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尾天竺鲷的生物学特性及家用水族箱饲养技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3-30 00:00
信息来源:
1.1形态与分类
环尾天竺鲷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天竺鲷科(Apogonidae)、天竺鲷属(Apogon),又称黄身天竺鲷、黄天竺鲷,俗称条纹鲷、篮眼、红玫瑰等。天竺鲷科有近30个属,其中天竺鲷属有150余种。目前观赏鱼市场同种不同名,同名不同种现象较严重,因此商品名称并不统一,甚至一些公开出版的观赏鱼类书刊也存在定名错误,以至以讹传讹。天竺鲷类在观赏鱼领域多被称为“玫瑰”,爱好者购买时一定要加以甄别。
环尾天竺鲷体延长,呈长椭圆形,稍侧扁,头大,口大,斜裂,眼大,眼间距稍小于眼径,颌齿细小,两犁骨与腭骨皆具绒毛齿,舌上无齿。背鳍有二个,不相连,第一背鳍VI—VIII鳍棘,第二背鳍具I棘及8~14鳍条;臀鳍具II鳍棘及10—16枚鳍条;尾鳍呈浅叉形。鱼体基色为暗红色,背部灰褐色,腹部、下颌黄色,最显著的特征为尾柄处有一条宽而色浓的黑带,环绕尾柄一圈。吻部至眼睛有一黑带,黑带上下各镶有一耀眼的蓝色细边,侧线鳞的前半部具粒状黑点12—15个,清晰可见。
1.2繁殖习性
环尾天竺鲷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夜间外出觅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浮游动物,性情温顺,天性胆小,很容易驯服。平时喜欢静静地悬浮在水中,当进食时,活动较活跃。成鱼体长4~6 cm,少数个体达到6 cm以上。
环尾天竺鲷的繁育习性与丽鱼科的某些鱼类非常相近,为含育。含育的习性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可以大大减少卵被敌害生物掠食,提高育苗率,增加种群的存活机会。丽鱼科鱼类的受精卵由雌鱼或雄鱼含在口中孵化,而环尾天竺鲷仅由雄鱼将受精卵含于口中孵化。每条雄鱼口中受精卵的数量约为15—30粒,约经7~10 d可孵化出仔鱼。待卵黄囊消失时仔鱼离开父体,但并不走远,若遇危险仍会躲藏到雄鱼口中寻求庇护。水族箱饲养环境下培育的性成熟的环尾天竺鲷可自行繁殖。孵化期间雄鱼停止进食,下颌较平时突出且能观察到口中有卵。初养者可根据雄鱼下颌部的突出情况及口中有无鱼卵判定其是否进入育苗期。
2饲养技术
2.1水族箱的选择
水族箱缸体材料主要有玻璃和亚克力两种材质。亚克力材质在重量、强度、导热性、透光性、折射失真率等方面都好于玻璃材质,但价格较高,饲养者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办公场所摆放位置的大小、观赏鱼的饲养数量选择合适的水族箱。家用水族箱的养殖水体一般在1~4 m3。小型海水水族箱因市场需求量较小,中小型城市很难购得,可以对淡水水族箱进行改造。改造后采用底部过滤系统,整套的设备安置于水族箱底部的木柜中,在水族箱底部打洞,直接将过滤板下沉积的污垢抽入底部的过滤糟中,经过杀菌、加(降)温等程序,再将过滤后的水泵入水族箱中循环利用。完整的水族箱需建立维生系统,主要包括水处理系统、照明系统、温控系统、检测系统。其中最重要、成本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是水处理系统,它又包括过滤系统、水预处理系统、消毒灭菌设备等。过滤系统是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水中有害物质主要靠它来滤除,只有保证过滤系统正常工作,才能维持良好的水质。
2.2观赏鱼的选择及放养
应尽量选购在水族店暂养时间较长的环尾天竺鲷。品质好的天竺鲷,从外观看体表干净,没有粘液附着,鳍条完好,鳞片无破损,眼睛不混浊;从游姿看,在水中游泳活泼,遇到惊吓能迅速躲藏或逃避;从觅饵看,食欲好、抢食快,这样的鱼必定健康。最好在水族店当场试喂,从中还可以了解驯食的程度,由此鉴别出该鱼暂养时间的长短,以避免买回刚捕获的鱼;从大小看,体长2~3 cm的天竺鲷较合适,因为从幼鱼阶段开始饲养,容易驯食,可塑性强,易于适应新环境,而且生命力较其它阶段的鱼更加旺盛。如发现售鱼水箱中水质不清或带有颜色,可能是施药所致;呼吸急促,反应迟钝或停留在散气石旁不游动的则为患病鱼;而过于干瘦,喜欢在粗糙物体上磨擦身体的则可能有寄生虫。这类鱼都不宜挑选。
