调研。调研涉及17个省33个地市50个县,调研组直接入户,同林农面对面座谈。9个调研组提出61条建议和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位高层领导不无高兴地说,这“61条”都是“干货”,很有价值。
从“高峰论坛”到“井冈山会议”
2006年5月13日至14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在福建举办。举办单位: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出席并讲话,贾治邦做了题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几点启示》的主题讲话。
福建,中国最早进行林权改革的省份,论坛在此举办,别有意味。
林改初期,省里意见并不一致,反对的声音也不小。“谁能保证不出乱子,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2002年,闽江水库区七万多村民“闹事”,惊动中南海。作为工作组成员的黄建兴(当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发现,二十多个村庄中,惟独一个村庄平静如水。他很纳闷。村长告诉他,原来这个村庄1999年就把林子分了。“每年收入五六千元,那有时间闹!”村长的话对他震动很大。想不到的是,三个月后,他调任省林业厅任厅长。厅长的椅子还没有坐热,在武平他就把集体的山林给分了。他用武平的试点成功经验说服了当时的省长卢展工,卢展工说:“这是个好事!”于是,全省的林权改革便推开了。然而,对福建的林权改革,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始终没有正面表态。虽然有省领导的支持,可黄建兴的心里还是没有底。2006年1月13日至16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上任后的第一次外出调研就来到福建。贾治邦局长查林情访农户,认真调研后认为:“福建的林权改革是完全正确的,国家林业局全力支持。”在座谈会上,听了贾治邦局长的讲话,黄建兴泪流满面……
中国的论坛不少-——这个论坛,那个论坛……而对林农来说,最有实际意义的却是这个关于山林的高峰论坛。很多林农观看了当晚的电视新闻。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对自己和自己的那片山林最有价值的信息。
从红色到绿色。井冈山,是一座总能给人更多启示的山。
“千山竹,万山水,抬头不见天,一眼望不到边……”著名作家袁鹰写过一篇散文《井冈翠竹》,曾入选中学课本。毛竹又名楠竹,是我国特有的乔木科植物。每当细雨连绵的春天,走进井冈山的山林,便处处可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情景,甚至还可以听到嫩竹拔节长高的响声。
2006年8月24日至25日,全国集体林权制 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出林权改革要坚持“农民得实惠”和“生态受保护”两条基本准则,正确处理好集体与农民、管理与放活两大关系,紧紧把握“林权界定”和“农民决策”两个环节,抓好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
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无疑为中国林权制度改革定了基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对中国林权制度改革“有影响力”的人物出席了这次会议。贾治邦局长在会上做了总结讲话。福建、辽宁、江西三省副省长分别介绍本省林权改革情况。会议讨论了《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考察了江西遂川和泰和两县的林权制度改革情况。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在这里最早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写出了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昨天和今天都与山林有着重要的联系。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带领军民挑粮食、运弹药的扁担就是用竹子做成的。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五里横排埋竹钉”,军民正是利用毛竹削成尖尖的竹钉,埋在山间路旁,使敌人进退两难,不敢贸然进攻……就是在井冈山脚下的三湾村,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支部建在连上。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从此,党对军队有了绝对的领导权。
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的变革,大都始于农村,始于土地和山林。毛泽东遇到挫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井冈山——“大不了,我还回井冈山打游击。”
井冈山的山林,有一种特殊的灵性吗?。
改革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山林的问题,不改革就永远不能解决。
“井冈山会议”后,各地出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林改的现象。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张文岳,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都亲自调研、亲自部署,把林权改革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来抓。建立了工作机制,落实了领导责任,规范了操作程序。最先收获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是福建,紧随其后的是江西和辽宁。闽人、赣人和辽宁人在收获着果实的同时,也收获着喜悦。到2007年6月底,福建、江西和辽宁已基本完成了以确权发证为核心的林业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深化配套改革——即以建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作为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龙头”工程,抓好林业政策服务、科技服务和融资服务,构建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新型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保障体系和组织支撑体系,巩固成果,确保各项配套措施落到实处。云南、安徽、河北和山东四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天津、内蒙古、吉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在80多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完成承包到户的林地约五亿多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两成以上,显现出巨大的效益。林权改革得民心,顺民意,深受农民欢迎。江西崇义县大山深处有一位叫陈芳栋的老人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明晰产权利如旭日腾云起
下联:放活经营财似春潮带雨来
横批:党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