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沙产业”破解河西生态困局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9-09 00:00
信息来源:
黑圣果、黑土豆、黑番茄、祁连冰提……没人能想到,甘肃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是在沙漠里长出的。
北纬38度地带丰富的光热资源,沙漠干燥、祁连山区冷凉的气候资源和珍贵的雪水资源……在柴在军看来,这正是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柴在军是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这些特色农产品都是河西走廊大力发展沙产业结出的硕果。
沙产业是以沙漠地区的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目前沙产业在我国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区发展势头良好。沙生植物沙棘、甘草、沙柳、柠条、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枸杞、麻黄、山杏的产业链正在延伸和完善,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兴起,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正在崛起,一批名牌产品正在市场竞争中成熟。
产业的雏形
16年前,作为商人的柴在军,第一次听到了“沙产业”这个名词,祖辈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柴在军被这个名词“击中”。
如今,在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张掖市高台县,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沙嘴墩风沙口,作为一家农林公司的负责人,他在一片戈壁上营造出一片三万多亩的沙漠绿洲,培育出以“黑番茄”为代表的上百种沙产业特色产品。
2007年,柴在军培育出了颇具沙漠特色的低耗水作物“黑番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标准化生产黑番茄的国家。
去年,柴在军生产的黑番茄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在当地一时引起轰动。如今,高台县南华镇、黑泉乡等8个乡镇以及秦王川流域的近千户农民已经开始种植黑番茄。
据介绍,黑番茄的市场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番茄。大田种植每亩收入在3700元左右,大棚温室种植每亩收入在万元以上,比其他农作物的收入提高了1.5倍。
柴在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算了一笔黑番茄的“节水账”:黑番茄是低耗水作物,大田种植比小麦、玉米的耗水量低30%左右,设施温室种植则是大田种植的30%左右。所以很适合在沙漠干旱区大面积种植。
柴在军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在大漠戈壁‘栽红植黑’,得益于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
沙产业的概念是1984年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与农业型产业,可以在我国17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上,“为国家提供上千亿元产值”,“为人类开拓新的食品来源”。
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核心。
北纬38度地带丰富的光热资源,沙漠干燥、祁连山区冷凉的气候资源和珍贵的雪水资源……在柴在军看来,这正是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柴在军是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这些特色农产品都是河西走廊大力发展沙产业结出的硕果。
沙产业是以沙漠地区的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目前沙产业在我国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区发展势头良好。沙生植物沙棘、甘草、沙柳、柠条、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枸杞、麻黄、山杏的产业链正在延伸和完善,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兴起,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正在崛起,一批名牌产品正在市场竞争中成熟。
产业的雏形
16年前,作为商人的柴在军,第一次听到了“沙产业”这个名词,祖辈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柴在军被这个名词“击中”。
如今,在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张掖市高台县,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沙嘴墩风沙口,作为一家农林公司的负责人,他在一片戈壁上营造出一片三万多亩的沙漠绿洲,培育出以“黑番茄”为代表的上百种沙产业特色产品。
2007年,柴在军培育出了颇具沙漠特色的低耗水作物“黑番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标准化生产黑番茄的国家。
去年,柴在军生产的黑番茄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在当地一时引起轰动。如今,高台县南华镇、黑泉乡等8个乡镇以及秦王川流域的近千户农民已经开始种植黑番茄。
据介绍,黑番茄的市场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番茄。大田种植每亩收入在3700元左右,大棚温室种植每亩收入在万元以上,比其他农作物的收入提高了1.5倍。
柴在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算了一笔黑番茄的“节水账”:黑番茄是低耗水作物,大田种植比小麦、玉米的耗水量低30%左右,设施温室种植则是大田种植的30%左右。所以很适合在沙漠干旱区大面积种植。
柴在军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在大漠戈壁‘栽红植黑’,得益于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
沙产业的概念是1984年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与农业型产业,可以在我国17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上,“为国家提供上千亿元产值”,“为人类开拓新的食品来源”。
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