将选好的鱼运回家中后,为避免环境急剧改变给鱼带来不适,应洗净装鱼塑料袋的外部,将其整个浸入水族箱中,经过15 min,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再打开塑料袋放鱼。环尾天竺鲷喜欢成群生活,如单独饲养一两条,会发生争斗且成活率低。初养者在缸内最好不混养其他种类,可根据缸体大小选择合适放养量,一般每缸不少于15条,放养密度还关系到水质的好坏。
2.3水质控制
2.3.1水质指标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虽然是水族箱养殖,道理却同池塘养殖完全一样,因此,控制好水质非常重要。环尾天竺鲷的饲养适温在26—28℃,水的比重为1.022—1.024,pH值8.1一,8.3,硬度7—9 dH,DO>5 mg/L,NH3一N<0.5 mg/L,NO2一一N<0.1 mg/L。每天要定时测量水族箱内的水质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3.2换水与清污 饲养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换水,以免水质突变,影响鱼的健康。最好根据水质状况定期换水,一般每2—3月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5~1/4,温差不超过1.5℃,新水的比重、pH值等指标要与老水保持一致。饲养过程中水族箱中的水体会因蒸发而变少,海水的比重将变大,而比重变化会使鱼的渗透压急剧改变,直接威胁到鱼的生命,所以一定要定期补水。补水量要根据蒸发量的多少来决定,不可随意增减,可补充去氯自来水,使鱼的生境保持稳定。
很多人认为海水观赏鱼水族箱都有过滤设备,没有必要清污,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过滤设备只能去除漂浮在水中较轻的污物和溶解于水中的有害物质,而对于那些较重的,沉于造景石缝中的污物却无法清除。所以要定期清污,最好与换水同期进行。缸内清污用非金属(尼龙或塑料)铲子或磁力式刮藻器将玻璃壁上的藻类、脏物除去;缸底清污用虹吸法。缸外设备则清洗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和从过滤糟析出的结晶盐。当水族箱底床过滤砂蓄积过多污物时,会阻碍水的流通,影响水质过滤效果,此时需要清洗整个水族箱。新设的水族箱每年只需清洗一次,旧水族箱则每4~6个月清洗一次。局部设备根据污染情况一般每月清洗1—2次,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杀死有益菌,应使用水族箱中的水进行清洗。
2.4饲料投喂
2.4.1定量 有些饲养者今天高兴就多喂一些,明天不高兴就少喂一些,这是不可取的。但定量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摄食情况、性成熟程度、水质状况等适当调整投饲量。每次的投饲量以投后5~10 min内吃完为宜。
2.4.2定时 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一次为宜。2.4.3定质 是指投喂的饲料要新鲜、适口、尽可能满足观赏鱼的营养需要,不能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以防鱼病发生。环尾天竺鲷属于肉食性鱼类,适宜的鲜活饵料有卤虫、糠虾、乌贼肉、杂色蛤、四角蛤蜊等。经过驯化,天竺鲷也能摄食配合饲料,如市售海水鱼颗粒饲料等。
环尾天竺鲷人缸后24 h内不投饲,由于环境改变和忙于抢夺新领域,刚放养的鱼一般不进食。放养一段时间,当熟悉周围环境后,会开始摄食。许多人认为投饲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其实科学投饲很重要。投饲后要观察鱼的摄食状况,若发现有不觅食或食欲减退的个体,要找出原因及时处理。另外,要注意观察鱼的粪便是否正常,以便准确了解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鱼病加以治疗。
3病害防治
3.1病毒性疾病
