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两型教育”走访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8-08 15:05
信息来源: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节约我们的资源、锻炼我们的身体,请从小汽车里走出来,跟我一起加入跑步上学的队伍吧!”。
走进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云龙实验学校,本刊记者从四年级女孩何玺莹手上拿过小学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称“两型社会”)教育课本,立刻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
课本中的一个主题是“练习本诞生经历”,进而引申出“一棵大树只能造4000至5000张纸,全国在校中小学生每年要消耗55万吨纸、消耗1100万棵大树”等知识。课后练习的问题是“节约纸张我们能做些什么”,在给出“旧课本给弟弟妹妹循环使用”、“用手帕代替餐巾纸”等启发性答案后,又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在随后的“活动”环节,内容是调查和计算全班一天的用纸量。在“我建议”环节,让小学生对本人、班级和学校节约纸张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的“考试”环节,则是让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学生的“两型作风”。
特级教师宋慧红向本刊记者介绍了“两型教育”课的来历。“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消息传来,我和几位老师都很兴奋。大家觉得这是培养小学生‘两型意识’的一个大好时机。”随后,宋慧红、陈颖玉等老师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赶在2008年秋季开学前编出了全国第一本“两型教材” 本刊记者看到,这本不到20页的“口袋书”,内容是湖南省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规划方案、知识问答和行为倡议书。在湘潭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她们几次修订完善,2011年编制出最新版的一至六年级6册本《小学生“两型社会”教育系列读本》。
目前,湘潭县教育局已将“两型教材”免费发到全县8万名小学生手中。何玺莹说:“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门课。爸爸妈妈也拿课本去看,我在长沙的表姐还借去看呢!”
本刊记者在湘潭县一些学校采访时看到,每间教室都有专用废纸回收箱,公共垃圾桶是双排分类桶,校园一角专设可回收垃圾池,纸张、废旧塑料和金属包装物码放得整整齐齐。在校园文化长廊、教学楼等区域,大到世界环境日,小到“不挑食”、“节约纸张”、“一水多用”等主题专刊、板报,均生动活泼,引来很多孩子驻足议论。
云龙实验学校教师王慧南告诉本刊记者,学校每周一节的“两型课”,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讲授“垃圾问题”时,王慧南就在课后带领五年级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实地了解河口镇三联村农村环境卫生情况,通过研究、讨论等方式,提出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建立垃圾收储设施等解决“垃圾围村”问题的办法。
“两型课”对小学生资源、环境意识的提升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过去,由于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有些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比谁家能车接车送、谁家的车更豪华。但从“两型课”上了解到汽车带来的交通拥堵、尾气、噪音等环境污染后,一些学生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一位叫陈旭的五年级学生在全县“两型征文”中写道:“我再也不坐爸爸的车上学了!在妈妈鼓励下,我开始跑步上学。以前的我总生病,自从跑步上学后,连感冒都少多了。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节约我们的资源、锻炼我们的身体,请从小汽车里走出来,跟我一起加入跑步上学的队伍吧!”
