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字真言透视武国堂的林改观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5-14 00:00
信息来源:
河北省集体林地面积11653万亩——如果从数字看,河北省应是个“少林”的省份,但这并不意味林改面临的困难就会因此减少。在河北省林业局局长武国堂眼里,抓集体林改就是要把“麻烦变成容易,把难事变成简洁”,在他林改调研、汇报和决策中,出现最多的是三个字:硬、实、创。
【硬】刚性战略与刚性做法,双路推动林改
在武国堂看来,如果基层对林改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就会担心触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引发社会不稳定,担心集体资产和收入减少影响基层工作正常运转,基层的“抵触”就会对林改工作产生反作用。
让基层安心,必须让他们听到省内高层的声音,于是武国堂开始了他的战略。
2005年春节刚过,武国堂带着省林改办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对20个县、60个乡、150个村进行调研,把群众最想要什么、集体林改难点都在哪摸得一清二楚。2005年9月,武国堂带队赴福建、江西等省考察,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省情林情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就连给省政协主席刘德旺送照片的机会,武国堂也“借”了刘德旺半小时时间汇报林改。
执著的投入,收效开始显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云川多次批示林改简报,批示省人大专题调研林改;前任省长胡春华、现任省长陈全国在各种会议上多次讲林改;省委常委、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胜业多次到农村调研林改,省人大派出多个调研组对具体问题进行林改调研。
如果武国堂对领导的“刚性战略”是一种推进工作的方法,那对林业系统的要求的“刚性”则更是真抓真干。省林业局的处长们都“抱怨”和武国堂调研感觉太“累”:问情况问得特别细,摸不准不吃饭,搞不明不撤兵。出差调研,田间、炕头,都成了他倾听群众建议的场所。
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变“上热下冷”为“上下都热”,武国堂如此要求林业干部职工。他说,在林改工作中片面追求速度、回避主要矛盾,会为今后工作留下隐患。抓林改必须严把质量关,使林改真正收到实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针对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林改认识不足、力度不大等问题,省林业局研究制定包市督导林改工作方案,成立7个组到基层督导,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1个设区市实行“固定包市”督导。
2005年10月,武国堂带领专家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11月,省政府制定下发了该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利用3年时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2008年~2009年为期一年的调研基础上,省林业局代省委、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实】向民心顺民意,林改才能出实效
在林改工作中,武国堂抓得最多、最细、最实的是在基层。
临城县鸭鸽营乡梁村北街村支书宋新歧是武国堂的老朋友。经过多次调研在熟悉该村情况后,武国堂帮助宋新歧出主意想办法,一方面鼓励村民把土地集中统一使用、栽种、管理,以地入股、以股分红,搞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建议把1700亩旱地全部种植薄皮核桃,争取达到村民人均2亩地薄皮核桃的目标。在全省,像梁庄北街村这类的村子,武国堂跑过不少。
林改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有些人采取躲的处理方式,可武国堂喜欢下基层,而且专往农民堆里扎、往问题多的村子里转。武国堂说,林业部门拿出的方案要经得起任何一级政府,特别是村民组织的认可。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要让最大多数的农民满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实上更实。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林改,武国堂开始频繁“出镜”。他作客省电视台《阳光访谈》、省广播电台“阳光热线”和农民频道的林改专访《又是一年春将至》,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搭建与政府面对面沟通的平台。5年来,他就林改接受媒体采访的节目最多,为的就是通过主流媒体放大林改的声音,使林改工作提上各级党政领导的工作日程,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更多人了解林改的热点、难点,用典型事例带动林改工作向纵深推进。
据省林业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省参与林改的农民群众对集体林改的满意率高达98%。
【创】改革创新,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外省区集体林改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河北的省情、林情,武国堂就与他的一班人马采取不断“创新”的策略。
2006年林改初期的河北有了全国创举。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出台让全省林地有了家底,明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抓林改的几年中,针对改革之初各地的畏难情绪,武国堂提出“小干不易,大干不难;慢干不易,快干不难。”
为打破当时林改工作一度进展缓慢动的局面,武国堂提出“狠抓‘两头’,变普遍号召为典型带动,实现抓两头、带中间、活全局”的做法,在全省树立典型让各地有了目标和方向,针对河北地理类型复杂,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的特点,武国堂创造了具有河北特色的林改模式。
