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实践:深化集体林权制度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转载自红网时刻)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黄精等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娄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探索与启示。”6月26日,娄底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海云接受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属典型的湘中丘陵山区,全市林地面积达620万亩,森林覆盖率47.3%,是湖南省重点林区之一。近年来,娄底市林业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黄精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政策创新、产业筑基、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系统性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径。2024年,全市黄精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2亿元,带动15万林农人均增收47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娄底经验”。
改革破题:激活沉睡山林的制度创新
产权重构释放林地活力。长期以来,集体林地“碎片化”经营制约了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娄底市林业局以“三权分置”改革为核心,全面完成全市652个村集体林权确权登记,颁发电子林权证4.2万本,为林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创新推出“虚拟地块整合”模式,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中整治后再分包给经营主体的方式,解决了林地细碎化问题。新化县天门乡38户林农通过这一模式,将原本分散的276块林地整合为万亩联营基地,为黄精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全市累计促成林地流转58万亩,盘活了沉睡的林业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金融创新破解资金瓶颈。针对林农和林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娄底市林业局联合金融机构开发“林权贷”产品,允许以林权证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3亿元,有效缓解了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此外,创新推出“碳汇+保险”机制,将黄精种植产生的碳汇收益纳入保险范畴,2023年完成全省首单黄精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82万元,开辟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政策集成形成支持合力。娄底市林业局牵头制定《娄底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对连片种植200亩以上的黄精经营主体给予每亩600元奖补;设立2000万元林下经济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整合林业、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的项目资金,优先支持黄精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古台山国有林场利用政策支持,在战略储备林下清理3000亩林地发展黄精产业,土地租金仅为每亩每年15元,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这种政策“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服务优化提升改革效能。娄底市林业局搭建规范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成全省首批林权交易中心,为林权流转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和产权签证等服务。印制《林权管理政策法规资料汇编》发放至各乡镇村场,广泛宣传林权流转政策。将林权交易中心打造成“公正安全的管理平台、公开高效的交易平台、公平规范的流转平台、公共便捷的服务平台”。近两年共审批流转集体林地1564.13亩,蓄积1236立方米,总计流转价值达461.14万元,既维护了林权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也调动了经营者的林业生产积极性。
产业筑基:构建黄精全价值链的发展体系
科技赋能提升种植效益。针对传统黄精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的问题,娄底市林业局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建黄精研究院,开展品种选育和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湘精1号”等4个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牵头组织的《多花黄精高效培育技术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入选第十四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推广“林-药-蜂”立体种植模式,在杉木、油茶林下套种黄精,上层林木为黄精提供遮阴环境,蜜蜂授粉提高结实率,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亩均效益提升至传统种植的1.8倍。冷水江市铎山镇建成智慧种植基地,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现精准化管理,减少人工成本60%,展示了科技对传统种植业的改造提升作用。
标准引领保障产品质量。娄底市林业局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组织各类黄精标准科研7项,牵头制定的《新化黄精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和《新化黄精栽培技术规程》由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促成国家林草局在新化发布了黄精国家行业标准,对种植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规范。建立全过程溯源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黄精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产品“身世”。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黄精产业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目前全市有机认证面积达6.8万亩。标准化建设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更使娄底黄精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了“定价话语权”,新化黄精鲜品价格从2018年的每公斤6元上涨至2024年的20元,溢价效应显著。
