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展新坐标——写在《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出台之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4-25 15:04 信息来源:
  在中国版图的中部,有一片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浓浓的绿色所覆盖。这就是湖南。
  “湖光秋月两相宜,遥看洞庭山水翠。”从古至今,绿色,就是湖南最生动的颜色。青山绿水是湖南的最大优势。
  两年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湖南,并将其作为湖南“转方式、建两型”的四张“名片”之一,勾画出湖南发展的崭新坐标。
  4月20日,建设绿色湖南的行动纲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台。
  绿色崛起看湖南。《纲要》的出台,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化两型”战略,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必将引领湖南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担当绿色发展重任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也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从改革开放初期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的发表,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中国顺应潮流,推进绿色发展。
  在湖南,“四个湖南”建设统筹推进,绿色发展的理念,催生一连串“绿色新政”——
  大力植树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13%,森林蓄积量达到4.16亿立方米;铁腕治污,收获江湖巨变,“东方莱茵河”轮廓初显,洞庭一湖清水流向长江;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全国第一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户湖南……“绿色湖南”这张名片,成为湖南最有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最有竞争力的资源。
  “绿色新政”的背后,是湖南的决策者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湖南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生态的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如何把湖南特有的绿色资源变成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本,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存在,资源环境压力尚未消除,只有推进“绿色湖南”建设,才能适应“转方式”的需要,适应纵深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追求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顺应时代潮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彰显绿色崛起的竞争优势,构筑中部地区的生态屏障,担当在全国绿色发展中的重大责任,需要对绿色湖南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去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省林业厅开始着手起草《纲要》。
  对湖南的未来负责
  对子孙后代负责
  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届“地球卫士”,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深爱绿色。
  周强在不同的场合,都流露出矢志不渝推动绿色湖南建设的决心——
  “青山绿水是湖南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
  “无论是转方式,还是建‘两型’,绿色发展都是应有之义,核心要求”……
  周强强调,绿色湖南建设是湖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既看到工作开展的优势,又充分认识到任务的繁重艰巨,本着对湖南的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将绿色湖南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工作,真抓实干,大力推进。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高度重视《纲要》起草工作。他指出,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要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确保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安全食品。
  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和其他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纲要》起草工作。
  放眼全国,《纲要》起草无先例可循,无现成模式可供参考。“绿色湖南”概念如何界定、绿色湖南建设就是植树造林吗、通过绿色湖南建设要达到什么目标……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深刻的命题。
  起草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搜集整理3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分头开展10余次调研,走访46家涉绿厅局、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和专家……起草组成员的思路在激辩中逐步明晰。他们把绿色湖南建设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南的具体实践,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根本方向,以保护、巩固和提升湖南青山绿水优势为基本取向,以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绿色发展为主要导向进行谋篇布局。
  去年9月初,起草组形成了《纲要》初稿。随后,又分6轮开始征集《纲要》修改意见。
  在征集意见过程中,起草组共收到46个涉绿厅局、14个市州和有关专家学者共400余条修改意见。起草组对意见进行了逐条分析、消化、采纳。
  一稿、二稿、三稿……《纲要》在反复讨论修改中不断成熟。3月23日,起草组对《纲要(征求意见稿)》再次进行认真修改,形成了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的《纲要(讨论稿)》;历经10余次修改的《纲要》,获一致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翻开10大部分、1万余字的《纲要》,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
  《纲要》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全面贯彻了中央精神,确保绿色湖南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立足湖南实际,总结湖南经验,彰显湖南特色;还充分借鉴中外经验,体现国际视野,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南的具体实践。
  作为指导绿色湖南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跳出纯生态领域,从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多个角度,对绿色湖南建设进行综合性把握与定位,突出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机制创新”,“坚持共建共享”,《纲要》提出了建设绿色湖南的4条基本原则,为实现“绿色湖南”宏伟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市州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55%,城乡居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80%以上……”
  《纲要》通过对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文化进行指标量化,描绘了绿色湖南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
  到2020年,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究竟如何建设绿色湖南?《纲要》从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发展绿色生产、建立生态补偿和共建共享机制、引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发挥长株潭“两型”引领作用等8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设绿色湖南的30条具体任务。
  《纲要》还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健全法制保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公众参与,为绿色湖南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保障。
  绿色发展是最可持续和最具后劲的发展方式。随着《纲要》的颁布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绿色崛起”,湖南指日可待!
  大事记
  2006年,长沙市获颁“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继贵阳、沈阳后全国第三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2007年,湖南开始整治洞庭湖区造纸污染,依法关停234家造纸企业。
  2008年6月,湖南正式启动湘江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东方莱茵河”。
  2010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设绿色湖南”的明确要求。
  2010年,湖南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150亿元,成为我省又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湘江重金属治理进入新的阶段。
  2011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首个项目在株洲清水塘启动。
  
< img src=""/>

湖南发展新坐标——写在《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出台之际

6725718