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主要症状为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拒食。无较好的治疗措施,用15~20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5—10 min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症状为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体表有一层“棉絮状物”。防治方法:(1)淡水浸泡5—10 min;(2)配合投喂氟哌酸40一60 mg/kg,一日一次,连续投喂4~6次。
3.3细菌性疾病
3.3.1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主要症状为病鱼体黑,拒食,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鳃弓、鳃耙缺损,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开口,俗称“开天窗”,病鱼7 d内死亡。防治方法:(1)用呋喃西林5—10 mg/L在淡水中药浴5—10 min;(2)用季胺盐碘4~6 mg/L在淡水中药浴5—10 min;(3)配合投喂氯霉素40~60 mg/kg,每日一次,连续投喂3~5次。
3.3.2溃疡病 病原为弧菌。主要症状为病鱼游动缓慢,独游,眼睛发白,皮肤溃烂,溃烂处一般出现在鱼体的躯干部,病灶处开始发炎,逐渐充血,最后呈白色。防治方法:(1)聚维酮碘20~30 mg/L浸泡5—10 min;(2)配合投喂四环素80—90 mg+多种维生素/kg;(3)氟哌酸40—60 mg+多种维生素/kg,一日一次,连续投喂3~5次。3.3.3烂尾病 病原为屈挠杆菌。主要症状为尾柄处开始有一小白点,后逐渐扩大,最后整个尾柄烂掉,严重影响观赏效果。治疗方法:(1)用5—10 mg/L金霉素或青霉素溶液药浴30—50 min/d,一日一次,连续4—6次;(2)用3~5 mg/L硫酸铜溶液药浴40—50 min/d,一日一次,连续4—6次。
3.4寄生虫性疾病
3.4.1小瓜虫病 海水小瓜虫病又称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鳍、皮肤、口腔等处,大量寄生时鳃部粘液增多,体表布满小白点,传染快,死亡率高。防治方法:(1)用10~15 mg/L硫酸铜溶液药浴1 h/d,连续5 d;(2)用淡水浸洗10—15 min/d;(3)配合投喂氟哌酸50 mg/kg,一日一次,连续投喂3~5次。
3.4.2车轮虫病 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体表,少量寄生时无影响,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造成死亡。防治方法:(1)用淡水浸洗5~10 min/d;(2)用10一15 mg/L新诺明药浴1 h/d,连续2—3 d。
3.5藻类引起的疾病
主要有淀粉卵甲藻病。淀粉卵甲藻病又称淀粉卵鞭虫病,病原为眼点淀粉卵鞭虫。主要症状为病鱼鳃盖、体表和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粘液增多,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口不能闭合,有时喷水,游泳无力,有时在鱼缸内的石块上磨擦身体,易使病鱼感染烂鳃病和溃疡病。防治方法:(1)用淡水浸洗5~8 min,隔2—3 d后再重复1次;(2)用10~15 mg/L硫酸铜溶液药浴1 h/d,一日一次,连续3~5次。
3.6营养性疾病
主要因投喂不洁的冰鲜饲料所致。预防措施:投喂新鲜饲料并添加多维、复合矿物元素等。
环尾天竺鲷主要有以上几种病害,在采用以上方法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彻底换水并对无病鱼、鱼缸及养殖用具进行严格消毒。观赏鱼鱼病的预防工作极其重要,饲养时一定要遵循“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环尾天竺鲷非常适合在小型的水族箱中饲养,但暗红色的体色很难在水族箱中长久维持,大约经1~2个月,其体色将变成粉红色。天竺鲷属中其他红色或暗红色的成员也被称为“红玫瑰”,如我国南海产量很大的班尾天竺鲷(Apogon fleurisu),外形与环尾天竺鲷很相象,在选购时要注意区分。环尾天竺鲷可与多种鱼混养,饲养者技术成熟后可在缸内搭养其他非竞争种类,以丰富饲养乐趣。