三产融合延伸价值链。娄底市林业局推动黄精产业向精深加工和文旅融合方向发展,构建“种植-加工-文旅-康养”全产业链。在加工环节,开发出黄精茶、黄精酒、黄精饼干等56个产品,加工转化率从2018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3年的43%。新化县投资2000万元建设天龙山黄精深加工产业园,新增5条自动化生产线,预计5年内建成集繁育、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高标准黄精产业环线。在文旅融合方面,打造“黄精谷”研学基地,将黄精种植基地与梅山文化、养生文化相结合,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了“卖产品”向“卖体验”的升级。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2024年电商销售额占比达37%,拓宽了销售渠道。
产业集群提升规模效应。娄底市以新化县为核心,形成了槎溪镇、奉家镇、天门乡、石冲口镇、古台山、大熊山等八大黄精种植片区。全市已建成1000亩以上基地5个、500亩以上基地15个、100亩以上基地62个。通过产业园集聚、产业链延伸,初步形成了“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的发展格局。2024年,全市黄精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综合产值突破32亿元,产业规模效应日益显现。新化县以12万亩的总种植面积、25亿元的年总产值,捧回了“中国黄精之乡”的金字招牌,“新化黄精”品牌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业界确立了“黄金C位”。
主体培育:打造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
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娄底市林业局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三级培育体系,重点扶持12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5个省级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和76个家庭林场。通过“共享车间”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经营主体共享加工设备、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双峰县锁石镇联合6家企业共建产地初加工中心,使参与主体的生产成本降低35%。龙头企业颐朴源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方式,带动周边2000余户林农发展黄精种植,户均年增收1.2万元,发挥了显著的辐射带动效应。新化天龙峰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林业局的帮扶下成长为产业龙头,其开发的黄精衍生茶饮成为市场追捧的热门产品。
合作组织联动小农户。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问题,娄底市大力发展黄精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已成立217家,2023年新增社员1.2万人。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资料统购、产品统销等服务,将分散的林农组织起来对接大市场。新化县黄精协会发挥行业自律和协调作用,制定行业规范,组织技术培训,反映企业诉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成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重要纽带。2022年6月,新化县黄精产业协会正式成立,这在黄精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全县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人才支撑提升发展动能。娄底市林业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组建由48名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实施“乡土专家”培育计划,认定市级林草乡土专家65人,培育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4人,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合作开设林下经济相关专业,借鉴该校先进陶瓷产业学院“课堂搬至车间、科研牵手产业”的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这种“政府+高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黄精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通过举办黄精种植技术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累计培训林农和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利益联结促进共同富裕。娄底市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古台山国有林场326户农户全部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用工就业、自行种植等模式加入黄精产业项目,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快致富步伐。目前,全市8个国有林场开展林下黄精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在2018—2020年脱贫攻坚阶段,黄精产业被确定为129个村的村级主导产业项目,与4501个贫困户、15915人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360户9430人脱贫。石冲口镇农民刘建国种植黄精20亩,年收入达15万元,实现了“守着青山奔小康”。
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文化赋能丰富品牌内涵。娄底市林业局深入挖掘黄精的药用价值和梅山文化内涵,编纂《黄精本草图谱》,举办中国(娄底)黄精产业发展大会,提升品牌文化底蕴。2021年以来,向上争取“新化黄精”品牌宣传专项资金200万元,统筹其他资金300万元,将黄精与娄底旅游、美食、形象深度融合,在高速公路、高铁站等地设立宣传牌,让“林下经济、新化黄精”概念深入人心。通过文化赋能,黄精从普通中药材升级为承载地方特色和文化记忆的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了新化黄精展览馆和中国黄精集散中心,入驻企业30余家,年交易额达1.5亿元,成为展示黄精文化的重要窗口。
精准定位扩大品牌影响。娄底市林业局深入市场调研,在药用和食用两端摸清国内市场需求总量在4万吨左右,食用需求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速达15%左右,中产阶层对黄精保健品、食品的消费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引导企业在产品包装、品牌口号、视觉识别等方面塑造“新化黄精”独特的品牌形象,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消费创新,保持品牌活力,赋能区域地方品牌价值。
品牌矩阵构建新质生产力。实施“1+N”品牌战略,以“新化黄精”地理标志品牌为核心,培育“颐朴源”“天龙峰”等企业子品牌38个,形成品牌合力。以品牌带动林业生产效率提升,降低土壤、水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提升林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打通林业生产数据要素信息流通渠道,实现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改进林产品加工工艺,推动林产品从初级加工走向精深加工,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促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