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若羌县:农牧民人均红枣收入5700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8-04 00:00
信息来源:
新疆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全县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山区荒漠占90%以上,绿洲面积仅6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6万亩。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2000年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还只有2074元。
林改使若羌农牧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1997年6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颁发《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后,县委、县政府抓住历史机遇,尝试把发展林果业、种植红枣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2000年底,全县枣树存活达14.1万株。随着2001年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2005年自治区《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的颁发施行,若羌县提出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的目标,确立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破解若羌生存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难题。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2008年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启动,若羌红枣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08年底,若羌红枣种植面积增至12万亩、有效株数达到1400万株,森林覆盖率由0.56%提高到1%,乡镇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83%。当年红枣总产量1.35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2.3元,其中红枣收入5709.29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5%。红枣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许多农牧民通过种植红枣,迅速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十万元户”。库尔贵村61岁的农民孙力,谈起种红枣时有说不完的话:“自从县里号召发展红枣,我就将16亩承包地全栽上了红枣,没想到真搞对了路子,这几年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2007年27亩就挣了22万多元,2008年多承包了7亩,又挣了30多万元,家里已经有了几十万元存款,还盖起了二层小楼。”
在实施红枣产业战略过程中,若羌县委、县政府树立现代林果业发展理念,在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走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五高”路子,确立了以优质灰枣为主,冬枣、骏枣、金丝小枣为辅的优选品种结构,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简报等媒介,宣传各种红枣种植优惠政策和科学种植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从品种优化、苗木检疫、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品种改良等各个环节入手,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强有机枣果认证,不断提升红枣品质,实施品牌战略,并大力扶持和引进红枣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红枣龙头企业的加工带动作用。同时,注意培育和加强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全县以“企业+枣农+基地”的模式,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已成立了10家农牧民枣业合作社,在红枣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新疆若羌楼兰红枣文化节”。
为提高农民发展红枣种植的积极性,打消农民对枣树、枣林承包经营权、枣林收益权的顾虑,县委、县政府按照“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分工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林改政策,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坚持枣树、枣林“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依法确立了枣农在集体林地中的经营主体地位,确认农户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目前,全县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枣树面积达8.32万亩,发放林权证2846本。林木产权的明晰,使枣农享受到国家惠林政策带来的实惠,在枣农收益权得到充分保障的条件下,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种枣造林积极性,有力促进了若羌红枣产业健康发展。
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若羌县认真落实中央林改政策,力争到2015年,县域红枣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有效株数2000万株,优质枣果总产量达4万吨以上,农牧民纯收入70%来自红枣产业。初步形成基地优质丰产能力强、科技支撑能力高、市场竟争开拓能力强、抵御灾害能力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强的红枣产业大县和绿色、有机枣业强县。
林改使若羌农牧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1997年6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颁发《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后,县委、县政府抓住历史机遇,尝试把发展林果业、种植红枣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2000年底,全县枣树存活达14.1万株。随着2001年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2005年自治区《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的颁发施行,若羌县提出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的目标,确立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破解若羌生存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难题。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2008年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启动,若羌红枣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08年底,若羌红枣种植面积增至12万亩、有效株数达到1400万株,森林覆盖率由0.56%提高到1%,乡镇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83%。当年红枣总产量1.35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2.3元,其中红枣收入5709.29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5%。红枣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许多农牧民通过种植红枣,迅速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十万元户”。库尔贵村61岁的农民孙力,谈起种红枣时有说不完的话:“自从县里号召发展红枣,我就将16亩承包地全栽上了红枣,没想到真搞对了路子,这几年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2007年27亩就挣了22万多元,2008年多承包了7亩,又挣了30多万元,家里已经有了几十万元存款,还盖起了二层小楼。”
在实施红枣产业战略过程中,若羌县委、县政府树立现代林果业发展理念,在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走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五高”路子,确立了以优质灰枣为主,冬枣、骏枣、金丝小枣为辅的优选品种结构,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简报等媒介,宣传各种红枣种植优惠政策和科学种植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从品种优化、苗木检疫、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品种改良等各个环节入手,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强有机枣果认证,不断提升红枣品质,实施品牌战略,并大力扶持和引进红枣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红枣龙头企业的加工带动作用。同时,注意培育和加强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全县以“企业+枣农+基地”的模式,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已成立了10家农牧民枣业合作社,在红枣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新疆若羌楼兰红枣文化节”。
为提高农民发展红枣种植的积极性,打消农民对枣树、枣林承包经营权、枣林收益权的顾虑,县委、县政府按照“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分工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林改政策,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坚持枣树、枣林“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依法确立了枣农在集体林地中的经营主体地位,确认农户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目前,全县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枣树面积达8.32万亩,发放林权证2846本。林木产权的明晰,使枣农享受到国家惠林政策带来的实惠,在枣农收益权得到充分保障的条件下,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种枣造林积极性,有力促进了若羌红枣产业健康发展。
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若羌县认真落实中央林改政策,力争到2015年,县域红枣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有效株数2000万株,优质枣果总产量达4万吨以上,农牧民纯收入70%来自红枣产业。初步形成基地优质丰产能力强、科技支撑能力高、市场竟争开拓能力强、抵御灾害能力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强的红枣产业大县和绿色、有机枣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