武国堂说,首先是鼓励均山,其次是均股。在平原搞一些如大户承包型,如平均分配型,树随地走型,有偿转让型和树路一体型的模式。针对丘陵地形复杂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搞限制承包规模、限期治理、扩大参与面的“两限一扩型”,分加买型和两定一押型(定租金、定绿化期限、押限期绿化保证金)等模式,不仅保证了绿化效果,还非常受群众欢迎。
林改不仅是打破传统林业管理体制的“破”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建立新体制的“立”的过程。
武国堂亲自协调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把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2008年,省林业局与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保险公司联合印发《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的管理。同年年底,武国堂带队在平泉、迁西等6个县和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进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试点,推进由指标控制向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转变。2009年制定《河北省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将育林基金标准由销售收入的12%调减为5%,对生产销售干鲜果品以及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零星树木的免征育林基金。同年在涞水、赤城等10个县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制定评估办法和章程。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累计抵押林地303宗,涉及林地面积365.2万亩,贷款金额达9954万元,累计引导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288个,涉及农户73.28万户。全省结合明晰产权和登记发证工作,调处林权纠纷2970起,解决了一批林地界址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等长期纠缠的历史问题,有利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河北省集体林改重要的3年里,全省170个有林改任务的县全部编制完成了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累计完成明晰产权面积8289万亩,占总任务的99.9%,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
日益凸显的集体林改成效,不仅成为社会关注最高、群众议论最多的热点话题,还调动起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使资金、技术等加快了流向林业领域的速度。
与改革前相比,河北省林改范围内造林增加15.7万亩,破坏森林及林木案件减少1262起,森林火灾次数减少98起,林业建设社会融资增加3.14亿元。林改在河北开辟了林农致富的新途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政府减费让利支持鼓励林业发展,增加了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全省涉改林农在林地上的增收较改革前增加了37.55亿元。
【硬】刚性战略与刚性做法,双路推动林改
在武国堂看来,如果基层对林改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就会担心触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引发社会不稳定,担心集体资产和收入减少影响基层工作正常运转,基层的“抵触”就会对林改工作产生反作用。
让基层安心,必须让他们听到省内高层的声音,于是武国堂开始了他的战略。
2005年春节刚过,武国堂带着省林改办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对20个县、60个乡、150个村进行调研,把群众最想要什么、集体林改难点都在哪摸得一清二楚。2005年9月,武国堂带队赴福建、江西等省考察,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省情林情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就连给省政协主席刘德旺送照片的机会,武国堂也“借”了刘德旺半小时时间汇报林改。
执著的投入,收效开始显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云川多次批示林改简报,批示省人大专题调研林改;前任省长胡春华、现任省长陈全国在各种会议上多次讲林改;省委常委、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胜业多次到农村调研林改,省人大派出多个调研组对具体问题进行林改调研。
如果武国堂对领导的“刚性战略”是一种推进工作的方法,那对林业系统的要求的“刚性”则更是真抓真干。省林业局的处长们都“抱怨”和武国堂调研感觉太“累”:问情况问得特别细,摸不准不吃饭,搞不明不撤兵。出差调研,田间、炕头,都成了他倾听群众建议的场所。
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变“上热下冷”为“上下都热”,武国堂如此要求林业干部职工。他说,在林改工作中片面追求速度、回避主要矛盾,会为今后工作留下隐患。抓林改必须严把质量关,使林改真正收到实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针对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林改认识不足、力度不大等问题,省林业局研究制定包市督导林改工作方案,成立7个组到基层督导,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1个设区市实行“固定包市”督导。
2005年10月,武国堂带领专家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11月,省政府制定下发了该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利用3年时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2008年~2009年为期一年的调研基础上,省林业局代省委、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实】向民心顺民意,林改才能出实效