环尾天竺鲷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天竺鲷科(Apogonidae)、天竺鲷属(Apogon),又称黄身天竺鲷、黄天竺鲷,俗称条纹鲷、篮眼、红玫瑰等。天竺鲷科有近30个属,其中天竺鲷属有150余种。目前观赏鱼市场同种不同名,同名不同种现象较严重,因此商品名称并不统一,甚至一些公开出版的观赏鱼类书刊也存在定名错误,以至以讹传讹。天竺鲷类在观赏鱼领域多被称为“玫瑰”,爱好者购买时一定要加以甄别。
环尾天竺鲷体延长,呈长椭圆形,稍侧扁,头大,口大,斜裂,眼大,眼间距稍小于眼径,颌齿细小,两犁骨与腭骨皆具绒毛齿,舌上无齿。背鳍有二个,不相连,第一背鳍VI—VIII鳍棘,第二背鳍具I棘及8~14鳍条;臀鳍具II鳍棘及10—16枚鳍条;尾鳍呈浅叉形。鱼体基色为暗红色,背部灰褐色,腹部、下颌黄色,最显著的特征为尾柄处有一条宽而色浓的黑带,环绕尾柄一圈。吻部至眼睛有一黑带,黑带上下各镶有一耀眼的蓝色细边,侧线鳞的前半部具粒状黑点12—15个,清晰可见。
1.2繁殖习性
环尾天竺鲷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夜间外出觅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浮游动物,性情温顺,天性胆小,很容易驯服。平时喜欢静静地悬浮在水中,当进食时,活动较活跃。成鱼体长4~6 cm,少数个体达到6 cm以上。
环尾天竺鲷的繁育习性与丽鱼科的某些鱼类非常相近,为含育。含育的习性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可以大大减少卵被敌害生物掠食,提高育苗率,增加种群的存活机会。丽鱼科鱼类的受精卵由雌鱼或雄鱼含在口中孵化,而环尾天竺鲷仅由雄鱼将受精卵含于口中孵化。每条雄鱼口中受精卵的数量约为15—30粒,约经7~10 d可孵化出仔鱼。待卵黄囊消失时仔鱼离开父体,但并不走远,若遇危险仍会躲藏到雄鱼口中寻求庇护。水族箱饲养环境下培育的性成熟的环尾天竺鲷可自行繁殖。孵化期间雄鱼停止进食,下颌较平时突出且能观察到口中有卵。初养者可根据雄鱼下颌部的突出情况及口中有无鱼卵判定其是否进入育苗期。
2饲养技术
2.1水族箱的选择
水族箱缸体材料主要有玻璃和亚克力两种材质。亚克力材质在重量、强度、导热性、透光性、折射失真率等方面都好于玻璃材质,但价格较高,饲养者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办公场所摆放位置的大小、观赏鱼的饲养数量选择合适的水族箱。家用水族箱的养殖水体一般在1~4 m3。小型海水水族箱因市场需求量较小,中小型城市很难购得,可以对淡水水族箱进行改造。改造后采用底部过滤系统,整套的设备安置于水族箱底部的木柜中,在水族箱底部打洞,直接将过滤板下沉积的污垢抽入底部的过滤糟中,经过杀菌、加(降)温等程序,再将过滤后的水泵入水族箱中循环利用。完整的水族箱需建立维生系统,主要包括水处理系统、照明系统、温控系统、检测系统。其中最重要、成本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是水处理系统,它又包括过滤系统、水预处理系统、消毒灭菌设备等。过滤系统是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水中有害物质主要靠它来滤除,只有保证过滤系统正常工作,才能维持良好的水质。
2.2观赏鱼的选择及放养
应尽量选购在水族店暂养时间较长的环尾天竺鲷。品质好的天竺鲷,从外观看体表干净,没有粘液附着,鳍条完好,鳞片无破损,眼睛不混浊;从游姿看,在水中游泳活泼,遇到惊吓能迅速躲藏或逃避;从觅饵看,食欲好、抢食快,这样的鱼必定健康。最好在水族店当场试喂,从中还可以了解驯食的程度,由此鉴别出该鱼暂养时间的长短,以避免买回刚捕获的鱼;从大小看,体长2~3 cm的天竺鲷较合适,因为从幼鱼阶段开始饲养,容易驯食,可塑性强,易于适应新环境,而且生命力较其它阶段的鱼更加旺盛。如发现售鱼水箱中水质不清或带有颜色,可能是施药所致;呼吸急促,反应迟钝或停留在散气石旁不游动的则为患病鱼;而过于干瘦,喜欢在粗糙物体上磨擦身体的则可能有寄生虫。这类鱼都不宜挑选。
