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补偿机制为野生动物养殖户托底纾困
(红网时刻)日前,湖南省政府发布文件,提出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对依规退出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给予一定补偿,对禁食后停止养殖的在养野生动物进行妥善处置,并公布了养殖户退出补偿及动物处置方案。这是地方首次明确给出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安排。首批补偿指导涵盖的物种包括竹鼠、果子狸、小鹿、眼镜蛇等14种物种,补偿标准从每公斤53元到2457元不等。
自疫情暴发以来,所有野生动物交易均被叫停,而在“全面禁野”政策发布之后,食用野生动物的养殖、交易等均为非法行为,各地现存的养殖野生动物面临退出难题。由于很多项目属于地方政府扶持、鼓励类型,甚至属于扶贫项目,养殖户的资本投入较大,一旦退出就会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甚或因遭遇亏损,而沦为贫困户。可见,给予养殖户合理的补偿,有助于解决退出问题,推进“全面禁野”工作的落实,也是在为养殖户纾解困境。
目前,我国各地人工饲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种类多达几百种,龟鳖类、毛皮动物、蛇类、鹿类、鳄鱼类、蛙类等养殖业已形成规模,食用动物产业的从业者约626.34万人,创造产值1250.54亿元。在名录发布之后,大量禁养野生动物遭到“冻结”,继续养殖又非法、又花钱,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部分养殖户被迫弃养、减少投食,诱发养殖野生动物的大量非自然死亡。
以近年来渐为人知的竹鼠养殖为例,在原农业部等七部门2014年发布的一份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中,竹鼠就被列为滇西边境片区可因地制宜发展的特种养殖。到2017年以后,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竹鼠养殖作为脱贫致富项目也得到政府扶持。根据相关统计估算,单就广西而言,目前约有10万竹鼠养殖户,竹鼠养殖存栏量1800万只左右,年产值保守估计达28亿元以上。
由此可见,每一个面临退出的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均牵涉到大量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置不当的话,就会衍生出失业、返贫等严重问题。因此,基于环境保护、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综合考虑,应尽量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解决养殖食用野生动物的存量问题,其中退出补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湖南省首开先河,率先发布补偿标准,得以稳定养殖户的人心,助力“全面禁野”稳妥落实。
需要认识到,退出补偿标准并未实现成本全覆盖,只是解了养殖户的燃眉之急,相当于投资止损,给养殖户吃了“定心丸”。最关键的步骤,则是尽快筹集财政资金,落实退出补偿金,让养殖户有序依规退出,妥善安置存量养殖野生动物,避免造成大量动物死亡。同时,各地要抓紧研究养殖户的转型、就业问题,防范返贫现象,以保障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