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市八措并举抓林改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12-22 00:00
信息来源:
湖北宜昌市认真贯彻中发[2008]10号文件精神,始终把学习和宣传林改知识贯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过程,始终坚持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林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全社会动员,全方位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狠抓林改试点的基础上,林改工作全面展开,基本完成了林改工作的主体任务。全市集体林地2116.13万亩,目前已完成集体林确权面积2103.15万亩,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9.39%,已发放林权证1985.89万亩,占集体林面积的93.85%。
1、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前提。宜昌市始终坚持四级书记抓林改高位推动。一是书记亲自抓,政府领导全面抓,人大督办,政协视察,形成高位推动的格局。二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各级党委、政府把林改工作纳入主要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省级试点县(市)宜昌市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林改主体工作任务,建立了规范的林权档案。五峰分管县长坐阵湾潭督办,湾潭镇党委书记亲自审查方案,核查宗地,该镇林改进度明显提高。
2、吃透政策,加强培训是根本。只有把政策弄懂弄通吃透,才能正确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才能避免或少走弯路。一是宜昌市林业局编印《林改百问》、《政策解读》和《文件汇编》等学习资料,组织林业干部职工和林改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林改精神。二是国家林业局林改办、宜昌市林业局、中国绿色时报联合举办“宜昌林业杯”学习中央林改意见知识竞赛活动,全市共有8.4万人踊跃参加,掀起了贯彻学习中央林改意见的新高潮。三是组织业务培训359期,培训业务骨干22774人。
3、宣传发动,正确引导是基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破除障碍,形成共识。全市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刷写宣传标语,印制宣传横幅,制发林改简报,发表新闻稿件、编制台历挂历、制作流程图、发放明白袋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目的、任务、内容、目标和林农享有的权利等,把中央的林改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农户,让广大林农做一个清醒的参与者,让林权拥有者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引导农民深入了解林改政策,自觉支持林改工作,积极参与林权改革。
4、以人为本,还利于民是核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产权,还利于民,是改革的基础和核心。除均山到户外,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确保“均股”到户;实行流转的确保“均利”到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还利于民的核心。秭归县杨林桥镇实行“统一经营,集中管护,共享林权,利益均分”的改革模式,既实现了还利于民的目标,又调动了农民爱林护林管林积极性,林农感慨地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重视林业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农民关心林业了,管护责任增强了,林区秩序好转了。
5、依靠群众,阳光操作是原则。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也是决策主体、监督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远安县北门居委会书记的亲兄弟熊韩华参加林地竞拍,当他以700元的价格(标的价500元)竞买到一块6.5亩的山林后,村民们和他自己都说:现在700块钱搞到手,谁都没意见,如果居委会直接按1000块钱把这块山划给熊韩华,谁都会有想法有意见,这真是林权拍卖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6、核准四界,维护稳定是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事项之一就是要对林地和林木进行确权勘界。确权勘界越明确、越细致越好,打牢了这个基础,改革进程就会顺畅,留下的隐患就会少,改革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取得成效。宜昌市把“林业三定”和“两山合一山”时参与勘 的老同志请出来帮助实地踏勘,现场核实集体林权现状,掌握“三情”(即山情、林情、民情),定准“三界”(即村界、组界、宗地界)。对出现的权属纠纷和利害冲突,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7、分类经营,分类施策是方针。宜昌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地区,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所在地,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完善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措施显得更为重要。宜昌市坚持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分类经营,分类施策;管好生态林,放活商品林,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8、搭建平台,合理流转是重点。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投资,只有通过搭建平台,促进流转,才能有效地吸引资金,才能有效地发挥林地效益。宜昌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队)为主体,与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挂钩,在市直和各县市区分别组建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林业要素市场,出台了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管理办法,促进了森林资源合理有序地流转。
1、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前提。宜昌市始终坚持四级书记抓林改高位推动。一是书记亲自抓,政府领导全面抓,人大督办,政协视察,形成高位推动的格局。二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各级党委、政府把林改工作纳入主要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省级试点县(市)宜昌市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林改主体工作任务,建立了规范的林权档案。五峰分管县长坐阵湾潭督办,湾潭镇党委书记亲自审查方案,核查宗地,该镇林改进度明显提高。
2、吃透政策,加强培训是根本。只有把政策弄懂弄通吃透,才能正确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才能避免或少走弯路。一是宜昌市林业局编印《林改百问》、《政策解读》和《文件汇编》等学习资料,组织林业干部职工和林改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林改精神。二是国家林业局林改办、宜昌市林业局、中国绿色时报联合举办“宜昌林业杯”学习中央林改意见知识竞赛活动,全市共有8.4万人踊跃参加,掀起了贯彻学习中央林改意见的新高潮。三是组织业务培训359期,培训业务骨干22774人。
3、宣传发动,正确引导是基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破除障碍,形成共识。全市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刷写宣传标语,印制宣传横幅,制发林改简报,发表新闻稿件、编制台历挂历、制作流程图、发放明白袋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目的、任务、内容、目标和林农享有的权利等,把中央的林改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农户,让广大林农做一个清醒的参与者,让林权拥有者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引导农民深入了解林改政策,自觉支持林改工作,积极参与林权改革。
4、以人为本,还利于民是核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产权,还利于民,是改革的基础和核心。除均山到户外,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确保“均股”到户;实行流转的确保“均利”到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还利于民的核心。秭归县杨林桥镇实行“统一经营,集中管护,共享林权,利益均分”的改革模式,既实现了还利于民的目标,又调动了农民爱林护林管林积极性,林农感慨地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重视林业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农民关心林业了,管护责任增强了,林区秩序好转了。
5、依靠群众,阳光操作是原则。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也是决策主体、监督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远安县北门居委会书记的亲兄弟熊韩华参加林地竞拍,当他以700元的价格(标的价500元)竞买到一块6.5亩的山林后,村民们和他自己都说:现在700块钱搞到手,谁都没意见,如果居委会直接按1000块钱把这块山划给熊韩华,谁都会有想法有意见,这真是林权拍卖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6、核准四界,维护稳定是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事项之一就是要对林地和林木进行确权勘界。确权勘界越明确、越细致越好,打牢了这个基础,改革进程就会顺畅,留下的隐患就会少,改革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取得成效。宜昌市把“林业三定”和“两山合一山”时参与勘 的老同志请出来帮助实地踏勘,现场核实集体林权现状,掌握“三情”(即山情、林情、民情),定准“三界”(即村界、组界、宗地界)。对出现的权属纠纷和利害冲突,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7、分类经营,分类施策是方针。宜昌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地区,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所在地,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完善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措施显得更为重要。宜昌市坚持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分类经营,分类施策;管好生态林,放活商品林,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8、搭建平台,合理流转是重点。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投资,只有通过搭建平台,促进流转,才能有效地吸引资金,才能有效地发挥林地效益。宜昌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队)为主体,与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挂钩,在市直和各县市区分别组建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林业要素市场,出台了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管理办法,促进了森林资源合理有序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