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煌香草兰种植技术造福一方百姓
湖南省林业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5-05 00:00
信息来源:
湖南省林业厅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用“金手指”,把粗糙的菠萝叶“点化”成漂亮的服装、把令人生怖的毒药“点化”成治病的良药……看看科学家们陆续推出的高科技成果,是否比看科幻片还要精彩?
科学家“点石成金”
帮助农民“拔穷根”
香草兰种植技术造福一方百姓
把双脚深深地扎在泥土里,27年扎根农村不挪窝,为的是帮助农民“拔穷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及其科研团队的故事在今年“五一”期间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
王庆煌院长及其科研团队的故事,要从香草兰的种植和研发说起。
香草兰是名贵的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上世纪80年代,国际市场上香草兰商品干豆荚每公斤价格高达100多美元,而国内对香草兰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海南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从斯里兰卡引进了香草兰,但种了20多年,引进的香草兰既不开花,也不结荚。1984年,刚刚走出校门的王庆煌,进入香草兰栽培技术课题组。
香草兰花朵结构特殊,自然状态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为弄清香草兰人工授粉规律,王庆煌把被子抱到香草兰基地,不分昼夜地观察。他枕边放个小闹钟,每隔一小时起来观察一次,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田地里蚊虫厉害,抹上避蚊油都不管事,隔着衣裤咬得他浑身流血水,久而久之,他浑身结满了厚厚的痂,加上风吹日晒,一个年轻小伙子看上去老了20岁。
经过3年的摸索,王庆煌终于发现了香草兰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上午6时半至11时,并且发明了简易授粉方法——签拨手压法,授粉成功率达95%以上。
接下来,王庆煌奔波在基地和实验室之间,潜心研发对香兰草规模化引种试种及人工荫棚栽培。整整六年,终于在1993年取得成功,当年香草兰干豆荚收获达到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300—405公斤/公顷的水平。海南万宁兴隆镇很多农民靠香草兰一年能赚十万元,他们盖了小楼,命名“香草兰楼”,有不少农民还买了小汽车。
用菠萝叶提取纤维制作衣服
从菠萝叶中提取出优质植物纤维,经加工可制成衬衣、T恤、袜子等,具有吸湿透气、爽滑柔软、直挺不起皱、易干不贴身和天然杀菌等优点。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机所就开始进行菠萝叶纤维机械提取工艺技术与菠萝叶综合利用研究,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多项科研专项和中菲政府科技合作项目。近年来,通过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成功开发出菠萝叶纤维麻条、麻绒等新型纺织材料和菠萝叶纤维面料、袜子、T恤、衬衣等科技新产品。经国家农业部鉴定,其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关键设备获两项国家专利。利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从菠萝叶中提取可用的纤维,还可以从甘蔗、香蕉茎杆中提取,适用的地域范围更广了。
“我们先从菠萝叶中提取出菠萝叶原纤维,通过技术再提取出纤维麻条,原纤维粗糙比较硬,而这种纤维麻条已经很细也很柔软,韧性也非常好,对纤维麻条进行加工,就制成了混纺布和纯纺布,用这些混纺布或者纯纺布就可以制成衣服、袜子等。”据农机所所长张劲介绍,菠萝叶富含叶脉纤维,俗称菠萝麻,是一种纯天然的优质热带植物纤维。菠萝叶纤维生物组织内部特殊的超细微孔疏松结构,具有较一般麻更快速吸收和蒸发水分的性能,因此,菠萝叶纤维又是一种天然保健纺织材料,经加工处理后,柔软度好,强度比棉花还高。海南岛菠萝种植面积近百万亩,菠萝麻纺织产品研制成功,将为海南热带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创出一条新路。
据介绍,采用菠萝叶这种热带农业的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的衣物的通风透气性比棉织品更好一些,穿起来柔软舒适,而且成本很低。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用剩的叶渣可以制成饲料、有机肥,还可以利用叶渣发酵生成沼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很好地发展了循环经济。
橡胶林里的“丢腰刀革命”
魏小弟、罗世巧等橡胶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橡胶割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海南许多胶农所熟知,他们被胶农视为老朋友。为指导农民,有时候专家们会顺着大梯子爬到20多米高的橡胶树顶端。
