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湖南湘江新区两型社会建设掠影
湘江自南向北奔腾不息。长沙西岸,一座绿色新城正迅速崛起。
来到湖南湘江新区,从梅溪湖畔到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岳麓山风景区到湘江西岸风光带,可见道路与茂林相互交织、高楼与碧水相映成趣、汽笛与鸟鸣交相鸣奏,绘就了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这片土地从籍籍无名到成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名片”,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其规划者与建设者亲历了什么故事?连日来,笔者赶赴湖南湘江新区探寻究竟。
以绿养绿,生态系统成为治污“药方”
2012年初,洋湖再生水厂即将竣工验收之际,一场“青苔之灾”爆发了。
成团成片的青苔堵住了水厂过滤的进水口,像蓝藻一样一团一团吐着泡沫。
“污水从路边的井盖涌出来,6个人不间断地打捞也无济于事。”当时在水厂任负责人的长沙先导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危建新回忆,那段时间,办公室里经常传出讨论声。
“要不要动用硫酸铜,把青苔杀死?”“我认为调整湿地水位比较靠谱。”
“不,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能要。生态的问题,只能用生态的方法解决!”激烈的争论中,危建新一锤定音。
查找资料、筛选方案,欣喜、失望,欣喜、又失望……
经过千挑万选,危建新和他的团队在洋湖生态系统里种下铜钱草——一种叶子圆圆的伞形科植物。半个月后,青苔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一个月后,青苔被彻底压下去了。
危机解除,洋湖再生水厂顺利竣工验收,“一滴水”从这里开始净化之旅。
“一滴水从进入水厂到流出,大概需要40个小时。”洋湖再生水厂总经理尹振文介绍,城市污水进入后,首先通过一级物理处理去掉垃圾、泥沙,然后依次经过MSBR(改良型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生化系统、复合人工湿地进行处理。随后,污水被送入一个围池,连绵成片的鸢尾花、美人蕉、菖蒲在这里恣肆生长。
这个“植物园”是洋湖再生水厂的城市污水处理池,植物与填料、微生物搭配起来形成的生态系统,成为治污的有效“药方”。
“这种处理方式将污水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标准,吨水运行成本仅约0.1元,节约运行成本60%以上。”洋湖再生水厂副总经理左锋介绍,“重生”后的污水一部分作为洋湖湿地公园景区补水,一部分用于生态新城内绿化浇洒、道路清扫和居民冲厕等城市杂用水。
2018年9月,洋湖再生水厂二期正式投产。据介绍,二期项目规模8万吨/日,总投资2亿元,全国首次采用“MSBR+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准IV类标准。
变废为宝,矿坑崖壁绽放转型“花朵”
正值冬日,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内,山、水、洲三种景观和谐交融。走进长沙湘江欢乐城,流线型的冰雪世界主体建筑“悬浮”于矿坑之上,宛若从崖壁中生长出来的一朵花。
这里原来是坪塘老工业基地,这个面积有两三个足球场大、最大高差近100米的采石场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华与阵痛。
湖南湘江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廖文斌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坪塘是长沙建材、化工工业基地,“三高”工业企业聚集,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留下了十余个采石矿坑。
2008年起,长沙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超标排放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关闭。
至2010年底,污染严重的31家水泥化工企业、10家非煤矿山企业全部完成了关停退出、搬迁转移,一批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提质改造工程落地。
污染问题逐步改善,坪塘还面临着现实难题:如何处理荒废近半个世纪的大矿坑?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还是选择在保护、修复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利用。”廖文斌告诉笔者。
2012年底,世界唯一“悬浮”于深坑之上的冰雪主题乐园方案在这里落地。
“不规则的地形和遍布熔岩、流沙、裂隙的复杂地质条件,让建筑施工每推进一米都异常艰难。爆破、石碴清理、坑壁加固,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工程。”廖文斌回忆。
来到现场,笔者看到冰雪世界主体建筑建设已经完工。在造雪机、冷风机、地管网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这里飘起“漫天飞雪”。
“冰雪世界预计于2020年年中向公众开放。”廖文斌说,“利用下沉式矿坑具有的天然保温效果,该项目正建造集供冷、供热、供应蒸汽为一体的分布式能源站,建成运营后每年可节省标煤1290吨,减排二氧化碳5085吨、二氧化硫29吨,节能率达27.2%。”
生态融城,梅溪湖畔孕育两型“明珠”
12月的梅溪湖畔,湖水澄澈透亮,草木尚存绿意,道路两旁的新能源充电桩储备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4360亩桃花岭中,15公里的生态绿轴内,随处可见散步小憩的市民。
你几乎想象不到,10年前,这里只是长沙郊外一个盛产葡萄的低洼村庄。
2008年,岳麓区被确定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核心区。2009年,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现更名为“湖南湘江新区”)全面启动梅溪湖片区的开发和建设。
“绿色,正贯穿于梅溪湖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穿行于如画的美景中,梅溪湖投资(长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文杰不时向笔者介绍这座绿色新城生态规划的思路。
“你看,湖水中的绿植、岸边的灌木、水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自净系统,3000亩梅溪湖湖泊的水质有了保障。”
“这是新增的新能源充电桩和停车场,还有地铁、有轨电车、公交、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可选,市民低碳出行应该能成为常态。”
“目前,梅溪湖一期共有30余个这样的微生物垃圾处理站点,一个站点日处理生活垃圾数量约0.5吨。这种设备利用高温好氧降解技术进行生活垃圾快速分解,剩余物还能作为绿色有机肥料使用。”
“长郡梅溪湖中学的中央空调采用了两台一体化直燃机和一台地源热泵机组,跟过去相比,每年可节约运行费116万元左右呢。”
“建这些保障性住房时,我们采用透水铺砖、植草沟、建雨水花园等措施,防止暴雨期间涨洪水,雨水还能进行综合利用。”
……
“走上‘两型’之路的梅溪湖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赵文杰说,这里环境更美了,资金、技术、人才源源涌入,发展速度更快了,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景致更美了,北岸周边的教育、交通、商业配套也都完善了,下一个10年,我还愿意继续在这里生活。”在梅溪湖生活了10余年的曹静如是说。
如今,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的发展建设大幕已启。“期待这片土地探索出绿色发展新模式,创造新的‘梅溪奇迹’。”赵文杰满怀憧憬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