将选好的鱼运回家中后,为避免环境急剧改变给鱼带来不适,应洗净装鱼塑料袋的外部,将其整个浸入水族箱中,经过15 min,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再打开塑料袋放鱼。环尾天竺鲷喜欢成群生活,如单独饲养一两条,会发生争斗且成活率低。初养者在缸内最好不混养其他种类,可根据缸体大小选择合适放养量,一般每缸不少于15条,放养密度还关系到水质的好坏。
2.3水质控制
2.3.1水质指标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虽然是水族箱养殖,道理却同池塘养殖完全一样,因此,控制好水质非常重要。环尾天竺鲷的饲养适温在26—28℃,水的比重为1.022—1.024,pH值8.1一,8.3,硬度7—9 dH,DO>5 mg/L,NH3一N<0.5 mg/L,NO2一一N<0.1 mg/L。每天要定时测量水族箱内的水质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3.2换水与清污 饲养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换水,以免水质突变,影响鱼的健康。最好根据水质状况定期换水,一般每2—3月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5~1/4,温差不超过1.5℃,新水的比重、pH值等指标要与老水保持一致。饲养过程中水族箱中的水体会因蒸发而变少,海水的比重将变大,而比重变化会使鱼的渗透压急剧改变,直接威胁到鱼的生命,所以一定要定期补水。补水量要根据蒸发量的多少来决定,不可随意增减,可补充去氯自来水,使鱼的生境保持稳定。
很多人认为海水观赏鱼水族箱都有过滤设备,没有必要清污,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过滤设备只能去除漂浮在水中较轻的污物和溶解于水中的有害物质,而对于那些较重的,沉于造景石缝中的污物却无法清除。所以要定期清污,最好与换水同期进行。缸内清污用非金属(尼龙或塑料)铲子或磁力式刮藻器将玻璃壁上的藻类、脏物除去;缸底清污用虹吸法。缸外设备则清洗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和从过滤糟析出的结晶盐。当水族箱底床过滤砂蓄积过多污物时,会阻碍水的流通,影响水质过滤效果,此时需要清洗整个水族箱。新设的水族箱每年只需清洗一次,旧水族箱则每4~6个月清洗一次。局部设备根据污染情况一般每月清洗1—2次,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杀死有益菌,应使用水族箱中的水进行清洗。
2.4饲料投喂
2.4.1定量 有些饲养者今天高兴就多喂一些,明天不高兴就少喂一些,这是不可取的。但定量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摄食情况、性成熟程度、水质状况等适当调整投饲量。每次的投饲量以投后5~10 min内吃完为宜。
2.4.2定时 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一次为宜。2.4.3定质 是指投喂的饲料要新鲜、适口、尽可能满足观赏鱼的营养需要,不能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以防鱼病发生。环尾天竺鲷属于肉食性鱼类,适宜的鲜活饵料有卤虫、糠虾、乌贼肉、杂色蛤、四角蛤蜊等。经过驯化,天竺鲷也能摄食配合饲料,如市售海水鱼颗粒饲料等。
环尾天竺鲷人缸后24 h内不投饲,由于环境改变和忙于抢夺新领域,刚放养的鱼一般不进食。放养一段时间,当熟悉周围环境后,会开始摄食。许多人认为投饲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其实科学投饲很重要。投饲后要观察鱼的摄食状况,若发现有不觅食或食欲减退的个体,要找出原因及时处理。另外,要注意观察鱼的粪便是否正常,以便准确了解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鱼病加以治疗。
3病害防治
3.1病毒性疾病