湘潭市民刘芳说,女儿刘文馨上了“两型课”后,在家里不但自己动手用纸箱做了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大垃圾箱,还帮助父母、奶奶学习垃圾分类。在家里,谁夏天把空调温度定得过低,谁在电脑、电视关机后不切断电源,刘文馨都要认真“计较”一番。“孩子说得很对,做大人的当然是言听计从。时间长了,我们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参与编写“两型教材”的湘潭年轻教师陈颖玉说,设立“两型课”的目的就是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课程开办4年来,看到很多孩子改掉了浪费水电、乱扔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孩子关注湘江污染,给一些企业写信,希望它们能尽早搬迁。从他们身上,大家看到了未来建成“两型社会”的希望。
湘潭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冬平介绍,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树立“两型意识”,湘潭市还开展了“两型学校”创建活动。教育局设立了“两型课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每年下拨“两型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专项经费。湘潭市很多中小学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活动,使用空气能热水器、感应式水龙头、LED灯等节能设施,推行“无纸化教学”。4年来,全市已建成38所“两型学校”,体现了学校“两型教育”的良好成效。
陈颖玉、宋慧红等教师认为,我国当前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资源环境公共责任意识、低碳生活方式等仍关注不够,相关教育比较零散,且在时间上不能持之以恒、层层深化。她们建议,可考虑将“两型意识”培养纳入素质教育。
走进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云龙实验学校,本刊记者从四年级女孩何玺莹手上拿过小学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称“两型社会”)教育课本,立刻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
课本中的一个主题是“练习本诞生经历”,进而引申出“一棵大树只能造4000至5000张纸,全国在校中小学生每年要消耗55万吨纸、消耗1100万棵大树”等知识。课后练习的问题是“节约纸张我们能做些什么”,在给出“旧课本给弟弟妹妹循环使用”、“用手帕代替餐巾纸”等启发性答案后,又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在随后的“活动”环节,内容是调查和计算全班一天的用纸量。在“我建议”环节,让小学生对本人、班级和学校节约纸张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的“考试”环节,则是让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学生的“两型作风”。
特级教师宋慧红向本刊记者介绍了“两型教育”课的来历。“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消息传来,我和几位老师都很兴奋。大家觉得这是培养小学生‘两型意识’的一个大好时机。”随后,宋慧红、陈颖玉等老师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赶在2008年秋季开学前编出了全国第一本“两型教材” 本刊记者看到,这本不到20页的“口袋书”,内容是湖南省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规划方案、知识问答和行为倡议书。在湘潭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她们几次修订完善,2011年编制出最新版的一至六年级6册本《小学生“两型社会”教育系列读本》。
目前,湘潭县教育局已将“两型教材”免费发到全县8万名小学生手中。何玺莹说:“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门课。爸爸妈妈也拿课本去看,我在长沙的表姐还借去看呢!”
本刊记者在湘潭县一些学校采访时看到,每间教室都有专用废纸回收箱,公共垃圾桶是双排分类桶,校园一角专设可回收垃圾池,纸张、废旧塑料和金属包装物码放得整整齐齐。在校园文化长廊、教学楼等区域,大到世界环境日,小到“不挑食”、“节约纸张”、“一水多用”等主题专刊、板报,均生动活泼,引来很多孩子驻足议论。
云龙实验学校教师王慧南告诉本刊记者,学校每周一节的“两型课”,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讲授“垃圾问题”时,王慧南就在课后带领五年级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实地了解河口镇三联村农村环境卫生情况,通过研究、讨论等方式,提出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建立垃圾收储设施等解决“垃圾围村”问题的办法。
“两型课”对小学生资源、环境意识的提升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过去,由于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有些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比谁家能车接车送、谁家的车更豪华。但从“两型课”上了解到汽车带来的交通拥堵、尾气、噪音等环境污染后,一些学生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一位叫陈旭的五年级学生在全县“两型征文”中写道:“我再也不坐爸爸的车上学了!在妈妈鼓励下,我开始跑步上学。以前的我总生病,自从跑步上学后,连感冒都少多了。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节约我们的资源、锻炼我们的身体,请从小汽车里走出来,跟我一起加入跑步上学的队伍吧!”
湘潭市民刘芳说,女儿刘文馨上了“两型课”后,在家里不但自己动手用纸箱做了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大垃圾箱,还帮助父母、奶奶学习垃圾分类。在家里,谁夏天把空调温度定得过低,谁在电脑、电视关机后不切断电源,刘文馨都要认真“计较”一番。“孩子说得很对,做大人的当然是言听计从。时间长了,我们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参与编写“两型教材”的湘潭年轻教师陈颖玉说,设立“两型课”的目的就是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课程开办4年来,看到很多孩子改掉了浪费水电、乱扔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孩子关注湘江污染,给一些企业写信,希望它们能尽早搬迁。从他们身上,大家看到了未来建成“两型社会”的希望。
湘潭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冬平介绍,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树立“两型意识”,湘潭市还开展了“两型学校”创建活动。教育局设立了“两型课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每年下拨“两型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专项经费。湘潭市很多中小学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活动,使用空气能热水器、感应式水龙头、LED灯等节能设施,推行“无纸化教学”。4年来,全市已建成38所“两型学校”,体现了学校“两型教育”的良好成效。
陈颖玉、宋慧红等教师认为,我国当前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资源环境公共责任意识、低碳生活方式等仍关注不够,相关教育比较零散,且在时间上不能持之以恒、层层深化。她们建议,可考虑将“两型意识”培养纳入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