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绿”融合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8-17 15:05 信息来源:
  红,蕴含着活力、激情和斗志,在大安乡112平方公里的红壤土地上,到处留下了212名党员的足迹,响彻着212名党员奋进前行的号角。红,是催人奋进的红,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大安乡基层党组织火红的热情与活力,映衬着大安农民的笑脸。
  绿,承载着产业发展的希望,在大安乡112平方公里的充满绿色“烟海”的土地上,到处洋溢着“金叶之乡”的产业之魅,弥漫着农民致富的豪情与欢乐。绿,是生机勃勃的绿,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大安乡农民走在致富路上的自信与感恩。
  在大安,红与绿的融合,书写着大安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焕发的激情与活力,描绘着基层党组织率民致富的美好画卷。
  党建之变 红色堡垒
  4月11日,龙山县“双维”贫困党员帮扶基金的工作人员来到大安乡大红村,了解困难党员代昌林房屋遭受火灾损毁情况,调查之后,给予代昌林3000元的灾情资助。
  和代昌林一样,2011年,大安乡桃子村党员张厚民因患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家庭生活困难,“基金”及时为其资助了5000元。
  2010年10月,龙山县探索建立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成立了以“维护党员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的“双维”贫困党员帮扶基金。
  截至2012年7月,大安乡212名党员中,有三名贫困党员得到了县“双维基金”扶助,解决了生活难题。
  作为乡镇,大安乡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站的职能,使“双维基金”真正地解决了贫困党员的疾苦,温暖了家庭困难党员的心窝。
  近年来,大安乡不仅在落实好“双维基金”发放,解决贫困党员的救助上下功夫,该乡党委还运用“组合拳”,通过推行“农民党员七个一活动”, 重新激活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通过推行“村级纪检监察员制度”,让农民党员参与村级活动及工作,使农民党员真正动起来,并结合2012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开展的“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整改提高党小组工作机制,要求党员干部下基层联系贫困农户,为其解忧解难等一系列活动。该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稳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正在火热地发挥......
  近年来,该乡以“服务基层解难题,优化环境促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行“四让四下”: 通过宣传标语、会议宣传、固定宣传牌宣传等形式,让干部作风推下去;通过落实各项制度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完善制度,让干部作风促下去;每个干部一个民情记事本、每个农户一张联系服务卡加上每个干部一套下乡必备工具:一支手电筒、一顶草帽、一双胶鞋和胶靴,实施“三个一”活动让干部作风沉下去;推行“千百十样板工程”让干部作风带下去,即乡实施“千”亩示范基地、村实施“百”亩示范区、党政班子成员实施“十”亩示范片的烤烟样板,以样板引领作风建设。
  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该乡还在11个支部中,跨组建立了40个党小组“抱团”发挥作用,处理辖区内民事纠纷调解,带头发展本村经济及产业建设,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习。
  产业之变 绿色发展
  拥有112平方公里的大安乡位于湘西州第一高峰——大灵山下,平均海拔1200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
  全乡辖11个行政村,共79个村民小组,7200余人。该乡曾被授予“黑色金子林之乡”, 也是名震湘鄂渝边区的“药材之乡” 、名贯湘西的“生态之乡”,更是享誉全省的“黄金叶之乡”。
  多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催生和培育下,对于产业发展,种植烤烟如今已成为该乡富民强乡的主要优势产业,并连续多年领跑湘西州的烤烟种植,成为龙山县乃至全州种植烤烟第一大乡。
