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柑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11-11 00:00 信息来源:
  码头镇毗邻永春县,是南安市芦柑的主要产区,栽培面积800hm2左右,年产量1万多吨。果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土壤多属红壤,较酸、粘、瘠、旱,且栽植密度偏高,加上生产上大多采用培养多主枝圆头形树冠,果园密蔽、通透性差、病虫害严重,植株大多数生长势弱,结果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内部不结果或少结果,产量低。病虫的危害使防治次数相对增多,农药用量增加,造成农药残留量较大,芦柑产品质量差,优质果比例少,经济效益低。为了解决芦柑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示范推广以开心修剪[1]、配方施肥及其它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示范推广情况
  
  2000年10月,以码头镇的赤岭场、军人场和茶果场为芦柑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采用集中培训、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方法,两年内全面实施芦柑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开心修剪 合理间伐 对种植密度偏高的果园进行合理间伐,并实施开心形修剪。结合冬剪剪除中心主干和多余的副主枝、侧枝,在夏秋季抹除嫩梢时,剪除树冠顶部及内膛的徒长枝、过密枝;培养矮化、开张、立体形结果树冠。采取开心形修剪技术,改善果园通透性,增加树体结果面积,矮化树冠,便于农事操作。
  扩穴改土 增施有机肥 果园全面进行扩穴改土,在植株间挖深60cm、宽50cm的大穴,分层填入杂木枝叶、杂草、作物秸秆等(每穴至少50kg),增施垃圾土杂肥、畜禽粪和饼肥等有机质肥料,并施入适量的石灰,改良果园土壤。
  营养诊断、配方施肥 对果园土壤及树体进行营养诊断。参照永春县山地红壤果园芦柑施肥配方,即N∶P∶K为1∶0 3~0 4∶0 5~0 6[2],根据树体营养状况和当地果园土壤的N、P、K含量,适当调整肥料比例和施用量。同时注意增施钙、镁肥,并改单一土施为土施与根外追施相结合,并根据实际需要喷施微肥。
  草生栽培、保持水土 缓坡地(15°以下)柑桔园修建成前有岸(高20cm以上)、后有沟(深15~20cm)的水平梯田;坡度大、台面窄的柑桔园修建成外高内低的反倾斜台面。同时,实行草生法栽培,采用化学方法灭除杂草,并于每年6月份深翻15cm而不碎土,以达到保水、保土和保肥的目的。
  病虫测报、综合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成立病虫测报小组,对炭疽病、疮痂病、天牛、红蜘蛛等主要病虫害进行定期测报,适时防治。通过加强冬季清园,利用天敌防治;采用植保防治新技术,选用长效低毒农药。通过病虫测报及时防治,既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又保护了天敌,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2 示范效果
  
  芦柑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示范推广两年来,示范果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芦柑植株明显矮化,株高从原来4~5m下降至2 5m左右,既便于农事操作,又节约用工投入;实行开心修剪后每株芦柑树自然分成2~3个三角形结果表面,结果面积约增加50%,立体结果效果显著。同时,果园通透性好,病虫害明显减轻,不仅减少了喷药次数和用量,而且减轻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果实品质和产量显著提高。为芦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管理途径。优质果率为特级和一级果占总产量的百分比,系采果时每个示范点随机取样250kg进行分级统计所得。
  优质果比例、产量明显提 2001年优质果率平均为58 03%,比实施前(1998~2000年)提高18 72个百分点,2002年平均优质果率达63 66%,比实施前提高24 35个百分点,两年合计增加优质果665 20t。2001年平均单产增加282 2kg/666 7m2,比增13 99%;2002年平均单产增加467 4kg/666 7m2,比增23 17%。
  
  效益分析 示范果园实施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后,果实产量、品质和优质果比例明显提高,采收时的平均售价也有所提高。根据实际销售价格(2001年为1 5元/kg,2002年为1 6元/kg)计算,直接增加收入,2001年为141 1t×1 5元/kg=21 17万元;2002年为233 7t×1 6元/kg=37 39万元;两年合计可增加收入58 56万元。根据实际生产成本投入计算得知,示范果园实施综合技术两年的生产成本投入(130万左右)与实施前两年的生产成本投入大体持平,但经实施综合技术,果园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后,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8万元左右。同时,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果品等,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 img src=""/>

芦柑优质丰产栽培综合技术

680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