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为什么会生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7-06-05 15:39 信息来源:

  不久前,国家农业部门和中央气象部门相继报道:今年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将呈严重发生态势;国家林业部门对“松材线虫病”也发出了趋重发生的警示。2017农林领域的植物病害不容小觑。按我国传统的农历节令,从“立夏”到“霜降”,即从春末到深秋,历经12个节令约170天左右在全国范围农、林、园、果、蔬、牧各领域植物病害呈频发常态。

  在此期间,城市园林绿化领域的植物病害将会有何动向?各地园林养护管理和植物保护应如何应对?植物病害是较虫害更为复杂、难治的有害生物,必须以更全面的专业认知和更精准的“靶标”指向为基础和前提,认真把握园林植物病害科学防控的切入点、着力点,牢牢掌控防治主动权。  

  研判植物病害消长趋势首先要从植物病害多维度的视角释疑解惑。

  切入点

  从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特点,了解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特质。城市园林绿地分布广、类型杂、多元化,各种园林绿地被城市建筑、街路、河道、高架、隧道、桥涵分隔。园林绿地也功能性地切割了城市各类构筑物并且镶嵌式、穿插式或包围式地融入城市各类环境,成为相对独立类型丰富的城市园林绿地。与此相适应,各类绿地的植物病害呈现出明显的“五同五不同”现象。

  ①同“病”不同“源”。同一种病害产生于不同的发病条件,如“黄化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病害,既产生于侵染性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也产生于非侵染性水、土、肥、微量元素和光照、温度、湿度等10余种不同病源。

  ②同“源”不同“原”。同一环境或发病条件相似,但存在不同的致病“病原微生物”,如高温高湿是多种植物病害高发、频发的基础条件,同时却滋生许多不同的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③同“原”不同“期”。同一病原物在不同环境或不同植株上显现不同步,如“灰葡萄孢”是多种植物感染“灰霉病”的同一病原物,但菊花、热带兰、火鹤花、玉簪、榆叶梅、紫薇、常春藤、三角花等植株即使在同一地域也不是同步感染,染病后的侵染循环并不完全一致。

  ④同“期”不同“症”。相同载体病原微生物自身发育过程和蜕变形态不同,如“尖镰孢菌”是多种“枯萎病”病原物,但在木本的合欢和草木的菊花、香石竹及多浆植物蟹爪兰身上表现的病症很不相同。

  ⑤同“症”不同“状”。患病寄主植物在同一病原物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变状态,如“胶孢炭疽菌”

  是“炭疽病”最主要的病原物,但在兰花、火鹤花、蝴蝶兰、桂花、玉兰、苹果、海棠等植株上呈现的病状不尽相同,有的轮纹明显,有的几乎没有。

  【知识点Ⅰ】病症:病原微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产生繁殖体和营养体的发育蜕变过程和状态。

  【知识点Ⅱ】病状:感病的寄主植物被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伤害后,植株本体在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上发生的异变状态和现象。生产作业和科普活动中常将“病症”和“病状”二者习惯性地合称为“症状”。有些植病如病毒病、生理性植病只显现病状,不显现病症。在具体的生产性防治活动中,对“病状”的防治多属治“标”(表),对“病症”的防控才是治“本”。

  从植物感病的侵染循环了解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维度架构。中国作为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植物种植古国,有一句代代相传的至理名言:“旱生虫,湿生病”。它客观地道出了植物的有害生物———病虫害发生危害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在园林绿化领域,环境气候因子对植物病害发生与否、危害轻重与否的影响力往往比对虫害表现更为突出。但是,对植物病害而言,环境气候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毕竟不是植物发病的唯一因子,更不是植物病害存在和扩散蔓延的全部条件。

  其实,包括植物在内任何生物致病都是多维度作用的结果,即病原物(非侵染性病害则是病源物———致病环境)患病受体(寄主植物)、发病条件,谓之“三维度”或“三锥体”或“病三角”(近来有学者将“发病条件”分解为“侵染过程”和“侵染环境”,这样更切合城乡园林植物病害状况,谓之“四维度”或“四维体”)。

  总之,植物致病必然是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多维度架构。缺一,植物不会发病,阻滞或消除其中一个环节,任何病害都难以为继,这也正是防控植物病害行之有效的施策思路和技术途径。所以,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危害一定是多因素综合发力的过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综合因素是我们研判植物病害首当其冲的切入点。

  着力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生命是有着周而复始的渐变节律和发育过程的。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植物致病一定是在这个发育变化过程中某一时段、某一环节、或某一场所的外因作用于植物内因,导致植株本体生长失常、发育畸形、蜕变异化,是隐性的“潜变”终于“露峥嵘”进入显性状态,是暗潮涌动终于暴发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必然结果。

  “潜变”离不开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显露”则往往只是一、两个主导因子“催化的结果”。如万寿菊叶枯病和灰霉病都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但前者的盛发温度为23℃至30℃,后者则为10℃至20℃;又如多种苗木的立枯病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时都易发病,但总是在20℃至30℃时发病最迅速,25℃至30℃时发病最严重,在此,发病速度和危害的程度取决于有限的温度;再如白粉病是园林植物多发高发病害,通常是在10℃至26℃时发病,20℃时最易形成霉斑,低于10℃时病菌活动停止,所以,该病虽常年发生,极为普遍,但以春末夏初和秋季(4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高温干燥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高湿的雨季反而趋轻趋缓。如遇暖冬,翌年白粉病必然早发、重发。

  诊断一些侵染性维管束植物病害(如枯萎病)和根系土壤习居菌植物病害(如白绢病、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疫病)及某些环境因子导致的非侵染性植物病害(如土壤pH值失常,土壤污染,干旱缺水,土壤被水淹、浸、渍、泡过饱和,水有余而氧不足,营养元素失调等),则应遵循“地上问题看地下,地下问题看根系,根系问题看土壤”的逻辑链去探寻病因,可较为有效地求解大多数植物致病根源。因此,适时识别和准确诊断这些“催化”因子,则是我们研判植病、区别疫情、差异化施策布防,针对性处方施治的着力点。

  从植物致病多维度视角确立和认知植物病害“切入点”和“着力点”,正是科学防控植物病害的思维基础和技术施策前提,也是回复“植物为什么会生病?”的唯一答案。

< img src=""/>

植物为什么会生病?

678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