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烂市”的背后

湖南省林业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06-18 00:00 信息来源: 湖南省林业厅
  新西兰的“奇异果”价格节节攀升,在市场上大出风头之际,陕西猕猴桃的价格却从每公斤30元降到了3元以下。殊不知,“奇异果”的祖先是陕西的猕猴桃---- 1905年,新西兰从我国陕西引进猕猴桃开始试种,到1959年,猕猴桃以“奇异果”的名字开始形成新西兰一大产业,上世纪70年代,新西兰从陕西再次引进了一些新品种,并严格按照现代果品的要求种植和管理,80年代,“奇异果”逐步崛起国际水果市场,价格远远高于我国的猕猴桃,许多外国人记住了新西兰的“奇异果”,却不知奇异果的祖宗正是陕西的猕猴桃。
  陕西省是猕猴桃的故乡和主产地,紧依秦岭的陕西周至县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猕猴桃种檀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以上,是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也是农业部定点的全国惟一的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示范县。
  但是,今年春季在周至县的许多地方,随处可见一堆又一堆腐烂了的猕猴桃,让人嘘唏不已。看着冷库里的一箱箱猕猴桃迅速腐烂,许多冷库经营者心急如焚。
  周至县哑柏镇农民陈子恢拥有一座可贮果380多吨的冷库。去年秋季他早早就着手收购贮藏了几百吨猕猴桃,现在因为没有客商上门,冷库里的大部分果子腐烂变质,初步估算,老陈今年的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
  如坐针毡的不只陈子恢,今年,周至全县的500多座大小冷库的经营者,绝大多数都因猕猴桃大量积压腐烂,导致血本无归。
  为何曾经叱咤市场的周至猕猴桃会落得今日这般光景呢?
  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周至冷藏猕猴桃今年之所以血本难归,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外省猕猴桃产量增加,分散了周至的客流,降低了周至果子的市场占有率,而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滥用大果灵。近两年,由于不少冷库收购贮存的是浸用大果灵的猕猴桃,导致猕猴桃的品质下降,易于腐烂,使得许多客商和消费者对猕猴桃的质量产生了怀疑,不再来周至购果了,大果灵真害人呀……”
  猕猴桃原为秦岭山区的一种野生果,后经人工培育成功后,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上世纪90年代初,当周至农民种植的猕猴桃在水果市场上市后,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售价也节节攀升,扶摇直上,1995年--1997年,国内市场上每公斤猕猴桃售价在30元以上,尽管如此,猕猴桃仍供不应求。
  但从1996年开始,多种激素类“大果灵”开始流入周至的猕猴桃种植区并很快在果农中风行。大果灵又称膨大剂,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将其掺上水往猕猴桃幼果浸蘸之后,猕猴桃果个猛增,果形丰满,十分诱人,且成熟期提前,亩产增加。但用过大果灵的猕猴桃却改变了原有的自然风味,果实肉粗、水多、味淡、香味消失、酸甜比例失调、食用口感下降、容易腐烂,同时使果树树龄及盛果期大大缩短。而未浸用大果灵的天然猕猴桃,虽然味道鲜美,耐于贮藏,但果形较小,果色发黄,中吃不中看。
  由于浸用过大果灵的猕猴桃口味不佳,口感不正,不易存放,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而购买其它水果,猕猴桃市场渐呈萎缩之势,从1998年开始,由于受猕猴桃面积递增、质量下降的影响,国内市场猕猴桃的价格大幅下跌,由鼎盛期的每公斤30元以上跌至近两年的每公斤3元以下。与此同时,2001年以来,在各地市场,猕猴桃“大果”已逐渐被列入了“黑名单”,销路越来越窄,购买量越来越小。
  为了遏止大果灵给猕猴桃产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促进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从1998年开始,周至县委、县政府即制定多项措施,禁止使用大果灵。县上曾组织县乡干部深入村组,包村包户,查禁收缴和杜绝使用大果灵;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县大果灵经销市场进行全面清理,教育经销商拒售大果灵……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杜绝大果灵的工作仍然障碍重重,问题多多---- 一是查禁大果灵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依据。使用大果灵和催熟剂、防腐剂等激素药物生成的“激素水果”味道平淡,口感不佳,且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尚未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类激素药物。
