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催生出的“红海”模式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2-12 00:00 信息来源:
  “春节前我们就能搬新家了,这都是林改带给我们的实惠呀!”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宝梵镇华山村,今年69岁的村民刘全沛指着正在装修的一栋两层小楼高兴地说。
  在这里,记者看到,在优美自然环境的衬托下,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一个依托现代林业发展起来的新农村的雏形正在显现。
  蓬溪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勇介绍,像刘全沛这样即将搬入新居的村民在蓬溪县还有110多户,而他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这样的改善,全都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丰富的森林资源引来“红海”项目
  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地处长江上游北岸的涪江与嘉陵江流域分水岭中段。全县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483.8公顷,森林面积41095.3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74%。这里的植被主要是人工营造的柏木中幼林和桤柏混交林,另有少量的马尾松、国外松或松柏混交林。
  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以建设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为平台,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一批重点生态旅游观光项目迅速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蓬勃兴起,全县乡村生态旅游业步入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提升现代林业、促进林农增收、加快城乡统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开始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蓬溪县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全县通过组建林地流转合作社,引进业主以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方式使林地合理流转,实现林地向种植大户、承包能手适度规模集中,大力培育名、特、优、新、稀等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实现土地、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乡村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
  “林改的优惠政策,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业主前来开发、建设。”李勇说,“红海项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引进的,通过流转的林地大面积种植中华红叶杨,用于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红海’旅游风景度假区。”
  依托红色文化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标杆地
  2009年初,蓬溪县引进四川红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与该县华山村、任家桥两个村的318户农户签订了为期70年的林地流转合同。流转面积共1323亩(经过评估,林地资源总价值为1500万元)。同年6月,该公司在县林业局办理《林权证》后,根据《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到遂宁市农发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600万元,属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抵押贷款第一人。
  今年1月底,当记者步入正在建设中的“红海”景区时,看到部分路面的建设已经完工,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道路两旁已经栽植上新引进的树种——红叶杨。
  “建设的速度真是太快了,去年9月我们来的时候道路没修好,树也没栽上呢!”同行的四川省林业厅森林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员宋戈惊呼。
  听了小宋的话,四川红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笑了笑,说道:“我们建设的速度确实很快,2009年1月8日签协议,3月18日正式动工,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个项目区的一期土地、林地流转和拆迁工作,被市、县两级政府高度评价为‘红海速度’,即拆迁补偿最快、投资进度最快、工程建设速度最快。”
  红海的建设速度确实让我们惊讶,那么,“红海”模式的提出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创新理念呢?“这种模式的提出可以说是融合了大家的智慧、创意,景区将通过“3个红”来做出诠释。”张勇进一步解释道,一是自然之红。公司计划在景区全部种植红叶杨的基础上,通过“红叶杨林木种植合作社”组织景区周边农民种植8000亩以上的红叶杨和其他彩色树种,营造以红叶杨为主的庞大的红色自然景观。3年后,红叶杨的景观效果就会显现出来。二是革命之红。蓬溪是革命老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红色革命几个主要的核心景区。三是民俗之红。这是景区的一个主要的文化元素,因为红代表喜庆、吉祥,红色是中国的吉祥之色,是民俗文化中的吉祥文化。“今后我们会在景区内大量诠释中国红和民俗吉祥文化的概念、内涵。通过这个项目,不仅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还要把红海打造成一个高端的乡村生态旅游标杆地。”
  张勇告诉记者,今后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的基地,还将是一个特色花卉生产基地。他们准备在景区内种植一些以芳香植物为主的树种,建设一个芳香养生休闲特色产品的度假区。
  “红海”模式呈现出的四大亮点
  蓬溪属于典型的川中丘陵地带,干旱少雨,农民每年从林地、耕地上获得的收益很少。因此,老百姓的生活一直比较贫困。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村里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各家各户的耕地撂荒率达到了70%。
  “这次林改,我们进入红海公司,老百姓特别欢迎,都积极参与林地的流转。”李勇告诉记者,由于柏树属于慢生树种,经济效益低,林地在老百姓手中几乎没有多大价值,一亩林地每年收入不到100元,现在通过流转一亩林地能获得5倍以上的收入。
