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对长沙具有特殊意义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8-17 15:05
信息来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对“两型社会”建设桥头堡的长沙而言,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如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十二五”期间,长沙将如何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近日,长沙市能源局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阐述了他的看法和理解。
“绿色”与“两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记者: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共识。如何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它对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具有何等意义?
缪晨光: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从内涵来看,“两型社会”的建设与“绿色发展”,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本质和目的一致,即都要求节约资源能源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 率,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都要求保护环境,减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永续。而对于长沙这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秉持这一理念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它要求我们着重强调把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做好这些,将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
绿色发展,长沙可建立行业“领跑者”制度
记者:在您看来,长沙强化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有哪些?
缪晨光:长沙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型城市,缺煤少电,无油无气,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不足,绿色发展方面的压力较大,加快长沙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要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建设等环节的节能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要着力实施“绿色新政”,树立“绿色GDP”理念,制定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大力开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湘江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长沙再制造基地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等。
三要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完善并严格实施项目“能评”、“环评”工作机制,建立行业“领跑者”制度,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和落后产能、工艺设备。
四要着力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公众采用节能产品,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是无限制、无条件
记者:有人说,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来说,抓节能减排,在某种意义上,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对此观点,您怎么看?
缪晨光: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节能减排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无论产业转移到什么地方,这都是必须的,是我们防止走“先建设、后改造”发展老路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工厂搬迁,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转移与承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目前,虽然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给包括长沙在内的中西部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是无限制、无条件的,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不符合长沙“两型”建设要求的企业,应该拒绝。但是,有些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通过高新技术嫁接和改造后,走上了节能减排的路子,不但使产业得到了壮大,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好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记者:“十二五”期间,长沙如何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助推绿色发展?
缪晨光:当前,我市的节能减排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能源刚性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容量不断压缩,节能减排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助推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关键在于以项目为支撑,推进节能减排。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投入总量和增幅,向促进节能减排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和产业予以倾斜,打造一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龙头企业。同时要整合财政政策和激励措施,引领社会、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投入,大力实施低碳产业、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污染物减量等节能减排产业项目和重点工程,形成节能减排能力。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定位产业发展思路,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的绿色化来推动绿色发展。
三是以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要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整合、推广、应用现有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此外,要建立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机制,打造孵化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产业化,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BOT等新机制,组建节能量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探索实施能耗总量增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
四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建筑、交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要重点监管。比如工业领域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建筑节能要科学合理改造已有建筑,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交通节能减排要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和优化运用公共自行车、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
“绿色”与“两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记者: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共识。如何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它对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具有何等意义?
缪晨光: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从内涵来看,“两型社会”的建设与“绿色发展”,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本质和目的一致,即都要求节约资源能源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 率,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都要求保护环境,减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永续。而对于长沙这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秉持这一理念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它要求我们着重强调把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做好这些,将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
绿色发展,长沙可建立行业“领跑者”制度
记者:在您看来,长沙强化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有哪些?
缪晨光:长沙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型城市,缺煤少电,无油无气,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不足,绿色发展方面的压力较大,加快长沙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要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建设等环节的节能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要着力实施“绿色新政”,树立“绿色GDP”理念,制定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大力开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湘江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长沙再制造基地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等。
三要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完善并严格实施项目“能评”、“环评”工作机制,建立行业“领跑者”制度,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和落后产能、工艺设备。
四要着力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公众采用节能产品,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是无限制、无条件
记者:有人说,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来说,抓节能减排,在某种意义上,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对此观点,您怎么看?
缪晨光: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节能减排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无论产业转移到什么地方,这都是必须的,是我们防止走“先建设、后改造”发展老路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工厂搬迁,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转移与承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目前,虽然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给包括长沙在内的中西部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是无限制、无条件的,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不符合长沙“两型”建设要求的企业,应该拒绝。但是,有些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通过高新技术嫁接和改造后,走上了节能减排的路子,不但使产业得到了壮大,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好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记者:“十二五”期间,长沙如何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助推绿色发展?
缪晨光:当前,我市的节能减排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能源刚性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容量不断压缩,节能减排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助推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关键在于以项目为支撑,推进节能减排。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投入总量和增幅,向促进节能减排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和产业予以倾斜,打造一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龙头企业。同时要整合财政政策和激励措施,引领社会、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投入,大力实施低碳产业、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污染物减量等节能减排产业项目和重点工程,形成节能减排能力。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定位产业发展思路,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的绿色化来推动绿色发展。
三是以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要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整合、推广、应用现有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此外,要建立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机制,打造孵化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产业化,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BOT等新机制,组建节能量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探索实施能耗总量增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
四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建筑、交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要重点监管。比如工业领域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建筑节能要科学合理改造已有建筑,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交通节能减排要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和优化运用公共自行车、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