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司化”推进湘江治理
搬迁改造需政府投入的资金估算20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新城怎么建”需要的资金投入。
怎么办?早在2008年,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创造了用“公司化”推进湘江治理的先河。
石峰区龙志华区长说,使出市场无形之手,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融资杠杆,通过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发起基金、发债、借贷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资金,破题开局,走出新路。
资金:“从无到有”
循环集团负责人陈红云介绍,公司成立之初,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企业”,即“账上无资金、融资无经验、银行无信誉”。公司拿着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资料,一家家银行去做项目介绍,均因抵押物和信誉度不足而无功而返。
为了争取支持,石峰区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到银行“攀亲”,算经济账,算环保账,最终于2011年以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申请到了政策性贷款3.4亿元。
之后,循环集团采取一连串的“组合拳”和“时间差”,及时解决了清水塘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启动资金难题,也解决了公司后续融资需要的抵押物与信誉度难题。
效果:“四两拨千斤”
“资金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政策走。”
清水塘成功进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后,循环集团又申请到了“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的资格,政策效应叠加,资本市场纷纷循声而来。
于是,公司多管齐下,通过尝试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补充流动性资金贷款等方式,先后从金融机构融资26笔,累计55亿元,先后确保了废渣综合治理、大湖综合治理、霞湾安置小区等16个项目的资金投入。
2012年,公司乘势而上,向世界银行申请到清水塘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贷款1.5亿美元。自此,公司与银行加深了“环保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共识。
结论:“小资本”也能撬动“大课题”
参与资本运作,一直是循环集团的目标。
2014年以来,公司瞄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兼并重组和增资增信,注册资本增加到了6亿元,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级,成为银行交易商协会特别会员,这意味着公司获得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票据、项目收益票据等融资资格。
目前,公司已完成了公开发行不超过14亿元企业专项债工作,上报国家发改委已通过预审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成功实现非公开发行12亿元公司债券,完成了在资产市场的首次亮相。开展的PPN、中票、项目收益票据、私募和产业基金等债务融资得到市场认可,项目收益票融资总额度高达80亿元。
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融资功能、扩大融资规模,株洲循环集团砥砺前行,确保清水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