在林改工作中,武国堂抓得最多、最细、最实的是在基层。
临城县鸭鸽营乡梁村北街村支书宋新歧是武国堂的老朋友。经过多次调研在熟悉该村情况后,武国堂帮助宋新歧出主意想办法,一方面鼓励村民把土地集中统一使用、栽种、管理,以地入股、以股分红,搞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建议把1700亩旱地全部种植薄皮核桃,争取达到村民人均2亩地薄皮核桃的目标。在全省,像梁庄北街村这类的村子,武国堂跑过不少。
林改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有些人采取躲的处理方式,可武国堂喜欢下基层,而且专往农民堆里扎、往问题多的村子里转。武国堂说,林业部门拿出的方案要经得起任何一级政府,特别是村民组织的认可。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要让最大多数的农民满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实上更实。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林改,武国堂开始频繁“出镜”。他作客省电视台《阳光访谈》、省广播电台“阳光热线”和农民频道的林改专访《又是一年春将至》,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搭建与政府面对面沟通的平台。5年来,他就林改接受媒体采访的节目最多,为的就是通过主流媒体放大林改的声音,使林改工作提上各级党政领导的工作日程,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更多人了解林改的热点、难点,用典型事例带动林改工作向纵深推进。
据省林业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省参与林改的农民群众对集体林改的满意率高达98%。
【创】改革创新,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外省区集体林改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河北的省情、林情,武国堂就与他的一班人马采取不断“创新”的策略。
2006年林改初期的河北有了全国创举。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出台让全省林地有了家底,明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抓林改的几年中,针对改革之初各地的畏难情绪,武国堂提出“小干不易,大干不难;慢干不易,快干不难。”
为打破当时林改工作一度进展缓慢动的局面,武国堂提出“狠抓‘两头’,变普遍号召为典型带动,实现抓两头、带中间、活全局”的做法,在全省树立典型让各地有了目标和方向,针对河北地理类型复杂,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的特点,武国堂创造了具有河北特色的林改模式。
武国堂说,首先是鼓励均山,其次是均股。在平原搞一些如大户承包型,如平均分配型,树随地走型,有偿转让型和树路一体型的模式。针对丘陵地形复杂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搞限制承包规模、限期治理、扩大参与面的“两限一扩型”,分加买型和两定一押型(定租金、定绿化期限、押限期绿化保证金)等模式,不仅保证了绿化效果,还非常受群众欢迎。
林改不仅是打破传统林业管理体制的“破”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建立新体制的“立”的过程。
武国堂亲自协调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把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2008年,省林业局与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保险公司联合印发《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的管理。同年年底,武国堂带队在平泉、迁西等6个县和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进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试点,推进由指标控制向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转变。2009年制定《河北省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将育林基金标准由销售收入的12%调减为5%,对生产销售干鲜果品以及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零星树木的免征育林基金。同年在涞水、赤城等10个县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制定评估办法和章程。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累计抵押林地303宗,涉及林地面积365.2万亩,贷款金额达9954万元,累计引导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288个,涉及农户73.28万户。全省结合明晰产权和登记发证工作,调处林权纠纷2970起,解决了一批林地界址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等长期纠缠的历史问题,有利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河北省集体林改重要的3年里,全省170个有林改任务的县全部编制完成了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累计完成明晰产权面积8289万亩,占总任务的99.9%,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
日益凸显的集体林改成效,不仅成为社会关注最高、群众议论最多的热点话题,还调动起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使资金、技术等加快了流向林业领域的速度。
与改革前相比,河北省林改范围内造林增加15.7万亩,破坏森林及林木案件减少1262起,森林火灾次数减少98起,林业建设社会融资增加3.14亿元。林改在河北开辟了林农致富的新途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政府减费让利支持鼓励林业发展,增加了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全省涉改林农在林地上的增收较改革前增加了37.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