  7月20日,正直割漆的时候。大安乡五星村里最年轻的漆农肖泽林的收获不小,总共割漆1斤4两,可以卖100多块钱。
  在大安,割漆是延续千年的产业,但是时过境迁,和现在种植烤烟相比,因为收入的很大悬殊,漆农也来越少。
  “村里年纪最大的漆农估计今年可以割15斤漆,只有孙子种烟收入的1/50。”肖泽林说。
  大安乡年纪最大的漆农是大红村11组的黎思炎,79岁,他承包了桃子坪郭有树家的一百多棵漆树。每到割漆的时候,他就住到郭家,工具和衣服也带到他那间堆满烤烟的房里。“雇主”家种了8亩烤烟,今年“纯利润3万元”,比割漆收入高得多。
  如今的大安,绵延的烤烟占据了几乎所有曾经漆树生长的地方,是龙山县种植烤烟面积最大的乡镇。
  3月1日,大安乡木鱼坪村格外的热闹,原来是龙山县县委书记张才金来村调研,村民们把书记围得个严实。
  “张书记,县里抓烤烟产业路子算是抓对头了哦,种玉米不值钱,种药材市场没得保障,还是种烤烟划算!”在大安乡木鱼坪村,张才金刚从烤烟温室育苗大棚里察看育苗情况走出大棚,站在一旁的木鱼坪村3组村民丁启顺竖起大拇指,插起话来说种烟是个好项目。
  木鱼坪村村主任彭英明更是激动,他拉着张才金的手,邀请书记到家里去聊聊,要数一数这几年来村里的发展变化和烟农的故事。近年来,彭英明遵行“自己不先富,不配当干部;光为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的诺言,带领村民努力践行大安乡开展的农民党员“七个一”活动,不仅种植烤烟使自己富裕了,还带领村民走上了种植烤烟发家致富的道路。今年,木鱼坪村就种植烤烟达1200余亩。
  大安乡今年有烤烟种植面积16128亩任务,群众种烟积极性高,不仅全面完成了植面积,还在努力争取突破16500亩。
  另外,除了烤烟,在湘西,大安也是远近闻名的“药材之乡”,是杜仲、厚朴、黄柏等药材的种植基地,稳定药材产业5000亩的规模。
  红绿融合 交相辉映
  当充满活力的“红色堡垒”与充满财富力的“绿色产业”完美融合时,呈现的是基层党建与富民产业的交相辉映。
  “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我们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大安乡党委书记郑沣一句话概括了大安近年来以党建促进产业发展呈现的新变化。
  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大安乡创新开展的“七个一”活动,激发了农民党员队伍活力,促进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
  “一人一本”架起“连心桥”,把全乡农民党员和乡村干部的联系方式制成电话本发放给1659户农户手中;
  “一户一牌”亮明“身份证”。为全乡206名农民党员统一制作了《党员之家》的牌子,悬挂在党员大门上;桃子村支部书记兰世旺时刻不忘“党员之家”的身份,把本村五组的通电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承诺,多方筹资15000元为五组通了电;
  “一人一岗”明确“风向标”。11个村支部给每个党员都建立了一个工作责任岗位牌,将党员的照片、岗位职责、权利义务、承诺事项、帮扶对象、考核情况等一一公示在“三制一卡”党建公示栏内,督促党员自觉创先争优;
  “一人一户”当好“贴心人”。一名党员至少帮扶一名贫困户或者落后户,全乡212名党员分组联系212户困难群众家庭,从贷款担保到技术辅导全程帮扶困难家庭,使其户平增收5000元。52户党员种烟大户带动87户困难群众种植烤烟1542亩;
  “一月一会议”当好“智囊团”。规定各村支部每个月下旬必须组织所有党员集中学习2天以上,每个党员必须提1条对村里发展有益的建议;
  “一户一产业”当好“带头人”。要求每个60岁以下的党员办好一个20亩以上的烤烟示范基地,全乡党员种烟面积超过4000亩,全乡烤烟达到了16128亩,实现烟叶收购量4308万斤,实现产值4500万元,烟农人均烟叶收入15000元;
  “一年一评比”树好“一面旗”。制定了百分制考核办法对村支部和党员进行考核,每年在各村评2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村组干部原则上从优秀党员中产生。
  如今,走在大安乡,以基层党建促进产业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投资1000万元,修通了桃子村、大红村、翻身村、五马村、大湾村长40公里、宽3.5米的水泥马路;投资200万元总长85公里、宽3米的烟基路已完工;投资120万元的大安街区和五星村的人饮工程主管已架通;投资140万元7个群70栋群集式烤烟房和总投资400万元的大红村、五星村的农网改造已经启动……
  
< img src=""/>

“红”与“绿”融合

67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