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色经济转向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城乡) ——湖南省冷水江市推进矿山复绿工程建设见闻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01-05 15:27 信息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曹云 何志高 

  深冬时节,《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来到湖南省冷水江市采访生态建设,只见沿途村庄规划有序,装饰一新的房前屋后绿树掩映、花草遍地,城乡各处草木葱茏。 

  近两三年来,冷水江市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以矿区复绿、城镇绿化、发展高效林业等为重点,致力打造生态、美丽冷水江,一座崭新的绿色之城悄然崛起。 

  百年矿区始见绿 

  冷水江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盛产锑矿和原煤而闻名。其中,已探明锑矿储量占世界的70%,开采史更是始于清代,而全市煤矿产量也占全省1/6。 

  长达百年以上的资源粗放开采利用,导致重金属和环境污染突出,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锡矿山地区尤其严重,枯水期水中砷含量为每千克260毫克,为标准的12.6倍,土壤中锑含量为每千克1000毫克,重金属污染明显。锡矿山中心区域面积达2万亩,而全市工矿区污染面积达8.5万亩、森指哺锹式鑫?%,全市每年水土流失量达60万吨,严重威胁中下游柘溪水电站的安全和洞庭湖水域的生态环境。 

  为改善矿山地区生态环境,全市制订了采空区治理和生态脆弱区恢复工作的优惠政策和综合治理措施,并把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工程列为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础性工程。 

  锡矿山环境污染造成植物生存困难,矿区中心地段仅生长以冬茅为主的禾本科植物,边缘地段可见油茶、七里香等少量木本植物,但生长很小,仅为正常生长量的10%,危害严重的地方连生命力强的杂草都不能生长,给矿区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带来严峻挑战。 

  为摸索锡矿山地区的植被恢复经验,解决造林树种选择难题,从2004年开始,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专家在矿区开展《冷水江矿区土壤植物修复、抗污染保水土树种选择及植被恢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项目。 

  通过5年的锑矿山植物选择试验,从参加试验的20多个树种中,成功筛选出构树、臭椿、楸树、栾树、蜡树、苎麻等具有较强抗性的树种,尤其是构树、楸树、臭椿、苦楝、栾树、苎麻等叶片生长正常,叶片少见危害症状,且生长势没有减弱。试验结果表明,在矿区营造的三年生构树平均胸径3.1厘米,树高2.9米,冠幅达4.9米。 

  目前,楸树、蜡树已被选为矿区植物恢复与生态重建的首选树种,臭椿、栾树、翅荚木、蜡树、刺槐、杨梅、苦楝、苎麻则为矿山植被恢复的理想植物。《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现场发现,前期栽种的构树已基本郁闭成林。 

  在此基础上,2011年,在锡矿山地区植被恢复开始进行大胆尝试,在七星、联盟居委会造林近2000亩,选用了防污抗污构树、蜡树、七里香,并采用大苗造林,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复绿效果明显。 

  2013年,锡矿山地区防污抗污林项目经过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论证后立项,争取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经费100万元,完成新造林300亩、幼林抚育改造300亩。 

  矿区复绿成潮流 

  据介绍,近年来,冷水江市矿区治理稳步实施,遭到严重破坏的山地植被逐步开始恢复。 

  除锡矿山地区,在岩口、铎山和毛易煤炭采空区,开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完成造林2万亩;2015年“裸露山地”造林完成5000亩,主要分布在通道沿线的铎山镇、岩口镇、金竹山镇等14个乡镇办的43个村、1个国有林场、1个镇林场。 

  金竹山镇东风村属煤矿采空区,多年来由于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村民大多依靠采煤维持生计。由于过度开采,造成该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树木全部砍光,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岩石裸露、良田荒废、水井干枯,到处堆满了煤渣煤矸石。因为稍微粗一点的树木都被砍伐用于采煤坑道建设等,山上从来没有一棵树,全是成片成片的茅草。 

  面对恶劣的人居环境,2009年,东风村痛定思痛,把造林绿化、生态修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开始植树造林;全村由村民以现有林地和人平500元资金入股,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当年完成造林2000亩。2012年以来,更是巧借绿化冷水江四年行动、绿色冷水江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全力推进植树造林。 

  随着森林覆盖率年年增加,山上变绿了,干枯水井有水了,水库蓄水了,空气越来越清新了,环境越来越美了,居民绿化美化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 

  近5年来,冷水江每年将义务植树基地安排在污染最严重的七星社区兔子岭,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参加义务植树,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联村建绿活动等,开展公路绿化、庭院绿化。目前,共营造防污抗污林3000余亩,昔日石头裸露的荒山正逐步披上绿装。 

  下一步,冷水江力争把矿山地区生态治理列入国家石漠化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工程项目,把矿区治理列入冷水江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锡矿山生态环境。目前,2016年在锡矿山地区新造1万亩防污抗污林的工作已经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绿色产业促发展 

  走进铎山镇中部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眉山村,长达2.7公里的公路旁,打造了小型花园70个,目前栽植树苗共5.2株;同时,利用本地土壤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硒元素的优势,种植了1000亩巨峰系列葡萄。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岩口镇的响莲葛根生态产业园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董事长陈响莲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从地底下挖煤虽然积累了一点资本,但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破坏,依靠消耗资源积累资本,无法摆脱因生态被破坏所带来的危害。从2002年起,我把从黑色产业积累的资本用到绿色产业的建设上,目前已建成一家集葛根种植、加工、旅游休闲、生态农庄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 

  冷水江市积极鼓励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热心参与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化建设,绿化四年行动开展以来,新增林业示范基地45个,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油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累计投入资金2115万元,种植油茶200余万株,建设种植基地13个。 

  目前,冷水江市农业企业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老板们都是从煤炭产业转过来从事绿色产业开发的。 

  全市林下经济经营林地8万余亩,林下经济总产值6亿元。大坪杨梅、眉山葡萄、瑞生源杨梅酒、响莲葛根等享誉湘中的品牌产品,年产值超过3亿元,实现了大地增绿、林农增收的目标。 

  通过复绿增绿,冷水江感悟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理,绿色发展已成广泛的共识。 

 

< img src=""/>

由黑色经济转向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城乡) ——湖南省冷水江市推进矿山复绿工程建设见闻

672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