  对于“红海”模式所呈现出来的亮点,遂宁市林业局局长杜大海分析说,林地流转到业主手中,首先,他可以对低效林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可以提高其经济价值。因为像柏树这种低效林,如果由一家一户去改造很难实现。在蓬溪人均林地面积大约一亩左右,这一亩林地既不是农民的生活来源,更不是农民的致富来源。因此,以前农民对林木基本不怎么管护。这样流转到业主手中,不仅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树木进行改造,既使林地涵养水分,又能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还能解决长期困扰林业部门的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问题;其次,流转是对林地的有效保护。由于每家每户的林地零星分布,管理起来十分麻烦。这样集中起来以后,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可以做到集中管护;第三,林地流转的合同文本比较规范,有四川省统一的、规范的合同文本;第四,景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居民区安置点的建设,就是把核心景区的农户迁出来,这对景区的打造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同时也对景区的生态安全起到很好的作用。
  林地流转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红海”景区建设实施以后,来这里打工的老年人也多了起来。杨松群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年56岁的杨松群是华山村的村民,由于年龄原因,她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出去打工,家里每年的经济收入也只有几百元。
  林改后,她家流转了5亩林地,一次性领到了1万多元的租金。“现在我在这个项目区里已经工作一年了,每月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杨松群说话时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得出来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很满意。
  “流转林地的租金我们都是一次性支付给农民的。为了能让他们增加收入,我们还优先考虑本地的农民到项目区来打工。”张勇说,“只要出勤情况比较好,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最低可以保证他们有六七百元的收入。要是加班,工资还会更高。这样一年下来一个青壮年或有些技术的劳动力,一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老年人也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如果说林地的流转,让农民们尝到了收入增加的甜头的话,那么,居住条件的改善则使林改的惠民之举真正落到了实处。“以前农民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现在我们把农户拆迁到景区外,集中安置,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栋的小洋房。今后,我们准备把这片安置区打造成一个景点。”张勇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为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同时,公司发起成立了“蓬溪县红叶杨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300多户,计划在3年内发展种植中华红叶杨面积5000亩,5年内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合作社会员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
  “‘红海’模式是蓬溪县的一个探索,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很好,农民也很拥护。下一步,我们肯定会迅速地在全县推广、铺开。同时,县里准备配合他们建新农村,政府投入,建好圈舍、沼气池,对农民们进行有关培训,如林下养殖、烹饪、农家乐等,随着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愿望的不断增加,我相信农家乐很快就会发展起来,这将是一个综合性的带动。”李勇说。
  让农民的经营权真正落到实处
  多年的发展,使得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呈现出城镇依托型、景区带动型、林业生态型、特色村寨型等多元化的发展类型。特别是近年来,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省委、省政府也将此作为一个重点的产业加以培育。四川省林业厅森林旅游中心主任马朝洪介绍:“全省依托林业生态景观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已达10155户,年收入超过百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0多万人,年人均获得劳务收入1万多元,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四川部分山区退耕还林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富民增收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城乡的绿化、美化、乡化。蓬溪县的“红海”模式从一个侧面凸显出四川林改的成效。而随着林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它所产生的效益也将逐步显现。
  “‘红海’模式就是在确权后,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进行规模化开发,变初级单户庭院式经营的‘农家乐’为现代成片开发景区式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形式,引领了全省乡村生态旅游的转型升级。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更注重长远规划,实现了林业一三产业联动,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思路。” 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罗增斌说,“林改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增长,林木林地的流转,还促进了农民群众的增收和林区的社会和谐。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林农做好科研、政策、信息等服务,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工作,真正使农民的经营权落到实处,真正使他们通过林地的经营获得更多的收入。”
  
< img src=""/>

林改催生出的“红海”模式

669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