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11-12 00:00 信息来源:
  新罗区毛竹林面积2 8万hm2,但地域分布不均,长期以来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集约经营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 94%),竹林质量差(立竹平均胸径仅7 5cm),产量低(每1hm2平均产竹材50支),经济效益差(每1hm2产值仅820元)。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为提高单位面积笋、竹产量,我们根据分类经营的办法,选择岩山林业站租赁经营的80 5hm2毛竹林进行笋竹两用丰产林的培育技术措施的试验示范,以期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全区笋竹两用毛竹林基地的建设,提高竹林产值。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岩山林业站向岩山乡芹元村租赁经营的毛竹林,面积80
  5hm2,海拔550~850m,土壤为山地红壤,土层深厚,一般在100cm以上,表土层10~20cm,立地级为6Ⅱ4Ⅲ。该片毛竹林由于长期经营材用竹,每年挖笋量很少,林地内杂草较多,且老竹蔸很多,地下竹鞭拥塞,竹林内伴生有酸枣、栲树等,物种组成8竹2阔,小、老竹比例大,竹林结构不合理。
  样地设置 样地按竹林所处的不同海拔、坡位进行设置,全林设12个样地,每个样地均为20m×20m的正方形,面积为0 04hm2,各样地周界设置宽1m、深0 8m的隔离带。
  
  样地的本底情况 试验开始时,我们对所设的样地进行一次本底调查,具体见表1。
  
  试验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针对试验地的竹林现状,我们在试验地采取原则措施是:调整立竹结构与土壤垦复同步,头2a强化土壤垦复、清除老竹蔸、老竹鞭,释放空间,使竹林地下网络厚而宽松,并结合施肥,大幅度提高发笋量;在调整地上立竹结构方面,先伐除竹林中的小老竹,合理留养新竹,提高立竹量,改善年龄结构,使竹林结构趋向合理。具体措施为:第1年(大年)9~12月深翻,挖除老竹蔸、老竹鞭,深翻深度20~25cm。坡度20°以下采用全翻,坡度21°以上采用沟带状深翻,翻土带宽0 5~1m,保留带宽1~15m。翻土前先撒施Fc竹类专用肥225kg·hm-2,翻土后伐去小老竹(伐除Ⅳ度(6年生)以上老竹,胸径5cm以下小竹不受年龄限制)。第2年(小年)对前1年度未完成翻土的部分进行深翻垦复,必须在1~2月或6~7月完成,7~9月对上年度采伐的竹蔸进行竹蔸施肥,用钢钎打通竹隔,每个竹蔸施肥025kg,施后用土块盖上,并结合株施肥,每株母竹施0 1kg,3~5月留养竹,除留养竹外,多余的笋应挖出利用。1~2月点挖法适量采挖冬笋。第3年(大年)7~8月全面进行浅锄埋青,深度10~15cm。10~12月采伐Ⅳ度以上(6年生)老竹,胸径6cm以下可不受年龄限制,但林缘竹、空膛竹要予以保留。1~2月合理采挖冬笋,早期出土的春笋应多挖少留,留足清明前后盛期出土的笋养竹,4月下旬以后出土的末期笋原则上不留,但应留下林缘笋、空膛笋、深鞭笋,发笋期应注意防治竹笋夜蛾危害,防止人、兽破坏。第4a(小年)7~8月全面进行浅锄埋青,深度10~15cm。8~10月施Fc竹类专用肥,1hm2施300kg,并结合进行竹兜施肥,1hm2施90kg,10~12月伐竹,方法与第3a相同,采挖笋方法与第2a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可以看出,经过3a培育,平均立竹密度从1602株·hm-2提高到2865株·hm-2,增加了78 8%,平均胸径从7 4cm提高到9 7cm,增加了31%。说明半荒芜状态毛竹林经过4~5a的垦复改造,是完全可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其投入产出比约为1∶2。
  
  3 结论和讨论
  
  1)改善毛竹林林地立地条件,是改造毛竹林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技术措施有劈山、松土、深翻、施肥、合理留养新竹及合理采伐等。2)调整竹林结构是改造毛竹林的关键环节。毛竹个体繁殖更新主要依靠无性繁殖,即竹鞭的延伸和笋芽的萌发来实现,因而合理的竹林结构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一个好的群体结构,才能使竹林生长旺盛、产量高、质量好。3)科学施肥是保证毛竹林丰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但采用什么施肥方法,施用什么肥种及如何进行套种绿肥,养肥育林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 img src=""/>

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

680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