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三峰岭上的绿色坚守-----记临武国营西山林场防火瞭望台护林员杜义标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8-04-23 00:00 信息来源:

  一座座绿色的大山,湾延起伏,挺拔而雄劲,在缓缓的山坡上,从山底到山腰再到山顶,一望无际的绿色林海与蓝天白云相互映照,把大山点缀得分外妖娆。在海拔1580米的崇高峻岭的三峰岭山顶上,有一座小小的瞭望台,一位汉子不时戴上望远镜,远程瞭望大山绿海的森林火情情况。他放下望远镜,深深地吮吸着大山绿色的清香,心花怒放,他展望着大西山绿色发展的美景,欣慰地笑了,他就是国营西山林场防火瞭望台护林员杜义标。

  选择----三峰岭上安营扎寨

  杜义标,这位大山的儿子,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西山林场烂泥傍村,祖祖辈辈与大山相伴的杜义标一家,对大山有特别的感情。1976年,杜义标有幸高中毕业,回到村里,成了一名回乡知识青年。在山窝窝的小村里,他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生产队劳动工分记载着他人生道路的转折。

  当年10月,西山林场修进山公路,他报名加入了修路队伍。在西山筑路中,杜义标和同事们在大山深处,举镐挥锄,劈山凿石,大山公路一米米往前延伸……在西山林场筑路架桥的岁月,杜义标一干就是16年。沙石公路修进了林场场部,运输车辆第一次开进了大山里,在这期间,杜义标每月只有9元钱的生活补助费,而更多的是在修路中,撒下了他青春年华的辛勤汉水。1992年,西山林场党委根据杜义标长期以来的突出表现,把他吸纳招工,由此,杜义标成为了西山林场的一名国家工人,他又一次实现了人生道路的转折。

  杜义标说:“我是大山的儿子,能成为国营西山林场的职工,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 就从那时开始,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义标安排在林场工区上班,他如虎添翼,植树、辅育、防火,样样工作抢在前,成了工区的生产尖兵。在工区工作很快过去了4年。

  1996年10月,时任林场党委书记高家兵找杜义标谈话说:“几年来,小杜在工区工作积极肯干,赢得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作的需要,领导决定安排你去三峰岭瞭望台去上班”。

  面对林场的安排,杜义标心想,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挑战。杜义标二话没说,果断地向林场领导应战承诺:“我服从组织安排,去三峰岭瞭望台上班”。第二天,杜义标挑着被盖米菜,步行10多公里,来到三峰岭瞭望台安营扎寨,开始了他深爱的护林防火瞭望台工作。

  执著---瞭望台上默默奉献

  林场林场瞭望台是在海拔1560米高的三峰岭顶峰。从林场场部去三峰岭要经过八江水、雪花皮村、分水坳村20余华里小路,再从海拔1090米的分水坳直径上山直走5公里羊肠小道到三峰岭。站在瞭望台上,可视低于海拔1400米全县范围内林区、以及嘉禾、蓝山周边林区。

  三峰岭瞭望台,海拔高,工作环境艰苦,之前在瞭望台上班的2个护林员干了不久就换岗了。

  “我领到国家的工资,就要尽到这份责任。”这是杜义标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按照林场交给的工作职责,杜义标除了防火瞭望,还负责山下分水坳发电站水库的雨情防汛任务,两副担子一肩挑。

  上山要有一条可走的路,杜义标每次上瞭望台,都带上一把柴刀,边走边砍去路边的荆棘、杂草,久而久之,登三峰岭的小路慢慢形成了路形,一个个“之”字型的山间小道,湾延在山腰一直到山巅,站在三峰岭山顶,山间大风吹的人直晃,望下山去眼睛眩昏。

  山顶上,一间15平方米瞭望台小屋,杜义标、望远镜,就是这“三大件”,守护着芒芒林海和山下水库的安全。

  杜义标说:“生活、环境的艰苦可以磨练意志。”

  山顶的孤独、寂寞也困挠着他。在空落落的大山顶上,似如一个人唱“独脚戏,”整天面对天空,放眼四周,工作单纯枯燥,每天重复着这件事儿,眼前除了风声鸟鸣,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成了他身边的好火伴。

  面对孤单和寂寞,而杜义标说:“工作勇于担当,肩上有担子,心里装着责任,就再孤单也就不孤单了。”正是这种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使杜义标激情工作着。

  每天上班,他带上望远镜,在东西南北方向瞭望森林火情、火警,每隔几分钟又瞭望一次,并把瞭望情况详细记在值班日记上,一年下来,火情日记密密麻麻记了一大本。老杜就这样,反复做好这平凡而细致的工作。

  2007年9月,杜义标发现武源乡麻树冲地段林区发生火灾,他第一时间报告林场后,他在瞭望台看守了三天三业,观察火灾蔓延情况,为当地扑火提供火灾地域情况,使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012年8月,林区连续2个月干旱无雨,瞭望台不能离人,杜义标独自在瞭望台看守一个多月,为了加强瞭望力量,杜义标把妻子也叫到瞭望台,夫妻俩成了森林防火“哨兵”。

