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叶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白头叶猴隶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猴科,乌叶猴属,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仅分布在广西崇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全球种群数量约1300只,其中90%以上分布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大新县和宁明县境内,保护区面积2.5万公顷,包括岜盆、大陵、驮逐和板利四个片区。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缘交界,为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年均降雨量1200mm以上。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微型溶洞交织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已知脊椎动物5纲34目97科381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头叶猴、黑叶猴、熊猴、云豹、林麝、蟒蛇等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鹇、猕猴、蜂猴、蛇雕、冠斑犀鸟、大灵猫等27种。已知野生维管束植物有176科792属15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叉叶苏铁、石山苏铁和锈毛苏铁3种。白头叶猴分布在保护区的岜盆、板利和大陵片区。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和宁明两县境内,保护区总面积1.07万公顷,由陇呼、弄岗、陇山三片组成,是我国唯一一处保护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弄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中国桂西南石灰岩植物荟萃中心。弄岗保护区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共计412种,其中两栖类28种,爬行类65种。有维管植物1760种,其中蕨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白头叶猴仅分布在弄岗保护区陇山片,是国内除崇左保护区外另一个主要保护区,分布有10%左右的白头叶猴。
叶猴,顾名思义是一类主要以树叶为食的非人灵长类,它们有着修长的身体,超过体长的尾巴、成年体重在8-12kg的共同特点。它们擅长于在树丛中或是石山上攀爬、飞奔和跳跃,长长的尾巴帮助它们起到平衡作用。
叶猴的成年体色为灰色、深灰色、黑色,部分部位夹杂白色、金黄色,但是它们的幼体毛色均与成体有明显的差异,为浅黄色、黄色和橘红色,随着年龄增长,幼猴的毛色慢慢变化,约2~3岁时变成父母的毛色。
大多数叶猴类的家庭结构很相似,为一雄多雌的母系社会。繁殖群由一只成年公猴、多只成年母猴和多只未成年小猴组成,每群繁殖群占领几个山头作为猴群的领地,为猴群提供了食物、隐蔽场所和夜宿点的保障。
繁殖群中,公猴担负着警戒和保卫猴群安全的作用,要防止其他的公猴诱拐繁殖群的母猴,同时享有与猴群中的成年母猴交配繁殖自己后代的特权。当猴群相遇或是发现不安全因素时,成年公猴通过叫声发出警示,提醒对方猴群不要进入自己的领地,避免发生冲突。
繁殖群中,母猴是猴群的核心,是相对固定的成员,而成年公猴是通过激烈的打斗,打败并赶走了前一任公猴,取而代之进入猴群,继承了前任公猴的妻妾和领地,而被赶出繁殖群的前任公猴只能离开,成为孤猴,终老而死。此时的成年公猴,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快速地繁殖自己的后代。四年过后,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下降,同样面临被打败并取代的命运。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着。
繁殖群中,婴猴从出生那一刻起,不同的性别就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雌性在4岁左右性成熟,留在出生群中与母系成员一道参与繁殖后代的任务;而雄性在4岁左右性成熟前,必须离开出生群,加入到周边的临时全雄群,一边成长,一边等待时机,一旦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就挑战非出生群里的公猴,打败并取而代之。随着一只一只年轻的公猴成功进入繁殖群,临时的全雄群就慢慢解散,而随着一只只刚刚离开父母的小公猴的加入,新的临时全雄群又慢慢形成。临时的全雄群活动的范围很大,包括了多个繁殖群的领地,伺机寻找机会。
繁殖群的周围危机四伏,全雄群的公猴们虎视眈眈,所以一雄多雌繁殖群的成员数是受到限制的,一般猴群数量20只左右。一旦猴群数量过大,成年公猴保卫和管理能力有限,就会有一部分母猴被其他的成年公猴诱拐离开,寻找新的领地,成立新的繁殖群。
白头叶猴保护区长期跟踪观察的拇指山繁殖群,就很好地诠释了白头叶猴的家庭形成历程。
2015年底,拇指山繁殖群发生了激烈的争斗,原来的公猴被替换,并被赶出了猴群成为孤猴。新上任的公猴虽然接管了原来的9只成年母猴,但是它依然十分紧张,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
2016年身强力壮和精力充沛的新任成年公猴,加紧与繁殖群中的成年母猴交配,成功怀孕后,经过6个月左右的孕期。当年的第1只小猴于4月6日出生,紧接着第2只、第3只直到12月25日第9只小猴出生。猴群成员一年内增加到19只。
到2018年,第10只小猴于3月初出生了,这意味着有一只成年母猴3年时间内又繁殖了第2胎。紧接着第11只、第12只相继出生。猴群的数量由最初建立的10只,翻了一倍变成了22只。此时,成年公猴的管理能力和保护能力再次受到挑战。2018年底,在来自全雄群的一只强壮的公猴不断挑战下,老公猴终于抵挡不住了,被迫抛弃了14只母猴和小猴,带着7只母猴和小猴狼狈地出逃了,另找一片石山生存下来。
与众多的非人灵长类不同,白头叶猴与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一带的黑叶猴、金头叶猴、德氏叶猴、越南乌叶猴、老挝乌叶猴和印支乌叶猴的栖息地相同,仅局限分布在喀斯特石山地区,故又称为石山叶猴。
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的灵长类必须要迎接石山环境的挑战,克服石山环境的困难,才能成为石山栖息地中的成功者。白头叶猴成功地战胜了环境的挑战,成为最适应喀斯特石山环境的灵长类。
白头叶猴不愧是喀斯特石山精灵,是战胜困难的挑战者。没有地表水,没有机会喝水,白头叶猴采取了从食物中获得绝大部分身体所需水分的对策,解决了对地表水的依赖。白头叶猴喜欢采食嫩叶、嫩芽、嫩枝、花和果实,不仅因为这些食物纤维素含量低、可口,更重要的是这些食物的含水量超过了70%以上。春夏季节,昼夜温差大,清晨这些食物上挂满了露珠,成为了白头叶猴重要的水分来源。研究显示,每天白头叶猴从食物中获得80%的水分需求。
酷热的夏季是白头叶猴最难受的季节,中午时分裸露的岩石表面温度高达63.2℃,空气温度44.8℃,树林下的温度最低37.4℃。清晨时分,聪明的白头叶猴早早地完成了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待气温升高之前它们就躲到了树荫底下,直到太阳落山,气温下降才开始一天中的第二次觅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躲在温度最低的环境中。这样的好处在于既获得了充足的水分,又躲过了酷热。
悬崖峭壁占了石山环境表面面积的5%~10%,不少悬崖峭壁上还形成了天然的石洞或平台。悬崖峭壁对于四足攀爬的陆生动物来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危险重重。然而,白头叶猴不但跨过了这道坎,掌握了飞岩走壁的技巧,还利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或石壁度过最危险的黑夜。因为,悬崖峭壁是捕食者不可触及的。日积月累,在白头叶猴过夜的石洞或石壁的下方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黑褐色的粪尿痕迹,成了白头叶猴的“门牌号码”。
白头叶猴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破碎化十分严重。石山的山脚是当地群众开垦的耕地,种植着大片大片的甘蔗。当然也有管理甘蔗地的大量人员和车辆的来来往往。得益于白头叶猴保护区建立后的大量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的工作,当地群众不仅积极参与白头叶猴的保护、举报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猎捕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且积极支持政府的退耕还林工作。现在当地群众和白头叶猴互不干扰,和谐共存,白头叶猴成为保护区的“义务巡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