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林改的“333”模式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1-13 00:00 信息来源:
  2008年7月22日,谷城县林改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完成229个有林改任务村中187个村的确权到户,占全县总村数82%,完成林地确权面积209.9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1%。“以民为本抓林改,创新机制兴林业”,使谷城县林改的“333”模式成为现实版本。
  ■因地制宜 三个类型均权
  山区、丘陵、平原,复杂的地形特点,决定了谷城县林改工作需要因地制宜,谷城县县长艾文金说。
  山区村实行均山到户。人均山林面积超过20亩,是该县山区村的特点,谷城县林业局局长赵开德说,对山区村原则上实行“均山到户”即在确保每户原有自留山、责任山不变前提下,将现有集体经营管理山林2/3面积按人口确权到户。
  在确权过程中,这样的村在谷城县有149个,涉及户4.8万户,确权面积150多万亩。林改后,山区村户均山林面积比林改前增加近一倍。“如紫金镇吊楼村按照均山到户方案实行林改,确权到户面积2.3万亩,村民满意率达99%,”赵开德说。
  丘陵村实行均山与均利相结合。地处丘陵地带的村子耕地面积较大,种地和外出打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山林收入占农户收入比例较小。谷城县采取先保证本村内有耕山意愿的农民优先承包,剩余对外发包的山林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和对村民的经济补偿。全县类似村有62个,涉及2.9万户,确权面积15万亩,其中所承包流转面积9万亩,收益超过1000万元。
  平原村实行均利到户。对人均林地不足1亩的平原村,谷城县采取以集中经营为主,经村民民主决议通过对外发包,收益均利到户。赵开德说,全县的平原村有36个,涉及1.9万户,已发包流转林地面积5.5万亩收益500多万元。
  ■以民为本 三方利益兼顾
  农民、村集体、林业承包大户间的利益平衡,确保了谷城县林区的稳定,赵开德说,截至目前,谷城县没发生一起农民到省、市、县上访林改的案例。
  优先保障农民利益。对过去已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民长期无偿使用,不强行收回;分包到户的责任山,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对集体山林的经营、发包和利益分配,须2/3以上村民同意,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合理考虑集体利益。在林改中在确保林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妥善处理集体与林农的关系,不硬性预留集体山林面积,全体村民大会2/3以上村民同意后,将原集体经营林地面积按1/3保留给村集体实行承包经营或股份制经营。
  艾文金说,林改前由集体经营的89万亩林地,在这次林改中有158个村保留了33万亩集体经营林地。原96个集体林果茶场,根据其经营状况,对其中58个经营效益好的继续由集体经营管理,对其中38个负债经营的采取承包等方式进行流转,共化解债务680多万元。
  集体有山林,经济发展有保障。林改后,谷城县保留了50多家集体林果茶场,带动2.5万农户参与经营,年创效益过亿元,超过80%的村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2007年以来,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2000多万元,修通村通组通户水泥路138公里,架桥22座,维修堰塘98处,整修渠道5.3万米,建农村文化中心户127个,改变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赵开德说,石花镇平川村通过林改,集体经济显著增强,去年村林业收入达5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22%,实施的引水工程、硬化组组通道路、修建便民桥等公益事业,受到村民的称赞。
  依法维护承包大户利益。谷城是林业大县,全县有经营面积百亩以上的大户355个,经营面积42万亩。艾文金说,在确权过 中,谷城县坚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方式理顺集体和农户与经营大户的利益关系,通过规范程序、修改合同、补交流转费等措施,使144个大户林权流转行为得到维持,保证了大户的稳定。
  大户安心了,经营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去冬以来,全县林业经营大户共投入1000多万元,兴办茶园、果园、花卉等产业实体168家,栽植松杉、果树等2.2万亩,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300多人,农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创新机制 三种模式兴林
  龙头带动、公私合作、林农互助等3种模式,使谷城县不仅实现并巩固了林改成果,还使广大林农在青山绿水中实现了致富。赵开德说。
  “公司+农户”模式。谷城县依托茶叶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引导林农发展林业产业。县五山玉皇剑公司以品牌和市场优势吸纳全镇34家茶场加盟,网络茶农8000多户,经营茶园面积2.2万亩,茶叶价格由过去的几十元卖到了现在的几百元、上千元,茶农每亩收入由3000多元增加到10000多元。今年,谷城县引进以生物质能源建设为主的武汉凯迪公司落户谷城,采取把已确权到户的林地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再返租给农民经营的办法,将在谷城逐步发展50万亩油茶、乌桕等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截至目前,已完成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流转5万余亩,建能源林示范基地5000多亩,由此带动全县4万多户林农加入能源林建设。
  “集体+农户”模式。庙滩镇喻家湾村以分山不分树、利益两兼顾的方法,采取村集体和农户相互合作的方式,让林农不仅得到实惠,还保护了森林资源。这个村1800亩的农户责任山因管理不善,1989年由村收回,通过多年精心管理,目前森林资产价值达300余万元。这次林改,如果采取简单的分山到户,会使森林资源再次陷入经营不善的处境。赵开德说,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林木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所有、统一管理,山林经营收入由村和农户按三七分成,农户得大头,全村725人有山有利。截至目前,全县采取此种模式进行林改的村有20多个,林地面积达3万多亩。
  “农户+农户”模式。农户联合成立专业协会发挥规模效益,实现互利共赢。五山镇邓坪村村民王万富等7人发起成立村食用菌合作社,吸引39户林农加入利用栎树资源发展食用菌,户年均纯收入3万元。目前,全县已成立农民互助合作苗木花卉、茶叶、林果等专业合作社28家,1万多户农民“抱团”经营林特产品,林业收入已超过农户家庭总收入一半。
< img src=""/>

谷城林改的“333”模式

66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