  二是查禁大果灵难以形成合力。近几年来,受周至猕猴桃产业大发展的带动,与周至毗邻的几个县的农民亦大量种植猕猴桃。但是,在周至大力查禁大果灵的同时,周边一些县的果农却继续大量使用大果灵。由于周至猕猴桃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周至近几年查禁大果灵使猕猴桃品质提升,信誉提高,所以,邻县生产的猕猴桃纷纷假以周至猕猴桃的包装出售,从而导致周至猕猴桃在查禁大果灵之后仍然饱受“不白之冤”,价格难以回升。在价格持续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产量就成了果农增收的有效途径,许多果农觉得大果灵虽有害于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但自家不用他人仍在使用、本县禁用但邻县仍在使用,谁不用谁吃亏,于是,周至的查禁大果灵工作时现反弹。
  三是市场引导信号扭曲。由于消费者在购买猕猴桃时缺乏相关常识,普遍喜欢购买浸用过大果灵的猕猴桃“大果”,所以果商在收购猕猴桃时,虽明知“大果”质劣味差,也多以高价收购“大果”,导致近几年在猕猴桃产区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怪象:每年果品销售季节,个头大、成熟早的“大果”早已高价售空,而响应政府倡导、未使用大果灵的果农生产的“小果”仍大量堆积。
  好在情况正在转变。就在浸用大果灵的猕猴桃“大果”在市场逐渐受到冷落的同时,前两年曾经饱受委屈的猕猴桃“小果”开始重新让市场认可,少数眼光长远、自觉抵制大果灵的农户开始尝到了无公害果品的甜头----韩福利是周至县永济镇永红村党支部书记,从1998年开始,他就向村民大力宣传禁止使用大果灵,倡导生产无公害产品。在韩福利的带动下,全村95%以上的果农参加了他创办的无公害猕猴桃基地联合体,实施标准化种植。由于该村的猕猴桃口感鲜美,贮存期长,因而声名远扬,2000年--2001年,陕西华圣公司、西安秦美公司包销了该村的全部猕猴桃,出口欧美市场。2002年6月,日本、泰国的客商慕名来到永红村签订合同,以每公斤2.1--2.9元的价格订单收购了260多亩尚未成熟的猕猴桃。
  2002年,周至县与陕西格瑞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2万亩有机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三年建成。
  周至果农苏有康自己筹资兴建了两座冷库,近两年,当别的冷库经营者大量购进猕猴桃“大果”牟取暴利时,他坚持只收购未施用大果灵的“小果”,而且,他在猕猴桃上全部贴上质量信誉卡,向客商承诺:如果自己冷库售出的果子质量有问题,凭卡包换,并赔偿一切损失。信誉生金,今年,当许多冷库的猕猴桃无人问津、大量烂掉时,苏有康经营的两座冷库的果子早早被客商抢购一空……
  尽管在大果灵曾风靡一时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事例很少很少,但在当前猕猴桃市场愁云一片的情况下,这些事例无疑是宝贵的“亮点”,并开始影响和教育着越来越多的果农作出正确的选择。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乍一看,猕猴桃“烂市”的表面原因是周边竞争激烈,果农滥施“大果灵”造成市场猕猴桃声誉下降。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想至少还有两种:
  一、对猕猴桃培植技术缺少研究推广,品种缺乏改良更新。新西兰的“奇异果”如果没有改良,现在还跟陕西的猕猴桃一模一样,我想也不会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步步走高。猕猴桃的故乡能不能培育出一种“中吃又中看”的品种呢?有关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其实这也是拓展经营渠道、增加经营收入的一条途径,既利农又利己。
  二、市场管理不当,假冒伪劣猕猴桃盛行使得一个有可能成为世界名牌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内都没能达到理想的知名度,一个有机会做大的产业就这样坐失良机。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工作呢?要么是地方保护主义使他们一叶障目,要么是不作为的官僚、懒惰思想助长了市场的混乱。
  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猕猴桃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水果之一,深受消费者追捧,又因其适生区很少,总产量不大,市场远未饱和,作为猕猴桃的一大主产国,目前我国猕猴桃总面积只有62万亩,市场前景仍然十分广阔。新西兰“奇异果”的走俏,展示着猕猴桃产业的美好前景。
  有人说,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赚钱的经营者。诚哉此言。只要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配合品种的培优提纯,积极实施质量兴果和品牌带动战略,再注重培育水果加工业的发展,猕猴桃产业振兴的日子一定为期不会太远。但是光一个周至县这样做不行,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猕猴桃产区都这样做,这个产业才会有希望。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 img src=""/>

猕猴桃“烂市”的背后

672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