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长成“优势产业”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7-27 00:00
信息来源:
秦岭真是果业宝地,北麓周至把猕猴桃请出深山做成产业,南麓城固也把柑桔种出了名,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柑桔之乡”称号,一个极具后发优势的产业正在陕南崛起。
在城固县桔园镇镇长尚任杰陪同下,采访组一行乘车沿着正在修建中的“M”形观光公路颠簸前行。突然,一片浩瀚无边、连绵起伏的碧绿“桔海”映入眼帘,丝丝凉意顿从心生。尚任杰笑着说:“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桔园,有3万多亩呢。到秋天时满园红桔更加喜人!”据他介绍,有柑桔专家在这里感叹,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还能生产品质优良的柑桔,产量比世界平均单产高出一倍以上,简直是奇迹!
“这里也是我国最早种柑桔的地区之一。”县高级农技师向庆德告诉记者,城固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区,北有巨大的秦岭山体阻挡着西北寒流入侵,南有蜿蜒的巴山使暖湿气流不能长驱直入,所以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小气候”。所以该地区种植柑桔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史书就有“蜀汉江陵千树桔”的记载,至宋代,城固已是全国13处朝贡柑桔的地方之一,“桔乡”美称也就流传下来了。
然而,多少年来,种柑桔并没有让农民富裕起来。至改革开放前,城固全县桔园仍不过两千余亩,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今天,这种情况在桔园镇开始得到改变。
在远山近岭的“桔海”中散落着一座座红顶灰墙的小楼,那都是富裕起来的桔农们近些年盖起来的。说话间,汽车停在了一座三层小楼前,这是该镇西营村四组桔农张小明家。看到记者到来,张小明又切西瓜又倒水,女主人陈雪雁则拉着记者在这座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小楼上上下下参观。张小明家有4亩桔园,去年卖桔子挣了2.5万元。他家还是个“土代办点”,每年要替延安、榆林等地的客商代收600多吨的柑桔,又可以挣7000多元,年收入总共3万多。“你是村里的富户吗?”记者问。陈雪雁赶紧摆摆手:“太一般了,98%的人家都盖了新房,比我家富裕的人多着哪。”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固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依靠这里独特的自然禀赋,陕南农民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发展优势产业。他们在充分研究历史并广泛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决定将发展柑桔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势推进。县果业局副局长苏龙安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科技先行”了。以前种柑桔不能致富,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得粗放,不讲科技,为此县里自1992年起先后组建了柑桔研究所、柑桔育苗场、示范园艺场、技术指导站等机构,将科研、示范与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
据介绍,在迅速增加种植面积的同时,城固县三次大规模地推广从国外引进早熟优良品种,并派驻技术人员在果园蹲点指导果农掌握现代园艺管理技术,从而彻底转变了过去广种薄收,品质差、效益低的被动局面。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经形成了沿秦岭南坡绵延近10公里的柑桔种植带,总面积达到13万亩,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柑桔基地,优质品种在90%以上,年产量达到15万吨,一跃成为县农业的最大产业。主导产品宫川、兴津等三个品种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果品,5万亩柑桔园顺利通过国家绿色果品基地认证,拿到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在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500亩“陕南柑桔脱毒苗木繁育基地”,记者见到了公司总经理刘永安,他指着郁郁葱葱的种苗说:“柑桔卖得好,品质是关键。我们公司作为县销售柑桔产品的最大龙头企业,从源头抓产品质量,比如今年就提供300多万株良种让农民种优汰劣。”
县委书记王永现介绍说,政府职能部门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把关也非常严格。县里还成立了柑桔专家组、柑桔产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农资供应服务部等机构,基本形成了常年为桔农提供优质服务的产业服务体系。
为了把好柑桔卖得更好更远,城固县已举办多届柑桔节,还建起了“城固柑桔信息网站”,全面推介产品,提供产品特点、产量、价格等信息服务,特别是打出了“早熟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时间上的“先发优势”。记者在张小明家采访时,他刚刚接到榆林客商的电话,问今年发货的时间。张小明说:“城固柑桔比南方的柑桔早熟一个多月,这个市场空当可挣钱了。”
由于独特自然条件所造就的陕南柑桔口味酸甜适中,再加之渐趋成熟的销售手段,城固柑桔越卖越好,2005年生产的15万吨柑桔成熟不到两个月就销售一空,畅销我国2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欧洲等地。记者采访还得知,城固柑桔产业产值达2.6亿元,已经占农业总收入的30%,拉动相关产业所带来的产值在4亿元左右。主产乡镇桔农仅柑桔人均收入就达到1400多元,近年来涌现出一批10万元、50万元,甚至百万元的种植、营销大户。
代县长刘双耀说,“十一五”期间,城固柑桔的面积将扩大到25万亩,其主攻方向是培育“有机”柑桔,冲刺国内外高端市场,此外还要不断拉长它的产业链。
在城固县桔园镇镇长尚任杰陪同下,采访组一行乘车沿着正在修建中的“M”形观光公路颠簸前行。突然,一片浩瀚无边、连绵起伏的碧绿“桔海”映入眼帘,丝丝凉意顿从心生。尚任杰笑着说:“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桔园,有3万多亩呢。到秋天时满园红桔更加喜人!”据他介绍,有柑桔专家在这里感叹,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还能生产品质优良的柑桔,产量比世界平均单产高出一倍以上,简直是奇迹!
