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考察团赴株洲攸县“取经”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8-01 15:05
信息来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攸县城乡同治的经验值得重视。”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批示:“攸县的实践充分表明:开展城乡环境同治走出了一条促进城乡统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新路,值得在全省推广。”
城乡环境同治的“攸县经验”,对湘潭正在大力开展的城市管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有何指导意义?日前,湘潭市委副书记蔡建和率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考察团专程赴株洲攸县“取经”。
乡村很美
攸县原属湘潭地区,是湘潭的南部四县之一。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称自己是湘潭培养出来的干部。这里属于小丘陵地区,地势比湘潭平坦,远山如黛,田畴似毯。
进入攸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洁有序。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县城和两个乡镇,深入走访了两个市场、一个矿区和数户农家。作为县城地标的文化公园和洣江风光带整洁优美。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街道上、小区内基本看不到烟蒂纸屑,小车都按规定区域整齐停放,摩托车、自行车停在划定的区域内,甚至连车头都整齐地朝向一个方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4A级的酒埠江风景区没人想到这里原来是煤矿区,经治理后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网岭镇农贸市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室内市场 =?00个摊位分设成农贸产品区、工艺产品区、生鲜产品区和服装鞋帽区,宰杀家禽都在规定的封闭区域内进行,各类蔬菜、肉类摆放整齐,过道里既无货物也无积水,整个市场空气清新无异味。农村的乡间小道绿树成荫,沟渠溪涧流水潺潺,随便走进一家农户,室内室外、房前屋后都干干净净。
按照攸县领导指点的“五无”,一无乱吐乱扔, 二无乱停乱摆,三无乱搭乱建,四无乱贴乱涂,五无乱燃乱放,一一对照,发现所言不虚。随车的政务解说员自豪地说,他们还做到了“三个一样”:一是乡村和县城一个样,二是矿区和林区一个样,三是检查和不检查一个样。
他山之石
与其他地方一样,攸县农村以前也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条道路两排房,前后都是垃圾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该县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同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县委、县政府认为,抓城乡环境同治,就是抓群众工作,就是抓改善民生,就是抓作风转变,就是抓经济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宣传教化开路。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维护好环境卫生,是攸县抓好城乡环境同治的一大法宝。要改变环境,先要改变观念。邝邹飞认为,一个人的问题是素质问题,几个人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一群人的问题是机制问题,一代人的问题是文化问题。他们先从宣传教育上入手,开展大讨论,实施大教化、组织大规劝,把大众卫生观、生态环境观等“十大观念”编成公民教育读本,并以县委、县政府“一号文件”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组织千名干部和“百人讲师团”进村开展“新观念面对面”宣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把城镇当客厅、把村庄当公园来建设。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从行动上引导群众和从责任上约束群众,该县每年参与规劝行动人员达10万余人次,发放“门前三包”温馨提示宣传资料30多万份,纠正不文明行为10多万人次,较好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精细管理跟进。针对农村环境卫生习惯改变难、垃圾处理难、长期坚持难、经费保障难等问题,攸县探索出农村“四分”垃圾处理模式。
一是分区包干。将村级卫生区划分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区由村集体出资、请专人进行日常保洁维护,农户责任区落实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责任,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卫生大清扫,并注重经常清理,保持日常整洁。
二是分散处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与财富。”攸县引导村民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入桶入池,并通过“回收、堆肥、填埋”等方法化整为零,就地减量化从简处理。做到厨余垃圾堆肥还土,就地消化;可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由废品回收人员集中回收;有害垃圾和难以回收的其他垃圾采取乡村集中收集后,转运县城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集中处理或填埋。通过对乡村垃圾分类减量后,基本实现了可处理垃圾不出村组,85%以上的垃圾得到就地处理,只有15%的剩余垃圾需要转运处理。
畜禽养殖污染一度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有效处理畜禽粪便污染,该县要求业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状,对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下达限期污染治理通知。坚持项目治污、技术治污,在养殖场推广应用粪便堆肥技术、厌氧生物技术和生物发酵零排放技术等先进治污技术,实现了畜禽污染的就地防治。