  三峰岭瞭望台,海拔高,能见度低,为了保证瞭望效果,他使用的是高倍数望远镜,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火警火情。老杜爱护望远镜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每次用后,总是细心地把望远镜擦得光亮。

  瞭望台工作艰苦,环境恶劣,吃饭是个大问题,每次下山,杜义标总要准备好十天半个月的粮油菜,干菜、土豆、咸菜成了家常菜。每次下山,就要挑上一担满满的食物,从山底挑到山顶,全身都汗流浃背,虽然辛苦,老杜心里却甜滋滋的。

  在瞭望台工作,一年、两年不算久,而杜义标在瞭望台山顶工作一干就是漫长的22个春秋。22年来,杜义标记录瞭望日记4000多篇,发现处置本县、及周边县火警100多次。

  在瞭望台工作天长日久,杜义标积 累了丰富的防火瞭望经验,他对辖区内的山林、防火道路,河流、工区场点了如指掌,不仅可以迅速精准地报告着火点的位置,还能依据风向和烟火等情况,预估火情发展态势,为林场扑火指挥提供参考意见。

  为了保证分水坳大坝水库防汛安全,他常年累月分析总结大山天气变化情况,做好每月天气变化情况分析,他制作的天气“晴雨表”成了防火、防汛的天气变化的科学依据。在防汛中,他还在大山分水坳做了一个防洪闸,汛期就把洪水流向山那边的珠江流域,保证了水库安全。

  春、夏、秋、冬,大山为伴,杜义标跟大山越来越亲近,却对家人越来越远。

  2008年7月,杜义标爸爸患哮踹病住院,妻子打电话要他去医院看看父亲,可是瞭望台不能离人呀,万一发生火灾怎么办,杜义标隐着对父亲的不孝之情瞩附妻子去医院照料父亲,而自己坚守在瞭望台上。

  2018年4月7日,杜义标的弟弟在蓝山县境内发生车祸,伤势严重,人命关天,急需住院治疗和处理相关事项,但是月8号天晴,在杜义标心里,防火瞭望重于天,当天,他安排妻子和小孩去了蓝山后,自己坚守在瞭望台,一直到等4月14日天气下雨,在防火安全的情况下,才下山赶到蓝山县医院看望弟弟之后,又匆匆返回了工作岗位。

  漫漫岁月,三峰岭上的湾湾小路留下了他厚重的脚印,一步步脚印丈量着他爱岗敬业的情怀。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点赞。

  林场每届领导班子上任,首先要上三峰岭上看望老杜。林场职工盘光救说:”在三峰岭瞭望台工作,杜义标时间最长,工作最过硬”。

  当地村民池兴仁说:“老杜坚守瞭望台,森林安全有保障。”

  2018年春节前夕,家住县城的妻儿子女就又在杜义标面前叨唠开了:“今年除夕夜可要在家吃团圆饭了,不要去瞭望台过年啦。”可老杜的心头忘不了那座瞭望台,忘不了大山森林是临武人民赖以生存的大氧吧。于是,老杜在城里买好年货后,说服了妻儿子女,毅然带上几斤土米酒、猪肉和鸡鸭等过年菜,又驱车几十公里,来到三峰岭瞭望台过年,就这样,杜义标在三峰岭瞭望台独过了22个春节。

  收获-----芒芒林海因梦而美

  杜义标当初的梦想是做一名大山的儿子,森林的卫士。

  为了实现梦想,老杜在三峰岭上瞭望台坚守了22个年头。瞭望台仿佛就是森林安全“保护神”,威武矗立在三峰岭之巅,老杜的那双火眼金睛,时刻守护着芒芒大山绿海。他那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深山绿叶的欢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山林场旧貌换新颜,林场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国有林场改革力度。由“砍树取材”、“靠山吃山”的传统造林方式向“生态绿色、”以绿取胜的营林理念转变,在不断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

  近些年来,林场把林区传统的杉木林和历史留的针叶林改培为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林木,利用辅育、间伐形式,淘汰病残弱林木,充分利用天窗,见缝插针补植优质树种,森林覆盖率达100%。

  随着西瑶绿谷旅游项目的开发,瞭望台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变,从分水坳修了一条水泥公路到半山腰,从半山腰修了一条游道到瞭望台,过去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游道,三峰岭山巅变了绿色的旅游景点。

  更让杜义标高兴的是,森林资源越来越好了,刚到瞭望台上班时山下种下的树,现在已经成长为茂密的森林,野生动物也多了,时常能看到稀有珍贵动物出现,飞鸟也比过去多了,唯一不便的是杜义标依然在这里 坚守瞭望。

  2016年8月,老杜已到了退休年龄,他看到林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瞭望台接班,他毅然向林场党委请战,继续留在三峰岭上,守护着他深爱的那片绿色的林海。

  三峰岭上22年的绿色坚守,芒芒林海因梦而绿,因梦而美。西山林场创造了连续36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佳绩,杜义标也20余年评为林场优秀护林员。

临武县:三峰岭上的绿色坚守-----记临武国营西山林场防火瞭望台护林员杜义标

66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