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主要症状为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拒食。无较好的治疗措施,用15~20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5—10 min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症状为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体表有一层“棉絮状物”。防治方法:(1)淡水浸泡5—10 min;(2)配合投喂氟哌酸40一60 mg/kg,一日一次,连续投喂4~6次。
3.3细菌性疾病
3.3.1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主要症状为病鱼体黑,拒食,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鳃弓、鳃耙缺损,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开口,俗称“开天窗”,病鱼7 d内死亡。防治方法:(1)用呋喃西林5—10 mg/L在淡水中药浴5—10 min;(2)用季胺盐碘4~6 mg/L在淡水中药浴5—10 min;(3)配合投喂氯霉素40~60 mg/kg,每日一次,连续投喂3~5次。
3.3.2溃疡病 病原为弧菌。主要症状为病鱼游动缓慢,独游,眼睛发白,皮肤溃烂,溃烂处一般出现在鱼体的躯干部,病灶处开始发炎,逐渐充血,最后呈白色。防治方法:(1)聚维酮碘20~30 mg/L浸泡5—10 min;(2)配合投喂四环素80—90 mg+多种维生素/kg;(3)氟哌酸40—60 mg+多种维生素/kg,一日一次,连续投喂3~5次。3.3.3烂尾病 病原为屈挠杆菌。主要症状为尾柄处开始有一小白点,后逐渐扩大,最后整个尾柄烂掉,严重影响观赏效果。治疗方法:(1)用5—10 mg/L金霉素或青霉素溶液药浴30—50 min/d,一日一次,连续4—6次;(2)用3~5 mg/L硫酸铜溶液药浴40—50 min/d,一日一次,连续4—6次。
3.4寄生虫性疾病
3.4.1小瓜虫病 海水小瓜虫病又称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鳍、皮肤、口腔等处,大量寄生时鳃部粘液增多,体表布满小白点,传染快,死亡率高。防治方法:(1)用10~15 mg/L硫酸铜溶液药浴1 h/d,连续5 d;(2)用淡水浸洗10—15 min/d;(3)配合投喂氟哌酸50 mg/kg,一日一次,连续投喂3~5次。
3.4.2车轮虫病 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体表,少量寄生时无影响,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造成死亡。防治方法:(1)用淡水浸洗5~10 min/d;(2)用10一15 mg/L新诺明药浴1 h/d,连续2—3 d。
3.5藻类引起的疾病
主要有淀粉卵甲藻病。淀粉卵甲藻病又称淀粉卵鞭虫病,病原为眼点淀粉卵鞭虫。主要症状为病鱼鳃盖、体表和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粘液增多,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口不能闭合,有时喷水,游泳无力,有时在鱼缸内的石块上磨擦身体,易使病鱼感染烂鳃病和溃疡病。防治方法:(1)用淡水浸洗5~8 min,隔2—3 d后再重复1次;(2)用10~15 mg/L硫酸铜溶液药浴1 h/d,一日一次,连续3~5次。
3.6营养性疾病
主要因投喂不洁的冰鲜饲料所致。预防措施:投喂新鲜饲料并添加多维、复合矿物元素等。
环尾天竺鲷主要有以上几种病害,在采用以上方法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彻底换水并对无病鱼、鱼缸及养殖用具进行严格消毒。观赏鱼鱼病的预防工作极其重要,饲养时一定要遵循“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环尾天竺鲷非常适合在小型的水族箱中饲养,但暗红色的体色很难在水族箱中长久维持,大约经1~2个月,其体色将变成粉红色。天竺鲷属中其他红色或暗红色的成员也被称为“红玫瑰”,如我国南海产量很大的班尾天竺鲷(Apogon fleurisu),外形与环尾天竺鲷很相象,在选购时要注意区分。环尾天竺鲷可与多种鱼混养,饲养者技术成熟后可在缸内搭养其他非竞争种类,以丰富饲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