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莽山发展启示录
走进莽山,随处可见莽山松。它们或傲立山巅,或扎根涧底,或盘挂在峭壁悬崖,在岩缝中顽强生长,成就一片绿荫。
走进莽山,有幸结识莽山人。他们于困境中自力更生,在转型中勇于探索,奉献一代代青春年华,成就一番事业。
从1958年建立国营莽山林场,到如今的莽山国有林业管理局、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体合一”;从采伐与营林相结合到林业为本、水电固基、旅游腾飞;从连工资都发不出到全局总收入突破8000万元……莽山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历经60多年,莽山人不仅守住了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还探索出一条开发反哺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莽山林管局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为莽山发展史又添一枚绿色的勋章。
艰苦创业 敢为人先
莽山地处华南与华中、华东与西南交会的“十字路口”,拥有地球同纬度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型常绿阔叶林和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中国南方原始生态第一山”“湖南最大的生物基因库”“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
1958年,在莽山森林经营所的基础上,湖南省林业厅建立国营莽山林场。建场之初,林场1000多名干部职工满怀豪情,开山辟路、遇水架桥、修路建房、上山伐木。至成立保护区之前,莽山共采伐林木68万立方米,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形成了近3亿元固定资产,为莽山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经过20多年森工采伐,莽山可采森林资源日趋枯竭。加之全国天然林保护力度逐渐加大,禁伐政策相继出台,莽山林场站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怎么走?莽山人决定,不等、不靠、不要,逐步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二次创业,走水电开发、以电兴林之路。
莽山属南岭山地中山地貌,系骑田岭北支。南岭山脉受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地面切割作用强烈,海拔相对高差500-800米;又处于珠江流域北江二级支流长乐水的上游,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开发水电,莽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经过10多年艰苦奋战,莽山开发建设了一座中型水库、五级7座水电站和近100公里输电线路,年均发电8000多万千瓦时,直接收入近3000万元,成为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时代先锋。国营莽山林场也在此期间更名为郴州地区莽山林管局。 进入21世纪,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批准建立。莽山人第三次踏上了创业之路。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壮美的地质景观,利用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莽山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指导,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开发经营森林旅游。
建设基础设施,首先面临资金困难。莽山人勒紧裤带自己干!一名老职工回忆说,那些年,林管局职工每年只领8个月工资,其余全部支援景区建设。
多方筹措加上职工集资,莽山林管局先后筹资1.2亿元,开发了将军寨、天台山、猴王寨、湘粤峰四大景区。旅游购物、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旅游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实现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500多万元。莽山成为湖南省面向粤港澳地区展示生态保护的窗口、承接生态旅游的桥头堡。
莽山人凭借“山水”优势,以艰苦创业的作为、敢为人先的担当,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优先,产业反哺
保护与开发,历来是发展过程中辩证的矛盾统一体。但莽山在60多年的创业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二者的平衡点: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这是莽山林管局各项事业开展的基础和根本,也是莽山人始终秉持的初心,一代又一代莽山人为此献了青春献子孙,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莽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9.08%,仍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10万亩;栖息着356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40种,是莽山烙铁头、莽山后棱蛇等动物的模式产地;生长着222种蕨类植物、2180种维管束植物,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等19种。连续20多年无森林火灾,杜绝了盗伐盗猎行为。
水电与森林旅游开发获得的效益反哺生态保护事业,既破解了保护区经费短缺的难题,又使保护人员的工资、福利得以保障、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近年来,保护区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实施了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管理局站和配套工程建设等六大工程项目,基本保证了保护区用水、用电和通信覆盖等。
保护区组建了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立了森林防火联防联动机制;信息化建设已经启航;大型综合科学考察拉开序幕;保护区动态化巡护管理机制覆盖全局。2018年,在全国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管理综合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
一名保护一线职工道出了莽山人的心声:“为子孙后代守护青山绿水,为许多物种守护地球最后的家园,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不希望有那么一天,当我们的后代问起‘神奇动物在哪里”“神奇植物在哪里’时,我们只能回答‘在标本馆里’。”
理顺体制,再谱新篇
从省厅直属的国营林场,到地市管理的国有林业管理局,再到2016年正式下放宜章县管理,莽山林管局、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体制理顺,难题逐项破解,莽山的保护与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得益于国有林场改革,莽山林管局彻底解决了管理体制、单位性质、职工身份、财政保障、退休养老等问题, 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局职工1070人(在职490人、退休580人),其中210人专职从事保护工作。
2017年以来,莽山林管局各项收入突破80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历史欠发工资全部补齐;800套林棚区住房全面入住。引进旅游战略投资者——中景信公司,进一步拓宽森林旅游发展空间。
莽山的发展不仅让林业职工体会到收获感与幸福感,周边社区原住民也跟着沾光。旅游开发,吸纳了1000多名社区居民就业,并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产业逐渐兴起。2018年,保护区全面参与宜章县脱贫攻坚战略,100多名干部职工与周边3个乡镇26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258户脱贫。林管局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支持贫困村架桥修路、开办公益事业等,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社区原住民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同度与参与度大幅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19年,莽山以《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一方面,全面排查、整改保护区所有开发建设行为,强力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项目,制定了“史上最严”的政策,即一旦发现违规建设活动,所属辖区的主要负责人一律就地免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制定出台了《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旅游产业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森林康养、自然体验、科普教育方向转型。在发展空间上,保护区力求突破实验区集中开发的局限,将配套服务设施移出保护区,形成“资源核心吸引、外部多点服务”的发展格局。在发展途径上,探索“政府支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经营者投资核心产品、原住民积极参与社会分工”的发展模式,形成共生共荣、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