“看到农民因为不懂新技术,把胶树割坏、割死,我们太心疼了!”除了常年在农村开设培训班以外,由橡胶专家组成的小分队还在农村培养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带动全村农民学科技。
他们研究出了橡胶树的气刺微割技术。割胶时,在上方设置一个密封着乙烯利的气室,在下方用一根胶管插在橡胶树上,乳白色的胶乳就从管中涓涓流进塑料袋中。
魏小弟说:“如果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那么将掀起‘丢腰刀革命’,工人再也用不着挑胶灯早起割胶了。”为了让这个梦想早日实现,每天凌晨三四点,小分队队员就与胶工一起出工,采集测量数据,胶林里,他们头顶着点点昏黄的胶灯越走越远,天色也渐渐变亮。
据橡胶研究所研究员罗世巧介绍,这一技术已经在云南省2万亩的胶林推广,那里的树木高大,耗工较多,每个树位一般要割8、9个小时才能割完,而推广这项技术后,2个小时就可以割完。海南农垦系统今年有望在50万株胶林中实施“丢腰刀革命”,推广这一技术。
见血封喉汁液有抗癌新用途
见血封喉为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树种之一。在古代,黎族人民打猎时用其汁液制作箭毒。而今,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戴好富博士的研究组,发现见血封喉汁液的提取物具有强抗肿瘤活性。
接着,他们在活性筛选指导下,从见血封喉汁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强心苷类化合物,其中的10个化合物对慢性髓原性白血病细胞、人胃癌细胞、人肝癌细胞和人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均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他们对这一研究结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研究结果将为见血封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针对海南省丰富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戴好富博士带领其研究组对分布于海南的热带药用植物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筛选,迄今为止,已发现十余种具有强抗肿瘤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并先后对4种红树林植物、见血封喉、牛角瓜、沉香、海南龙血树和槟榔等植物中的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两种海南红树植物卤蕨和瓶花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这一成果获得2008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此外,他们还先后从牛角瓜枝条中发现2个新的强抗肿瘤活性的强心苷,从海南龙血树茎中发现抗肿瘤活性的查耳酮,还从槟榔果中发现了抗肿瘤活性的物质。上述研究结果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这对于合理利用海南热带药用植物,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薯杆成为农民最爱的礼物
木薯是世界上5亿以上人口赖以生存的食粮,同时也是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的来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木薯品种较为单一,而且退化严重,大量木薯需要进口。为了提高木薯的产量,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木薯科研工作者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党组书记、国家木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开绵风趣地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木薯二传手,二十年来,他干的就是研制木薯新品种、教农民种木薯的二传手活儿。“这活我越干越起劲,因为随着木薯新品种的开发,木薯产量越来越高。20年前,木薯产量为每亩1吨,而现在,大田木薯亩产量高达6.2吨,平均产量2吨多。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我们科技工作者也没白费劲,越来越牛。”
李开绵说,想起刚推广新品种木薯那会儿,可费劲了,去村里推广的时候,不懂普通话的老人说技术员们都是骗子,拿不好的木薯来骗他们的。技术员们磨破了嘴皮,拿出肥料给村民免费试用,付给他们试验工钱,让他们试种,说了半天,才有几个农民愿意种,但是谁都不敢多种,最多种一两分地。到了木薯收获的季节,新品种的产量大出乎村民的意料。本地木薯个头小,产量也少,新品种个大了,产量也高。对比如此鲜明,新品种一夜之间红了起来。2002年,薯种一时走俏,农民争抢新品种。那时候,农民朋友走亲戚串门,最受欢迎的礼物竟然是木薯杆。当时白沙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木薯杆。”
农民种木薯挣了钱,发了财,请李开绵去当“木薯老板”,他摇摇头说“我的心在科研上。”他主持的木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木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育成了华南5号、华南6号等多个优秀木薯新品种,在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等地成功推广。