三是分级投入。在农村,政府出资为全县农户配备垃圾桶或垃圾池13万余个,在村组人口密集处建设垃圾分类处理池,在乡镇建立了5个垃圾中转站。通过加大设施的配套力度,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为此提供经费保障的,是一套财政下拨、部门支持、乡镇配套、村组自筹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模式。
四是分期考核。实行月抽查、季考核。县考核乡镇,并抽检到村;乡镇考核村,并抽检到组;村考核组,并延伸到户,考核结果全部公开公示。
(三)坚持制度化常态化。环境治理是天下难事,办好难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靠制度、靠长抓不懈。攸县制订了城镇管理、实施安排、考核标准、评比奖惩、举报投诉、督查通报等20多项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总体来说,就是对乡村推行“重奖重罚”机制,对干部推行绩酬挂钩机制,对业主推行量化考核机制,对户主建立“大评小奖”机制,对社会实行举报投诉奖罚制度。如我们考察的网岭农贸市场,摊位租金与日常考核计分挂钩,每高一分,月租金就可以降低50元,分值降至极限,取消承包资格,这一办法充分地调动了业主参与环境卫生维护的积极性。
(四)推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物业管理”的原则,该县将城区环卫清扫保洁、城市绿化养护、灭鼠除害、渣土清运、路灯维护等市政管理统统推向市场,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级公共区也实现了卫生保洁市场化。在公司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机制下,一些城乡环卫的老大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如令人头痛的“城市牛皮癣”在公司化运作下几乎绝迹。
短评
世上事就怕“认真”二字
刘建强
攸县的城乡环境同治创造了不少新词,如“四分”模式、“城镇客厅理论”、“农村公园理论”,不要认为他们在耍噱头,其实他们的每一条经验都是从反复的实践摸索中总结出来的,每一项成绩都是认认真真干出来的。难能可贵的是,该县的任何地方,一次看或者反复多次看,都是一个样,他们的做法过得硬,经得起检验。“攸县经验”不仅具有真实性,还有普适性,具备普遍意义和标本意义。
半年之前,去株洲学习城市管理经验时,就有人说,株洲人就是比湘潭人素质高;这次去攸县学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验,又听到了“攸县人比湘潭人素质高”的论调。相信大部分湘潭人都不会认同,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
不是哪里的人聪明、哪里的人笨,哪里的人素质高、哪里的人素质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是不是认认真真去做一件事。毛主席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其实,攸县在城乡环境同治中也走过弯路,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坦言,他曾要求把公路旁边的水泥垃圾池全部砸了,以免影响观瞻,同时把分散污染搞成集中污染。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认真的态度,自然会去学习,去摸索,去总结,去提高;有了认真的态度,对细节就不会轻易放过;有了认真的态度,才会长久地坚持。
无论攸县还是湘潭,城乡环境整治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既要经济发展好,更要身体好;既要收入高,更要幸福指数高”,这是老百姓共同的心声。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不搞形象工程,认认真真做事,湘潭的城乡环境整治同样也能收到实效。
城乡环境同治的“攸县经验”,对湘潭正在大力开展的城市管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有何指导意义?日前,湘潭市委副书记蔡建和率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考察团专程赴株洲攸县“取经”。
乡村很美
攸县原属湘潭地区,是湘潭的南部四县之一。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称自己是湘潭培养出来的干部。这里属于小丘陵地区,地势比湘潭平坦,远山如黛,田畴似毯。
进入攸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洁有序。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县城和两个乡镇,深入走访了两个市场、一个矿区和数户农家。作为县城地标的文化公园和洣江风光带整洁优美。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街道上、小区内基本看不到烟蒂纸屑,小车都按规定区域整齐停放,摩托车、自行车停在划定的区域内,甚至连车头都整齐地朝向一个方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4A级的酒埠江风景区没人想到这里原来是煤矿区,经治理后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网岭镇农贸市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室内市场 =?00个摊位分设成农贸产品区、工艺产品区、生鲜产品区和服装鞋帽区,宰杀家禽都在规定的封闭区域内进行,各类蔬菜、肉类摆放整齐,过道里既无货物也无积水,整个市场空气清新无异味。农村的乡间小道绿树成荫,沟渠溪涧流水潺潺,随便走进一家农户,室内室外、房前屋后都干干净净。
按照攸县领导指点的“五无”,一无乱吐乱扔, 二无乱停乱摆,三无乱搭乱建,四无乱贴乱涂,五无乱燃乱放,一一对照,发现所言不虚。随车的政务解说员自豪地说,他们还做到了“三个一样”:一是乡村和县城一个样,二是矿区和林区一个样,三是检查和不检查一个样。
他山之石
