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6-12 00:00
信息来源:
食用菌已成为山东省农业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循环经济的高效、生态、特色型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三农”工作时,曾专门视察了定陶县食用菌生产基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自省食用菌工作站及省食用菌协会成立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广大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食用菌协会、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和省食用菌工作站充分发挥其调控、带动作用,立足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食用菌已发展为山东省种植业中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农村第六大产业。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32万吨,比2001年增加60万吨,增幅达83.3%;总产值44.70亿元,比2001年增加28.28亿元,增幅达107.9%;出口创汇12236万美元,比2001年增加7373万美元,增幅151.6%。2001年至今,我省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价格平均年增幅达10%以上,成交量连年上升,截至目前,菇农年户均增收8000元。涌现出了一批如莘县、定陶、惠民、新泰、邹城、武城、牟平等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的食用菌主产大县和菇农人均纯收入5800多元的枣庄市台儿庄前程村等生产先进村,为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省17市139个县(市、区)中,已有70%的县(市、区)重点发展了食用菌生产,30%的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食用菌栽培总面积由2001年的9000万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16250万平方米,其中,大宗品种如平菇稳中有升,栽培面积6804万平方米,较2001年增幅56.6%,双孢菇3194万平方米,增幅84.3%,香菇2624万平方米,增幅65.2%,草菇826万平方米,增幅78.8%,金针菇1358万平方米,增幅45.7%,黑木耳398万平方米,增幅76.1%,珍稀菇类1046万平方米,增幅120%。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由2001年的500个发展为目前的2050个,消耗各类作物秸秆由2001年的11.86亿公斤增至目前的22.13亿公斤。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我省食用菌生产管理和产品贮藏、加工水平日益提高,采收品加工率占整个菌品市场的90%以上,而上市的鲜品大都是在不影响其风味、营养的情况下经各种贮藏工艺处理的,一般都可保鲜3-8天,甚至10天左右商品性质仍然良好,大大延长了保藏期,提高了商品价值。加工品达标率连年上升,目前高达77.8%,高出国家质检总局普查12.3个百分点,并在保持了菌品的独特风味和自身丰富营养的同时,又创出了各具特色的菌品知名品牌,如“九发”牌、“马力”牌双孢菇、“益智”牌、“七河”牌香菇等,这些产品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信誉,直销台湾、香港、日本、韩国、越南,并远销俄罗斯、德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特色鲜明。近几年来,随着“南菇北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山东省食用菌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更接近人类营养、健康需求和生活习惯的种类不断得以选育推广,如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灵芝、天麻等;二是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大宗和珍稀菇类发展速度不等。全省各地的双孢菇、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大宗菇类发展稳步增长,优质花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滑子菇、姬松茸等珍稀品种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惠民县的白灵菇、莘县的杏鲍菇、夏津县的鸡腿菇等,综合效益都比普通品种高出一倍以上。三是不断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系列新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选育了如莒县的“莒州5号”黑木耳、文登的“昆香1号、昆香2号、昆香3号”香菇、台儿庄“仙芝”牌平菇、鸡腿菇等适合本地栽培的种类并不断探索,其抗病性、适应性等优良性能不断提高,分别获省、市级科技进步等奖项。同时,根据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全省形成了以惠民、栖霞为中心的鲁北、鲁东香菇主产区,以莘县、定陶为中心的鲁西双孢菇主产区,以潍坊、淄博为中心的鲁中金针菇主产区,以费县、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黑木耳主产区,以济南、泰安为中心的珍稀菇类鲁中主产区,以台儿庄、滕州为中心的鲁南平菇主产区等六大具特色品种结构的主要产业带。
3、科技兴菌深入人心,科研硕果累累。随着菌业的蓬勃发展,菌业科技的无穷力量和重要作用逐步显露出来,各地政府和从业者都把科技兴菌放在首位,技术推广与普及体系逐步健全,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的传播、普及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栽培模式从单纯的一层式覆土、袋栽到目前的标准化层架式,从简陋竹棚、窑洞到标准化生产大棚,生产设施设备齐全。菇农、基地、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省有2万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其中具高级职称700余人、中级职称3000余人,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的协会、基地、企业及生产大户。全省80%的菇农生产技术成熟。同时,各地适时围绕制约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立项、攻关与实施。“山东省食用菌科技示范县建设工程”、“食用菌优质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真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开发”、“林菌间作技术路线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及多糖提取、成果推广、循环经济、农业良种产业化等一批课题项目相继投入实施,有些项目通过了省级或国家级验收并取得奖项。2003年,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联合实施了“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带动了全省300万农民致富。