科学家“点石成金”
帮助农民“拔穷根”
香草兰种植技术造福一方百姓
把双脚深深地扎在泥土里,27年扎根农村不挪窝,为的是帮助农民“拔穷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及其科研团队的故事在今年“五一”期间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
王庆煌院长及其科研团队的故事,要从香草兰的种植和研发说起。
香草兰是名贵的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上世纪80年代,国际市场上香草兰商品干豆荚每公斤价格高达100多美元,而国内对香草兰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海南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从斯里兰卡引进了香草兰,但种了20多年,引进的香草兰既不开花,也不结荚。1984年,刚刚走出校门的王庆煌,进入香草兰栽培技术课题组。
香草兰花朵结构特殊,自然状态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为弄清香草兰人工授粉规律,王庆煌把被子抱到香草兰基地,不分昼夜地观察。他枕边放个小闹钟,每隔一小时起来观察一次,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田地里蚊虫厉害,抹上避蚊油都不管事,隔着衣裤咬得他浑身流血水,久而久之,他浑身结满了厚厚的痂,加上风吹日晒,一个年轻小伙子看上去老了20岁。
经过3年的摸索,王庆煌终于发现了香草兰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上午6时半至11时,并且发明了简易授粉方法——签拨手压法,授粉成功率达95%以上。
接下来,王庆煌奔波在基地和实验室之间,潜心研发对香兰草规模化引种试种及人工荫棚栽培。整整六年,终于在1993年取得成功,当年香草兰干豆荚收获达到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300—405公斤/公顷的水平。海南万宁兴隆镇很多农民靠香草兰一年能赚十万元,他们盖了小楼,命名“香草兰楼”,有不少农民还买了小汽车。
用菠萝叶提取纤维制作衣服
从菠萝叶中提取出优质植物纤维,经加工可制成衬衣、T恤、袜子等,具有吸湿透气、爽滑柔软、直挺不起皱、易干不贴身和天然杀菌等优点。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机所就开始进行菠萝叶纤维机械提取工艺技术与菠萝叶综合利用研究,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多项科研专项和中菲政府科技合作项目。近年来,通过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成功开发出菠萝叶纤维麻条、麻绒等新型纺织材料和菠萝叶纤维面料、袜子、T恤、衬衣等科技新产品。经国家农业部鉴定,其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关键设备获两项国家专利。利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从菠萝叶中提取可用的纤维,还可以从甘蔗、香蕉茎杆中提取,适用的地域范围更广了。
“我们先从菠萝叶中提取出菠萝叶原纤维,通过技术再提取出纤维麻条,原纤维粗糙比较硬,而这种纤维麻条已经很细也很柔软,韧性也非常好,对纤维麻条进行加工,就制成了混纺布和纯纺布,用这些混纺布或者纯纺布就可以制成衣服、袜子等。”据农机所所长张劲介绍,菠萝叶富含叶脉纤维,俗称菠萝麻,是一种纯天然的优质热带植物纤维。菠萝叶纤维生物组织内部特殊的超细微孔疏松结构,具有较一般麻更快速吸收和蒸发水分的性能,因此,菠萝叶纤维又是一种天然保健纺织材料,经加工处理后,柔软度好,强度比棉花还高。海南岛菠萝种植面积近百万亩,菠萝麻纺织产品研制成功,将为海南热带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创出一条新路。
据介绍,采用菠萝叶这种热带农业的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的衣物的通风透气性比棉织品更好一些,穿起来柔软舒适,而且成本很低。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用剩的叶渣可以制成饲料、有机肥,还可以利用叶渣发酵生成沼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很好地发展了循环经济。
橡胶林里的“丢腰刀革命”
魏小弟、罗世巧等橡胶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橡胶割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海南许多胶农所熟知,他们被胶农视为老朋友。为指导农民,有时候专家们会顺着大梯子爬到20多米高的橡胶树顶端。
“看到农民因为不懂新技术,把胶树割坏、割死,我们太心疼了!”除了常年在农村开设培训班以外,由橡胶专家组成的小分队还在农村培养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带动全村农民学科技。
他们研究出了橡胶树的气刺微割技术。割胶时,在上方设置一个密封着乙烯利的气室,在下方用一根胶管插在橡胶树上,乳白色的胶乳就从管中涓涓流进塑料袋中。