与其他地方一样,攸县农村以前也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条道路两排房,前后都是垃圾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该县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同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县委、县政府认为,抓城乡环境同治,就是抓群众工作,就是抓改善民生,就是抓作风转变,就是抓经济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宣传教化开路。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维护好环境卫生,是攸县抓好城乡环境同治的一大法宝。要改变环境,先要改变观念。邝邹飞认为,一个人的问题是素质问题,几个人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一群人的问题是机制问题,一代人的问题是文化问题。他们先从宣传教育上入手,开展大讨论,实施大教化、组织大规劝,把大众卫生观、生态环境观等“十大观念”编成公民教育读本,并以县委、县政府“一号文件”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组织千名干部和“百人讲师团”进村开展“新观念面对面”宣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把城镇当客厅、把村庄当公园来建设。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从行动上引导群众和从责任上约束群众,该县每年参与规劝行动人员达10万余人次,发放“门前三包”温馨提示宣传资料30多万份,纠正不文明行为10多万人次,较好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精细管理跟进。针对农村环境卫生习惯改变难、垃圾处理难、长期坚持难、经费保障难等问题,攸县探索出农村“四分”垃圾处理模式。
一是分区包干。将村级卫生区划分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区由村集体出资、请专人进行日常保洁维护,农户责任区落实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责任,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卫生大清扫,并注重经常清理,保持日常整洁。
二是分散处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与财富。”攸县引导村民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入桶入池,并通过“回收、堆肥、填埋”等方法化整为零,就地减量化从简处理。做到厨余垃圾堆肥还土,就地消化;可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由废品回收人员集中回收;有害垃圾和难以回收的其他垃圾采取乡村集中收集后,转运县城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集中处理或填埋。通过对乡村垃圾分类减量后,基本实现了可处理垃圾不出村组,85%以上的垃圾得到就地处理,只有15%的剩余垃圾需要转运处理。
畜禽养殖污染一度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有效处理畜禽粪便污染,该县要求业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状,对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下达限期污染治理通知。坚持项目治污、技术治污,在养殖场推广应用粪便堆肥技术、厌氧生物技术和生物发酵零排放技术等先进治污技术,实现了畜禽污染的就地防治。
三是分级投入。在农村,政府出资为全县农户配备垃圾桶或垃圾池13万余个,在村组人口密集处建设垃圾分类处理池,在乡镇建立了5个垃圾中转站。通过加大设施的配套力度,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为此提供经费保障的,是一套财政下拨、部门支持、乡镇配套、村组自筹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模式。
四是分期考核。实行月抽查、季考核。县考核乡镇,并抽检到村;乡镇考核村,并抽检到组;村考核组,并延伸到户,考核结果全部公开公示。
(三)坚持制度化常态化。环境治理是天下难事,办好难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靠制度、靠长抓不懈。攸县制订了城镇管理、实施安排、考核标准、评比奖惩、举报投诉、督查通报等20多项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总体来说,就是对乡村推行“重奖重罚”机制,对干部推行绩酬挂钩机制,对业主推行量化考核机制,对户主建立“大评小奖”机制,对社会实行举报投诉奖罚制度。如我们考察的网岭农贸市场,摊位租金与日常考核计分挂钩,每高一分,月租金就可以降低50元,分值降至极限,取消承包资格,这一办法充分地调动了业主参与环境卫生维护的积极性。
(四)推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物业管理”的原则,该县将城区环卫清扫保洁、城市绿化养护、灭鼠除害、渣土清运、路灯维护等市政管理统统推向市场,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级公共区也实现了卫生保洁市场化。在公司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机制下,一些城乡环卫的老大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如令人头痛的“城市牛皮癣”在公司化运作下几乎绝迹。
短评
世上事就怕“认真”二字
刘建强
攸县的城乡环境同治创造了不少新词,如“四分”模式、“城镇客厅理论”、“农村公园理论”,不要认为他们在耍噱头,其实他们的每一条经验都是从反复的实践摸索中总结出来的,每一项成绩都是认认真真干出来的。难能可贵的是,该县的任何地方,一次看或者反复多次看,都是一个样,他们的做法过得硬,经得起检验。“攸县经验”不仅具有真实性,还有普适性,具备普遍意义和标本意义。
半年之前,去株洲学习城市管理经验时,就有人说,株洲人就是比湘潭人素质高;这次去攸县学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验,又听到了“攸县人比湘潭人素质高”的论调。相信大部分湘潭人都不会认同,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
不是哪里的人聪明、哪里的人笨,哪里的人素质高、哪里的人素质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是不是认认真真去做一件事。毛主席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其实,攸县在城乡环境同治中也走过弯路,攸县县委书记邝邹飞坦言,他曾要求把公路旁边的水泥垃圾池全部砸了,以免影响观瞻,同时把分散污染搞成集中污染。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认真的态度,自然会去学习,去摸索,去总结,去提高;有了认真的态度,对细节就不会轻易放过;有了认真的态度,才会长久地坚持。
无论攸县还是湘潭,城乡环境整治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既要经济发展好,更要身体好;既要收入高,更要幸福指数高”,这是老百姓共同的心声。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不搞形象工程,认认真真做事,湘潭的城乡环境整治同样也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