4、龙头企业迅速迭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来,山东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内80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禾菇菜有限公司、邹城华源食品有限公司、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绿禾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惠民中惠食品公司、天绿食用菌加工厂、孙武菌业有限公司、环球食用菌有限公司,文登文泰食品有限公司、山大食品有限公司、文登市口子香菇加工厂等20余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均在5000吨以上,吸收劳动力2万余人,其产品鲜菇、盐渍、罐头、菇干等近10个系列30多个花色品种直销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达27.71亿元,出口创汇达5875万美元。同时,运用“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之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菌种的选育、栽培、成品、加工到销售出口,菇农销路畅通,公司货源稳定,加工产品质量可靠,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和完善,食用菌的出口品种、数量进一步上升。
5、菌政管理逐步加强,各项服务优质高效。进一步理顺了食用菌管理体制,食用菌生产的主产市、县均建立了相应的食用菌管理机构,部分成立了食用菌工作站或食用菌管理办公室。14个科技示范县还专门成立了分管县长或市长任组长、主管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农业和科技部门靠上抓,指定管理和技术人员具体抓。各地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当地菌业发展,如苍山县人民政府出台了红头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蘑菇生产的意见》、《关于全县食用菌生产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关于加快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意见》、《苍山县2004年食用菌发展计划》、《苍山县食用菌发展五年规划》等,新泰的土地流转、鼓励政策(市政府每年都安排专款用于对先进乡镇办事处的表彰奖励)、土地换项目等优惠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食用菌协会积极组织各种大型行业活动,搭建合作平台,进行思路沟通、信息传递、经验介绍、产品展销、供需见面,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如省食用菌协会联合省食用菌工作站先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省食用菌技术培训班暨食用菌基地开发论证会”、“山东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暨食用菌经贸洽谈会”及“山东省‘九发’杯首届食用菌烹饪大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很好地促进了生产与贸易,对加快我省产业化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协会还通过刊物、杂志、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传递行业信息,准确及时可靠,来源渠道多样化,生产、加工、经营者能够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和了解市场动态、消费走势,品种的选择、生产、加工、经营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因缺乏技术支撑和生产针对性而造成的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部门可通过信息服务系统了解兄弟地区的成功范例,依据本地实际做出规划和安排,制订优惠政策等支持产业发展,提高本地农村经济增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另外,对扩大产业宣传、引导大众消费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省食用菌工作站及省食用菌协会成立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广大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食用菌协会、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和省食用菌工作站充分发挥其调控、带动作用,立足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食用菌已发展为山东省种植业中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农村第六大产业。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32万吨,比2001年增加60万吨,增幅达83.3%;总产值44.70亿元,比2001年增加28.28亿元,增幅达107.9%;出口创汇12236万美元,比2001年增加7373万美元,增幅151.6%。2001年至今,我省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价格平均年增幅达10%以上,成交量连年上升,截至目前,菇农年户均增收8000元。涌现出了一批如莘县、定陶、惠民、新泰、邹城、武城、牟平等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的食用菌主产大县和菇农人均纯收入5800多元的枣庄市台儿庄前程村等生产先进村,为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省17市139个县(市、区)中,已有70%的县(市、区)重点发展了食用菌生产,30%的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食用菌栽培总面积由2001年的9000万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16250万平方米,其中,大宗品种如平菇稳中有升,栽培面积6804万平方米,较2001年增幅56.6%,双孢菇3194万平方米,增幅84.3%,香菇2624万平方米,增幅65.2%,草菇826万平方米,增幅78.8%,金针菇1358万平方米,增幅45.7%,黑木耳398万平方米,增幅76.1%,珍稀菇类1046万平方米,增幅120%。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由2001年的500个发展为目前的2050个,消耗各类作物秸秆由2001年的11.86亿公斤增至目前的22.13亿公斤。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我省食用菌生产管理和产品贮藏、加工水平日益提高,采收品加工率占整个菌品市场的90%以上,而上市的鲜品大都是在不影响其风味、营养的情况下经各种贮藏工艺处理的,一般都可保鲜3-8天,甚至10天左右商品性质仍然良好,大大延长了保藏期,提高了商品价值。加工品达标率连年上升,目前高达77.8%,高出国家质检总局普查12.3个百分点,并在保持了菌品的独特风味和自身丰富营养的同时,又创出了各具特色的菌品知名品牌,如“九发”牌、“马力”牌双孢菇、“益智”牌、“七河”牌香菇等,这些产品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信誉,直销台湾、香港、日本、韩国、越南,并远销俄罗斯、德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特色鲜明。近几年来,随着“南菇北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山东省食用菌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更接近人类营养、健康需求和生活习惯的种类不断得以选育推广,如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灵芝、天麻等;二是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大宗和珍稀菇类发展速度不等。