“这里也是我国最早种柑桔的地区之一。”县高级农技师向庆德告诉记者,城固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区,北有巨大的秦岭山体阻挡着西北寒流入侵,南有蜿蜒的巴山使暖湿气流不能长驱直入,所以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小气候”。所以该地区种植柑桔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史书就有“蜀汉江陵千树桔”的记载,至宋代,城固已是全国13处朝贡柑桔的地方之一,“桔乡”美称也就流传下来了。
然而,多少年来,种柑桔并没有让农民富裕起来。至改革开放前,城固全县桔园仍不过两千余亩,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今天,这种情况在桔园镇开始得到改变。
在远山近岭的“桔海”中散落着一座座红顶灰墙的小楼,那都是富裕起来的桔农们近些年盖起来的。说话间,汽车停在了一座三层小楼前,这是该镇西营村四组桔农张小明家。看到记者到来,张小明又切西瓜又倒水,女主人陈雪雁则拉着记者在这座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小楼上上下下参观。张小明家有4亩桔园,去年卖桔子挣了2.5万元。他家还是个“土代办点”,每年要替延安、榆林等地的客商代收600多吨的柑桔,又可以挣7000多元,年收入总共3万多。“你是村里的富户吗?”记者问。陈雪雁赶紧摆摆手:“太一般了,98%的人家都盖了新房,比我家富裕的人多着哪。”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固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依靠这里独特的自然禀赋,陕南农民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发展优势产业。他们在充分研究历史并广泛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决定将发展柑桔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势推进。县果业局副局长苏龙安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科技先行”了。以前种柑桔不能致富,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得粗放,不讲科技,为此县里自1992年起先后组建了柑桔研究所、柑桔育苗场、示范园艺场、技术指导站等机构,将科研、示范与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
据介绍,在迅速增加种植面积的同时,城固县三次大规模地推广从国外引进早熟优良品种,并派驻技术人员在果园蹲点指导果农掌握现代园艺管理技术,从而彻底转变了过去广种薄收,品质差、效益低的被动局面。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经形成了沿秦岭南坡绵延近10公里的柑桔种植带,总面积达到13万亩,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柑桔基地,优质品种在90%以上,年产量达到15万吨,一跃成为县农业的最大产业。主导产品宫川、兴津等三个品种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果品,5万亩柑桔园顺利通过国家绿色果品基地认证,拿到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在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500亩“陕南柑桔脱毒苗木繁育基地”,记者见到了公司总经理刘永安,他指着郁郁葱葱的种苗说:“柑桔卖得好,品质是关键。我们公司作为县销售柑桔产品的最大龙头企业,从源头抓产品质量,比如今年就提供300多万株良种让农民种优汰劣。”
县委书记王永现介绍说,政府职能部门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把关也非常严格。县里还成立了柑桔专家组、柑桔产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农资供应服务部等机构,基本形成了常年为桔农提供优质服务的产业服务体系。
为了把好柑桔卖得更好更远,城固县已举办多届柑桔节,还建起了“城固柑桔信息网站”,全面推介产品,提供产品特点、产量、价格等信息服务,特别是打出了“早熟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时间上的“先发优势”。记者在张小明家采访时,他刚刚接到榆林客商的电话,问今年发货的时间。张小明说:“城固柑桔比南方的柑桔早熟一个多月,这个市场空当可挣钱了。”
由于独特自然条件所造就的陕南柑桔口味酸甜适中,再加之渐趋成熟的销售手段,城固柑桔越卖越好,2005年生产的15万吨柑桔成熟不到两个月就销售一空,畅销我国2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欧洲等地。记者采访还得知,城固柑桔产业产值达2.6亿元,已经占农业总收入的30%,拉动相关产业所带来的产值在4亿元左右。主产乡镇桔农仅柑桔人均收入就达到1400多元,近年来涌现出一批10万元、50万元,甚至百万元的种植、营销大户。
代县长刘双耀说,“十一五”期间,城固柑桔的面积将扩大到25万亩,其主攻方向是培育“有机”柑桔,冲刺国内外高端市场,此外还要不断拉长它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