魏小弟说:“如果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那么将掀起‘丢腰刀革命’,工人再也用不着挑胶灯早起割胶了。”为了让这个梦想早日实现,每天凌晨三四点,小分队队员就与胶工一起出工,采集测量数据,胶林里,他们头顶着点点昏黄的胶灯越走越远,天色也渐渐变亮。
据橡胶研究所研究员罗世巧介绍,这一技术已经在云南省2万亩的胶林推广,那里的树木高大,耗工较多,每个树位一般要割8、9个小时才能割完,而推广这项技术后,2个小时就可以割完。海南农垦系统今年有望在50万株胶林中实施“丢腰刀革命”,推广这一技术。
见血封喉汁液有抗癌新用途
见血封喉为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树种之一。在古代,黎族人民打猎时用其汁液制作箭毒。而今,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戴好富博士的研究组,发现见血封喉汁液的提取物具有强抗肿瘤活性。
接着,他们在活性筛选指导下,从见血封喉汁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强心苷类化合物,其中的10个化合物对慢性髓原性白血病细胞、人胃癌细胞、人肝癌细胞和人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均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他们对这一研究结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研究结果将为见血封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针对海南省丰富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戴好富博士带领其研究组对分布于海南的热带药用植物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筛选,迄今为止,已发现十余种具有强抗肿瘤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并先后对4种红树林植物、见血封喉、牛角瓜、沉香、海南龙血树和槟榔等植物中的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两种海南红树植物卤蕨和瓶花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这一成果获得2008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此外,他们还先后从牛角瓜枝条中发现2个新的强抗肿瘤活性的强心苷,从海南龙血树茎中发现抗肿瘤活性的查耳酮,还从槟榔果中发现了抗肿瘤活性的物质。上述研究结果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这对于合理利用海南热带药用植物,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薯杆成为农民最爱的礼物
木薯是世界上5亿以上人口赖以生存的食粮,同时也是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的来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木薯品种较为单一,而且退化严重,大量木薯需要进口。为了提高木薯的产量,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木薯科研工作者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党组书记、国家木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开绵风趣地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木薯二传手,二十年来,他干的就是研制木薯新品种、教农民种木薯的二传手活儿。“这活我越干越起劲,因为随着木薯新品种的开发,木薯产量越来越高。20年前,木薯产量为每亩1吨,而现在,大田木薯亩产量高达6.2吨,平均产量2吨多。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我们科技工作者也没白费劲,越来越牛。”
李开绵说,想起刚推广新品种木薯那会儿,可费劲了,去村里推广的时候,不懂普通话的老人说技术员们都是骗子,拿不好的木薯来骗他们的。技术员们磨破了嘴皮,拿出肥料给村民免费试用,付给他们试验工钱,让他们试种,说了半天,才有几个农民愿意种,但是谁都不敢多种,最多种一两分地。到了木薯收获的季节,新品种的产量大出乎村民的意料。本地木薯个头小,产量也少,新品种个大了,产量也高。对比如此鲜明,新品种一夜之间红了起来。2002年,薯种一时走俏,农民争抢新品种。那时候,农民朋友走亲戚串门,最受欢迎的礼物竟然是木薯杆。当时白沙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木薯杆。”
农民种木薯挣了钱,发了财,请李开绵去当“木薯老板”,他摇摇头说“我的心在科研上。”他主持的木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木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育成了华南5号、华南6号等多个优秀木薯新品种,在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等地成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