全省各地的双孢菇、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大宗菇类发展稳步增长,优质花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滑子菇、姬松茸等珍稀品种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惠民县的白灵菇、莘县的杏鲍菇、夏津县的鸡腿菇等,综合效益都比普通品种高出一倍以上。三是不断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系列新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选育了如莒县的“莒州5号”黑木耳、文登的“昆香1号、昆香2号、昆香3号”香菇、台儿庄“仙芝”牌平菇、鸡腿菇等适合本地栽培的种类并不断探索,其抗病性、适应性等优良性能不断提高,分别获省、市级科技进步等奖项。同时,根据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全省形成了以惠民、栖霞为中心的鲁北、鲁东香菇主产区,以莘县、定陶为中心的鲁西双孢菇主产区,以潍坊、淄博为中心的鲁中金针菇主产区,以费县、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黑木耳主产区,以济南、泰安为中心的珍稀菇类鲁中主产区,以台儿庄、滕州为中心的鲁南平菇主产区等六大具特色品种结构的主要产业带。
3、科技兴菌深入人心,科研硕果累累。随着菌业的蓬勃发展,菌业科技的无穷力量和重要作用逐步显露出来,各地政府和从业者都把科技兴菌放在首位,技术推广与普及体系逐步健全,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的传播、普及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栽培模式从单纯的一层式覆土、袋栽到目前的标准化层架式,从简陋竹棚、窑洞到标准化生产大棚,生产设施设备齐全。菇农、基地、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省有2万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其中具高级职称700余人、中级职称3000余人,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的协会、基地、企业及生产大户。全省80%的菇农生产技术成熟。同时,各地适时围绕制约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立项、攻关与实施。“山东省食用菌科技示范县建设工程”、“食用菌优质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真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开发”、“林菌间作技术路线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及多糖提取、成果推广、循环经济、农业良种产业化等一批课题项目相继投入实施,有些项目通过了省级或国家级验收并取得奖项。2003年,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联合实施了“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带动了全省300万农民致富。
4、龙头企业迅速迭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来,山东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内80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禾菇菜有限公司、邹城华源食品有限公司、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绿禾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惠民中惠食品公司、天绿食用菌加工厂、孙武菌业有限公司、环球食用菌有限公司,文登文泰食品有限公司、山大食品有限公司、文登市口子香菇加工厂等20余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均在5000吨以上,吸收劳动力2万余人,其产品鲜菇、盐渍、罐头、菇干等近10个系列30多个花色品种直销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达27.71亿元,出口创汇达5875万美元。同时,运用“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之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菌种的选育、栽培、成品、加工到销售出口,菇农销路畅通,公司货源稳定,加工产品质量可靠,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和完善,食用菌的出口品种、数量进一步上升。
5、菌政管理逐步加强,各项服务优质高效。进一步理顺了食用菌管理体制,食用菌生产的主产市、县均建立了相应的食用菌管理机构,部分成立了食用菌工作站或食用菌管理办公室。14个科技示范县还专门成立了分管县长或市长任组长、主管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农业和科技部门靠上抓,指定管理和技术人员具体抓。各地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当地菌业发展,如苍山县人民政府出台了红头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蘑菇生产的意见》、《关于全县食用菌生产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关于加快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意见》、《苍山县2004年食用菌发展计划》、《苍山县食用菌发展五年规划》等,新泰的土地流转、鼓励政策(市政府每年都安排专款用于对先进乡镇办事处的表彰奖励)、土地换项目等优惠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食用菌协会积极组织各种大型行业活动,搭建合作平台,进行思路沟通、信息传递、经验介绍、产品展销、供需见面,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如省食用菌协会联合省食用菌工作站先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省食用菌技术培训班暨食用菌基地开发论证会”、“山东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暨食用菌经贸洽谈会”及“山东省‘九发’杯首届食用菌烹饪大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很好地促进了生产与贸易,对加快我省产业化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协会还通过刊物、杂志、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传递行业信息,准确及时可靠,来源渠道多样化,生产、加工、经营者能够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和了解市场动态、消费走势,品种的选择、生产、加工、经营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因缺乏技术支撑和生产针对性而造成的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部门可通过信息服务系统了解兄弟地区的成功范例,依据本地实际做出规划和安排,制订优惠政策等支持产业发展,提高本地农村经济增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另外,对扩大产业宣传、引导大众消费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